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服务解民忧 易地搬迁得幸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易地搬迁对门山集中安置点是东川区2017年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安置点位于铜都街道祥和社区,项目共占地103亩,项目总投资8.5亿元,安置铜都街道、汤丹镇、因民镇和舍块乡4个乡镇(街道)2322户9483人,其中建档立卡1389户5815人,同步搬迁933户3668人,已全部搬迁入住。易地扶贫搬迁是摆脱贫穷最直接、有效的办法之一。搬离了“穷窝”,居住环境、生活质量、精神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哎呀,在这里好住得很,环境又好,离城里面又近,买什么都方便了,找工作的机会也多了。”这是搬迁群众茶余饭后的心声。
一、质量好设施全,群众舒心又放心
(一)建设群众放心安置房
为解决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任务重,时间紧的难点问题,在项目建设模式上采用EPC,边设计、边拆迁、边建设,克服了征地难、抗震等级专审难等一系难题。规划设计优,共建设抗震为“9+1”设防、“17+2”的高层住房21栋,住房为60、80、100、120四种户型。狠抓质量抢工期,在确保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抢晴天、战雨天抓建设进度,创造了一个月建设七层楼房的“东川”速度,于2017年10月17日开工建设,2018年9月底竣工,2018年12月30日群众已全部搬迁入住,仅用时一年就实现搬迁入住。
(二)搬家全过程“一条龙”服务
建立乡镇(街道)党政主要领导、科级干部包村,村委会干部包村民小组,村组干部、驻村队员、挂钩帮扶责任人包户包人三级包保搬迁责任制,以村民小组为单位成立搬家服务队,解决搬迁群众多、涉及区域广,运输距离远等搬家难题,“一条龙”帮助搬迁群众土地流转、种养托管、牛羊寄养,确保搬迁工作平稳有序推进。
(三)配套完善,群众舒心
配套设施全,安置点内水、电、路、讯等设施全部配套到位,村史馆、社区服务中心、商业停车娱乐等配套设施功能齐全,安置点美化亮化、舒适宜居。宣传氛围浓厚,新建活动小广场,墙体制作风格多样的宣传标语,建立文化宣传栏,群众性文化活动逐渐活跃。就医就学解民忧,安置点共有义务教育阶段学生1379人,已安排就近就学,并争取资金开办学生食堂,协调公交公司免费开通安置点到就读学校公交车,进一步减轻搬迁家庭经济负担。后续服务好,统筹规划就医、就学,突出就业、产业发展工作,无缝衔接低保、医保和养老保险“三类保障”,真正实现“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目标。
二、多渠道带动增收,着力做好“后半篇”文章
(一)抓实就业,确保搬迁群众有工资性收入
一是精准培训,结合市场需求,根据未就业人员的年龄性别、文化结构、培训意愿等精准开展技能培训,增加就业渠道。区内就业的,联合用工企业结合企业岗位技能要求共同开展岗前培训;区外就业的,组织开展外出务工常识、求职技巧、禁毒防艾等知识培训;自主创业,组织创业培训。培训内容和时间更灵活,以实际操作或以工代训为主,确保每月至少组织2期;年内计划组织17个工种培训52期2600人。二是精准开展就业推荐,结合年龄性别、就业意愿和劳动力状况等情况进行分类管理。已就业人员做好政策服务保障,稳岗就业;达成就业意向人员,同步做好面试、体检、入职手续办理等对接服务工作,切实提高就业帮扶成功率;未就业人员结合就业意愿及企业招用需求,分类因户施策推荐就业。针对青年户(18至45岁)以输送到区外就业为主;针对大龄户以及确实难以外出就业的,通过扶贫车间建设、定向招用、整合岗位资源等实现就地就近就业;针对文化偏低、家庭成员中有残疾人或患重病等情况,通过安排在安置小区从事保洁、门卫等乡村公共服务岗位,实现“家门口”就业119人。三是丰富招聘形式。送岗上门服务,加强与区外对口帮扶地区、区属职能部门、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和重点用工单位的沟通对接,做好岗位需求和用工信息摸排,及时发布招工信息,在安置点逐幢逐户上门走访,“面对面”将用工企业岗位信息送到搬迁户家中供选择,做到户均送岗送政策上门不低于3次。日常求职登记管理,做好群众就业意愿统计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就业创业服务站公共就业服务窗口和人力资源市场等功能,利用电子显示屏滚动播放企业用工信息、政策宣传。组织供需见面会,于每周五在东川区易地扶贫搬迁就业创业服务站开展就业供需对接,通过现场面试并体检合格后,即刻安排上岗。举办招聘会,于每月25日开展现场招聘,积极对接省内外用工企业携大量优质岗位赴东川区开展现场招聘活动,达成就业意愿的积极跟踪对接,做好服务,确保转移就业和提高组织化输出。远程招聘,针对一些省外用工企业距离远,不方便现场招聘的情况,利用网络远程控制功能,实现远程招聘,让用工企业与求职者进行远程面试,达到用工需求的组织转移输出。
