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账户视角下本科过度教育困境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从心理账户视角审视本科教育,认为社会公众对教育的投资有着特定心理账户,该账户的损益影响着个体教育决策,造成我国本科教育中过度教育困境原因在于社会公众在教育决策时除却经济性因素考量外,还存在着其他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包括心理账户中教育投资收益的预期;社会公众教育投资心理账户风险损失不敏感;由于教育的特定功能,对投资回报时限期限容忍高。在利用心理账户理论分析这些影响教育决策基础上,尝试性提出改善我国本科教育中过度教育困境现状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过度教育;本科教育;心理账户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08.072
1引言
过度教育的涵义宏观上指一国通过教育的投资所培养的劳动力和专门人才在总量和水平上超过了社会发展的需求。微观上指个体实际所受的教育超过了实际工作所要求的人力资本需求。随着高校招生人数近十多年来持续的扩招,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795万人,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增速持续放缓,劳动力市场容量的增速也随之放缓,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变得十分严峻。我国过度教育的表现形式在社会层面为随着本科院校数量逐年增多,办学规模逐年扩大,其产生的社会效益却较低,虽然培养了大批本科毕业生,但这种局面却是借由政府强大的外力推动实现的,由于高校相应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未能进行实时调整,大多数本科学校培养目标仍然以学术性为指导,强调学生的研究能力而非实践能力,培养的人才与社会实际需求无法做到较好的匹配,不仅导致了教育资源的配置的低效甚至浪费,也造成了用人单位的不满,许多企业反映,应届毕业生动手能力不强,且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不符合企业的要求。在个体层面表現为本科教育投资回报率降低,沉没成本提高,为个体带来更高的负担,同时个体知识和能力难以得到充分的培养与发挥,特别是在本科毕业生的就业领域,本科毕业生往往难以寻得一份较为满意的工作。这些因素共同造成了我国本科教育存在过度教育的困境。
2心理账户与过度教育
心理账户理论是由美国塞勒教授为解释社会中个体反常或不符合经济学常识的经济行为所提出的行为经济学理论,该理论认为个体在进行消费决策时会将现实中客观等价的支出或收益在心理上划分到不同的账户中,从而对不同类型的消费产生截然不同的消费态度。目前,由于我国本科教育中过度教育困境的存在,从经济学理论中难以解释个体选择过度教育决策的非理性投资行为,而心理账户理论能够较好地解释个体非理性的经济投资行为,该理论认为个体在进行消费时首先会基于对决策结果的感知进行获益分析,并依据资金来源与支出的不同设定相应的预算,最后基于特定的心理账户对该决策以特定的时间限度予以权衡。因此个体在进行教育投资决策时首先会基于一定社会意识的影响对该决策未来的结果进行获益分析,并设定特定的教育投资心理账户,该账户有着与一般经济行为所不同的独特心理记账方式。本文将以个体教育心理账户出发分析本科教育领域过度教育困境现状以及产生的原因,为解决这种过度教育困境尝试性提出新的解决思路与途径。
3心理账户视角下过度教育产生的原因分析
根据心理账户理论,个体教育投资心理账户是一项逐步编码、分类和估价的过程,由于教育投资收益的特殊性,个体在决策过程中不仅有着货币化的收益因素影响,社会因素对其也有着显著影响。首先是心理账户独特的评价机制,个体在进行教育投资决策时很大程度受结果的预期收益影响,而这种预期来源于社会主流的舆论评价。其次,由于心理账户的非替代性,决策要受制于明确或不明确的特定账户的预算,个体对不同类别的心理账户感知也不同,即使其实际金额变动相同。最后决策结果“重要性-非重要性”是影响个体决策的一个维度,由于教育的特殊功能,个体对教育投资回报与经济投资要求并不相同。在多种因素影响下,形成了个体独特的教育心理账户,该过程如图1所示,其心理记账方式与通常经济规律并不相同。
