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度假民宿改造设计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近些年乡村旅游在国家“乡村振兴”大战略背景中快速的发展起来。民宿作为乡村旅游的一种特殊体验产品,为旅游者提供真实的乡土文化生活体验。民宿是地域文化的载体,它承载着这片土地的文化积淀。本文以罗浮山徐田村度假民宿设计为例进行研究,以“乡愁”为主题营造具有地方特色和时代面貌的度假民俗。设计上保留原有建筑的基本格局让人们更好的体验古建筑的历史文化,同时融入现代手法和元素令其贴近现代人的生活,希望对民宿设计有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乡村振兴;度假民宿;改造设计;罗浮山徐田村
中国分类号:TU24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672-7053(2020)01-0091-03
1 度假民宿概述
度假民宿是指利用房屋空余空间,结合当地文化、自然景观、生态、环境资源、农林渔业和畜牧业生产活动,以家庭副业形式经营,为游客提供乡村生活的一种住宿方式。
度假民宿通常具有两种形式,一是新建型民宿,即度假民宿建筑在改造之时被全部拆除,在原来的基础上建造的民宿;二是旧民居改造型民宿,即原来的场地内有一些可保留的旧建筑,然后在旧建筑的基础上进行有必要的修缮。
度假民宿一般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1)度假民宿其规模一般不大,所处的区域大多在乡村的自然环境之中;(2)在民宿建筑外观的改造设计上,尽可能与周边的传统民居保持一致,保证村落整体肌理的统一,使整体村落呈现出仍然是历史文化资源及原始生态资源的古村。
2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度假民宿改造设计的意义
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和居住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乡村出现了大面积的改造工程,许多传统民居正遭受现代化建设的冲击和破坏。通过本文的研究,提出了房屋改造和新建的指导意见,有效地防止了房屋盲目拆迁和新建,树立了正确的更新改造观念,使这些传统民居既能满足原有村民和外来人口的双重需求,又能与度假相结合,使其成为具有鲜明特色和旅游价值的优秀建筑群。这不仅发展了该地区的经济,还保留了历史文化特色、传统工艺和建筑技术。它为传统建筑的传承提供了基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度假民宿改造设计原则
3.1 结合地域文化
度假民宿改造设计时,需要融合当地的特色和文化,旅游度假时体验当地特色和文化,成为体验当地生活的有效途径。经过改造再利用后,旧建筑的韵味与生命得到了延续,除了是对建筑本来的物质价值的保存外,也是对文化价值的保护。合理的对当地的民宿进行改造,并将民宿内部设施与当下居民的生活习惯相结合。因此,其功能的规划设计须充分利用和突出地域文化元素,挖掘当地的自然风光、历史遗存、特色风情等文化资源。
3.2 符合民宿空间功能
民宿空间功能应从当地建筑空间的诸多方面为着眼点,尊重和保护当地地域文化中的风俗人情和空间功能等方面的价值。通过对传统民宿的分析,从整体的角度上考虑传统民居更新的价值和意义,重点突出地域文化特色,将空间功能布局进行功能重组,加强室内空间的应用性和流通性。
3.3 保持建筑结构的稳定
传统民居通常是以砖木结构为主要形式,由于年久失修,其结构的稳定性往往不能保证,所以在进行度假民宿改造设计时,要考虑到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在尊重原有结构框架的基础上,进行辅助性的结构支撑,以保证其建筑的安全性。