(二)加强政策保障
一是充分发挥政策撬动作用,制定《东川区易地搬迁人员就业创业优惠政策实施办法(试行)》,从易地搬迁人员开办个体工商户、企业招用易地搬迁劳动力等方面,出台优惠政策,鼓励搬迁群众就近创业就业。二是落实务工补贴等优惠政策,促进已就业的搬迁群众稳定就业。三是建设东川区易地搬迁就业创业服务站,采取“服务窗口+劳务公司+企业(合作社、扶贫车间)+易地搬迁农民工”的模式,由劳务中介企业统一对易地搬迁人员统一管理和组织安排就业。通过建设“一园多区、一区多户”的就业创业服务基地,搭建易地搬迁群众就业创业服务平台。
(三)建立工作机制
一是建立易地搬迁就业工作“五级”责任體系(移民新区党工委的领导责任,区人社局的指导责任,行业部门的帮扶责任,乡镇(街道)党委的主体责任,村级党组织的直接责任)和“三包”(区级领导包村、部门包岗、干部包人)落实制度,确保工作责任压实、无缝对接、强力推进,取得实效。二是建立每月“逢五”就业工作日制度,即每周五开展就业供需对接、每月5日开展区级就业工作联席会议调度、每月15日开展镇级就业工作站调度培训、每月25日开展现场招聘。 (四)做实产业文章,确保搬迁群众有经营性收入
实施“5+3”增收计划〔5项到户增收措施:一亩土地流转(托管)、一名家庭人员务工、一份合作股份、一项自主发展的种养殖业、一项增收项目”;3项产业发展保障:金融服务保障、销售服务保障、技术服务保障〕,按户均3000元的标准发放产业发展补助资金,与龙头企业建立长期利益联结分成机制,保证搬迁群众每年可获得不少于10%的利益分成。采取自主流转和兜底流转的方式,对具备流转条件的土地进行流转,支持种养殖业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组织和种养殖大户实施土地流转,每亩流转土地平均增收500元。
三、创新方式方法,规范社区治理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始终用心用情、设身处地为搬迁群众着想,统筹搬迁前、搬迁中、搬迁后各个环节,真心工作、真情服务,帮助搬迁群众尽快适应城市生活。
(一)加强党的建设,建设和谐家园
成立移民新区党工委和移民新区管委会,托管新成立的移民搬迁居民社区,在原有村级行政体系不变的基础上,设置片区管理员、楼层长、楼栋长,理顺“移民新区党工委—社区党委—楼栋党支部—楼层党小组”四级组织体系建设,把党员组织起来、群众发动起来、思想动员起来、人心凝聚起来。按照“便于党员活动、便于发挥作用、便于加强管理”的原则,移民新区党工委下设3个社区党委、27个楼栋党支部、119个楼层(单元)党小组,管理党员606名,联系群众6660户,并制定了《东川区移民新区党工委党员联系群众五项制度》,实现了党员联系群众全覆盖。
(二)把服务送到家门口,实现服务保障全覆盖
按照一站式服务的标准要求,组建铜源社区为民服务站,为搬迁群众就业、社保、就医、教育等提高全方位服务。抓好搬迁对象迁出地到迁入地低保、医保、养老保险的转移衔接工作,整合各方资源,从高从优落实政策,织牢低保、医保、养老保障网。截至目前,完成农村低保转城镇低保204户325人,城乡医疗保险实现100%全覆盖。
(三)推进“新时代新民风”建设,注重行为习惯养成
建立激励奖惩机制,以“五星家庭”“法治文明小区”创建为载体,把握申报、评定、兑换三个环节,通过开展积分制管理星级化评定工作,建立“五星超市”平台,实行积分兑换商品制,调动搬迁群众参与积极性。截至目前,共发放各类宣传材料3000余份,设置“五星家庭”门牌2000余个。对门山搬迁小区2个“五星超市”已全部正式营运,“五星家庭”积分评定及积分按月上卡,并进行物资兑换。通过开展“新时代新民风”建设试点工作,群众“感党恩、讲诚信、讲法治”意识明显增强,无违法乱纪、斗殴等事件发生,社会秩序良好;群众“爱护家园、邻里和谐、爱护公益设施”意识明显增强,无邻里纠纷发生;群众“主动适应城市生活、积极就业、内生动力”意识明显增强,积极参加就业培训、主动创业、外出就业。“新时代新民风”建设赢得了搬迁群众广泛好评和真心拥护,不断深入人心,社會风气持续好转。
如今,东川区对门山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搬迁群众的脸上时时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老人们聚在一起聊天,孩子一起玩耍,现场时不时传来愉悦的笑声,构成一幅和美、和谐的图画。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2188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