3.1教育投资心理账户预期收益高
造成社会公众教育投资心理账户预期收益较高的原因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来源于社会意识的影响,个体在选择教育投资时通常不会进行精确的沉没成本计算,教育投资的收益也难以利用经济学公式进行衡量,影响其教育投资决策主要来源于我国社会意识以及历史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自古以来“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文化的影响,知识分子社会地位较高,在这种文化潜移默化影响下,虽然现代社会个体经济收益由其具体能力或工作产出所决定,但社会意识的惯性导致了社会公众观念更新具有滞后性,整个社会对本科教育仍然有着较高的追崇。另一方面来源于个体的从众心理,并非所有个体都适合于本科教育,部分本科院校的专业设置不合理,与社会实际需求不相符合,而在心理账户对本科教育有着较高收益预期影响下,部分个体不顾自身的实际优势与定位选择了本科教育。
3.2教育投资心理账户风险敏感度低
通常而言,经济性投资的损失会直接导致社会公众中断或减少该类投资,而根据心理账户理论,个体对实际金额发生的亏损的感知较于账面亏损更为真实与痛苦,尽管二者亏损的实际金额相等,实质上没有差异。在教育投资中,个体支付成本的过程是持续性与长久性的,且教育投资并不直接产生实际亏损,其沉没成本的损失,例如时间成本并不能直观的进行经济计量,这些特点使本科教育投资所产生的亏损反映在个体心理上并不如经济领域亏损般痛苦,这就造成个体对这种损失在心理上敏感度较低,甚至对本科教育投资的成本在心理上选择性忽略。相较于一般经济性投资,个体心理账户中对教育投资预期更加关注于自身技能的成长,而非关注于经济收益,而这种非经济性预期也进一步降低了个体对本科教育中损失的关注与敏感度,在个体心理层面,即使此项本科教育投资的经济性账户处于亏损状态,这种亏损由于心理因素的不敏感,对个体做出教育投资的决策的负面影响较低。 3.3教育心理账户的投资回报期限预期较长
个体在心理账户的决策预期中,回报期限的长短造成了个体对不同投资回报期限的容忍度不同,对回报率较高的投资容忍度较高,而对回报率较低的投资容忍度较低,心理账户理论认为人们针对不同行为而设立的心理账户之间是不具有替代性的。由于教育给予个体的投资回报并非在教育结束的时刻,而将伴随个体长久的职业发展,即使过度教育的存在使得个体在教育投资结束时刻即高校毕业时无法获得较好的回报,在教育领域的心理账户影响下,个体并不要求在教育投资行为结束后立即获得收益,因此个体对于教育投资回报期限的心理账户有着较高的容忍度,并不追求与计较短期内收益,这种心理因素规避了教育投资回报周期较长的不利影响。
4突破过度教育困境的对策
目前,本科教育阶段中存在的过度教现象是导致社会教育资源浪费,个体负担较大教育成本的主要原因。针对当前我国过度教育困境的现状,从心理账户视角下我国过度教育产生的原因出发,为解决这种困境尝试性提出新的解决思路,其实现路径如图2所示。
4.1提高其他教育收益预期
个体在进行高等教育投资决策时,其心理账户的预期很大程度受社会意识的影响,而个体心理账户形成后具有稳定性,短期内难以改变社会公众对本科教育预期收益较高的现状。针对人们教育心理账户逐渐编码与估价的特点,应提高与之同层次其他类型的高等教育地位,使人们在进行教育投资决策时对不同教育类型有着较为接近的收益预期。个体对于教育投资的收益预期主要由自身技能的提高与社会认可度两方面组成,提高其他类型教育的心理账户收益预期必须提升其教学质量与社会认可。一方面应提高各类型教育学校教学管理水平,通过设立学科评估、教学质量定期考核,教师素质动态评测等评估手段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估与反馈,不断促使其提高教育质量,同时积极寻求与社会合作,使其学科专业的设置以及对人才的培养与社会实际需求相符合。另一方面应通过网站、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手段进行舆论宣传,对其他教育类型进行充分的介绍,提高社会公众对不同教育类型的认知与了解,使社会公众认识到职业教育等其他类型的教育对个体的塑造也能受益终身,对自身技能的也是一种提高,全方位提升其他同层次教育类型的社会认可度。通过提高其他类型教育的收益预期,使个体心理账户在进行投资决策能够正确分析自我,明确自身的定位,避免心理账户非理性预期带来的非理性决策。