4 罗浮山徐田村度假民宿改造设计分析
徐田村地处道教圣地罗浮山南部,是一个极具历史文化资源及原始生态资源的古村。该村已有300多年历史,村内保存有“五经魁”“四德堂”及徐兆麟故居“都尉第”四合院等一批有相当历史价值的古建筑遗址。
项目所处位置位于罗浮山景区的南部,周围植被茂盛,环境优美(图1)。可以借助这一地理位置优势吸引游客前来。村子里面有许多耕地田地,部分村民依然在过着农耕生活。周围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道路狭窄,交通通达度不高。
改造的古建筑名为“五经魁”,是一座传统的客家围龙屋,坐北向南,面阔67.6米,进深75米,占地面积为5070平方米,三进二横屋,内有九厅十八井,房屋30多间,悬山顶,阴阳瓦,墙下部为花岗岩石墙基,上部为青砖墙体,花岗岩石铺设地面。正面开三门,中间为正门,两边为侧门,青云巷通往横屋。一进下堂,两侧设房;二进中堂为敞厅;三进上堂两侧置厢房。后冀两边各有碉楼一座,高约3丈有余,墙厚约两尺,雕墙上布满炮垒、枪眼。
4.1 设计定位
度假民宿的设计主要定位在中高端之间,将围屋古建筑改造为度假民宿,让游客可以感受到当地特色的本土文化,领略乡土情怀。古山、古水、古建筑,从而唤起自己的乡愁之情。针对的群体主要是中青年,有品位,寻求心灵的放松,喜欢旅游对古建筑有热爱之情的人群。
4.2 设计理念
“宿”是旅行者流动的家,加以“民”字便和当地的民生、民俗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民宿作为乡村旅游的一种,为旅游者提供真实乡土文化的生活体验,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是留住乡愁的一个重要载体。徐田村度假民宿设计理念是以“乡愁”为主题,为能留住乡愁的民宿,有根、有魂、有趣。根:古建筑是老祖宗留下来的根,要保护好古建筑的原真性,在尽量不破坏其原貌的的情况下,对其进行改造设计,让古建筑的生命得以延续,更好的利用古建筑,让其更符合现代人的生活;魂:民俗文化是靈魂,了解当地的乡土人情和风俗习惯,再进行设计改造,增添古建筑的文化韵味;趣:游客入住主要是为了休闲,追忆,寻求精神上的满足。
4.3 设计流程
4.3.1 建筑改造
1)空间改造。在建筑的改造设计中,古建筑的外观没有做太大的改变,尽量保留了原建筑的基本布局,只对部分坍塌的地方进行了修复,然后对室内的空间布局进行重组,为了加强器室内空间的流通性,打通了部分墙壁,融入穿斗木结构和现代的轻钢结构进行承重。同时改变原有窗户尺寸的大小位置,增加了天窗,玻璃房茶室等,让古建筑的自然采光条件得到了提高,也增强了室内外的关系互动(图2)。 2)原始建筑主要以砖木结构为主,由墙体来做主要承重,从而形成一个个狭窄的单元房间,加上原始建筑的窗户开的很窄小,造成其室内空间闷暗且光线不足。考虑到建筑本身的特殊性,改造必须以尊重其原有的结构框架为前提,同时也要满足现代人及其市场经营的需求,改良其原本的承重结构,将其空间进行重组,加入穿斗木结构和现代的钢架结构,穿斗木结构是古代人们劳动的结晶,其结构稳定并且用料少,通过榫卯结构连接质量轻巧,改变原始建筑的独立单元的隔墙,打通其承重的墙体,改善了空间的闷堵现象,增强了空间得流通性,让空间变得更加畅通舒适。同时增加玻璃落地窗和天窗,改善其采光条件,让其更加适宜现代人的居住(图3)。
3)外观改造。瓦片用传统的叠盖方式,尽量保留老建筑原始的建筑形态,在保持室内空气畅通的同时还可以很好的排水,屋顶的防水隔热层,还可以有效的起到防水隔热的作用。建筑最外面的一圈保留其原有的青砖,内部的堂屋、横屋的外立面使用的是夯土材质,保留住老建筑古旧的感觉,同时容入现代元素,产生新与旧的对话。
4)景观改造。宅以水为脉,在传统建筑理念里.无水不成景。将这一理念带入此次设计中,水作为一个柔软的纽带,连通古建筑的前后空间。将堂屋间的小房子变成玻璃房茶室,更好的欣赏到室外的水景。“四水归堂”布局,注重室内外关系的互动,改变原有的封闭性较强的布局,让空间关系变得更加的简洁明快流畅(图4、图5)。