4.2降低个体其他教育投资成本
针对社会公众对教育投资风险敏感度较低的特点,由于心理账户非替代性,其他领域的经济性成本提高无法有效影响到教育领域的决策。为提高社会公众教育投资的心理账户敏感度,应降低与本科教育同层次的其他类型教育成本。一方面,进一步健全各类型教育国家资助政策,设置规范的奖学金与助学金机制,对其他类型教育的教材费、学杂费等费用进行减免,全方位的减低个体对职业教育等类型投资成本。另一方面,針对家境较为困难的学生,校方可以依托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探索企业岗位定向生制度,由学校与企业协商急需的岗位人才而选择相关专业,由该企业负责选择该定向专业学生的学费,并依据学生学习成绩与表现发放奖学金。通过降低其他类型教育投资的直接成本与沉没成本,与本科教育形成对比,间接提高社会公众心理账户对本科教育投资的风险感知,从而提高个体进行教育投资决策时风险敏感度,促使其理性看待各类型高等教育,选择适合自身的教育方式。
4.3完善其他教育长效发展机制
教育特定功能在于对个体有着独特的塑造性,以及对个体成长的深远影响,这种独特功能决定了社会公众对投资教育的最终目的并非获得直接经济性报酬,而是期待自身技能成长性的回报。为提高社会公众对各类型教育的心理容忍度,应根据各类型教育方式的特点,完善其继续深造与发展的机制。一方面,国家应对现有各类型成人高教考试、自学考试本科等考试加强规范与监管,规范考试纪律与规范,通过设立专门的教育机构,利用统一考试、统一颁发证书等方式规范该领域考核与证书颁发混乱的局面。另一方面,国家应强化高等职业教育中各类职业证书考评的难度,提高相关实践操作的测试权重,从而整体提高各类职业证书的含金量。通过对各类型教育的深造与发展提供保障,使社会公众心理账户中对其他类型教育有着与高等本科教育相近的投资容忍度,促使个体多角度的看待与分析各类型高等教育的利弊,培育其教育投资的理性思维。
5结束语
由于教育投资收益难以使用经济性货币进行衡量以及教育对个体成长的特殊性与必要性,社会公众在进行教育投资时更多受自身教育心理账户的影响。在我国社会现状以及传统文化影响下,相较于其他类型高等教育,社会公众对高等教育中本科教育心理账户有着更高收益预期、低风险敏感度以及对投资回报期较高的容忍度,这种心理账户预期的存在造成了我国结构性过度教育的现状。在教育心理账户预期短期无法改变的现状下,应通过提高高等教育中其他类型教育的收益预期,降低其投资成本以及完善其教育深造发展机制,使各类型教育在个体心理账户中有着相近收益预期,为个体选择最为适合自身的教育方式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从而改善我国高等教育中过度教育的现状,促进我国高等教育资源有效整合与合理配置。
参考文献
[1]Richard, H.Thaler.Mental accounting matters[J].Journal of Behavioral Decision Making, 1999,12(3):183206.
[2]李爱梅.心理账户的认知标签与情绪标签对消费决策行为的影响[J].心理学报, 2014,(07):976986.
[3]田靓,万映红.消费者购买决策中心理活动维度的实证研究——基于心理账户理论[J].中国管理科学,2016,(S1):199205.
[4]江林,宫秀双.消费预期对居民消费意愿的影响研究:心理账户灵活性的中介作用[J].消费经济,2016,(04):5460.
[5]李剑峰.高校毕业生过度教育影响因素分析[J].教育评论,2016,(05):3438.
[6]于林月.我国首职过度教育的持续性及影响因素探究[J].理论与改革,2015,(03):616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1669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