天井有“财不外流”的民俗寓意,晴时太阳光自天井泻入堂前,称为“洒金”;由于四面屋顶都是斜坡设计,利于斜屋顶雨天泻水,雨水通过天井向下流入。将其改造成水景区域,里面养着鱼,夜幕降临,水景周围的建筑与灯光会在水中形成倒影,游客们听着流水声,在这静谧优美的环境下勾出那内心深处那难以忘怀的记忆。
5)材质设计。建筑改造选择的材料以简单朴素自然为原则,采用一些轻钢结构与玻璃门窗与原有的老建筑夯土墙面形成材料的碰撞,新与旧的对话。保留泥墙岁月斑驳的痕迹的同时将现代化的设计糅合其中(图6)。
4.4 设计呈现
建筑的周边有美丽的乡村田野风光,前面有一个半月形的池塘,一座古老的围屋坐落于此,远离城市的喧嚣,寻找到一份心灵的净土,重拾乡愁之情,唤起对生活的动力,守住乡愁再出发。
通过空间的梳理,下堂的两侧厢房设计为套房,堂屋间的小房间给做成玻璃房茶室,可以更好的欣赏外面的水景。中间为沙发休闲区,水作为一个柔软的纽带,连通古宅前后空间。踏过一汪清池,进入围屋下堂。天井改造为荷花水池,鲤鱼在池里戏水,住户在饮茶畅谈,欣赏着水景,放松自己的心灵。重新粉刷墙体,暗红色的古木装饰,添加各式的窗花装饰,墙壁上挂上字画与壁画,桌子上摆有古书籍,供住户阅读,增添古建筑的韵味(图7)。
大门进来的两边墙上挂着徐氏家族的家训的木刻字,中间有古窗花大门作为屏风隔档,地面材质为质朴的混凝土,麻石作为铺砖,天井同样作为水景里面养着金鱼,经过天井来到中堂,中间放置着长桌供住店客人饮茶休闲,兼具茶艺表演的功能(图8)。
4.4.1 客房设计
客房的设计依然极力保持原始建筑的古朴美好,意图唤起入住者追溯历史、恢复本真,暗红色的古木横梁,粗糙的粗布地毯,木材质的地板,墙头挂上字画,暖黄色的灯光,窗外美丽的田野风光,都充满着怀旧回忆的味道(图9)。客房材质源之自然,原木,草编取之自然,竹箩筐,竹吊灯作为装饰点缀。
4.4.2 餐厅设计
餐厅的窗户给做成宽敞的木格栅窗户,为了呼应,吊顶天花也进行了造型上的设计,材质使用的是原木材质,加上质朴的水泥地砖,空间给人朴素自然的感觉(图10)。
4.4.3 茶室设计
横屋的茶室空间,用的都是自然元素的材料。自然的竹子作为吊顶天花,原木的家具,木地板上铺上粗糙的粗布地毯,没有雍容华贵的气质,但求着温和质朴的愉悦。在上面可以边欣赏水景边饮茶畅聊。左面墙上装有个原木的博古架,里面放置着各种古壶收藏品,右面墙挂上一副圆形的装饰山水画,为的朴素的空间增添一丝禅意(图11)。
5 结语
在古围屋建筑里发展民宿,是当地地域性文化很好的一种活化。对于古建筑的改造并没有大拆大改,而是尊重其原有的建筑布局,在此基础上完善改造,更好的还原老建筑本身的历史味道。对这一古建筑进行改造,设计的风格偏向于古朴自然的乡土情怀,呼应了本次设计的“乡愁”主题,让住户们感受到当地乡村的地域特色文化,美丽的生态风景,淳朴的民风,唤起对自己家乡的追忆。
参考文献
[1]庄乾坤.记住乡愁[M]山东人民出版社, 2014.
[2]邵松,乔监松.岭南近现代建筑[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
[3]蒋华强,李静.关于民宿设计的意义与设计风格及特点的浅谈[J].城市建設理论研究(电子版),2018 (13):40.
[4]翁怡圆.民宿何以承载跨越时空的乡愁[N]中国旅游报. 2018-10-11 (008).
[5]王新歌,陈田,林明水,虞虎.旅游地“留住乡愁”的文化空间框架及对策[J]中国名城,2018(04):64-70.
[6]刘竹香.浅谈民宿设计的地域文化营造[J]工业设计,2019 (03):92-93.
[7]周冰.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人居环境设计研究[J]工业设计, 2019 (11):105-10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1649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