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诗经》中的祭祀文化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漫长的人类历史长河中,祭祀文化以其独特的风貌存在于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原始的祭祀文化是随着氏族社会的发展而兴起的,以自然崇拜为主。到了先秦时期,社会生产力有所提高,祭祀文化也随之丰富多彩,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据此,主要从《诗经》中的有关祭祀活动的诗歌出发来对祭祀文化进行探讨,进一步分析《诗经》中反应的祭祀文化现象、特点、影响这几个方面,从而使人看到《诗经》中的祭祀文化与社会发展的连带关系,了解《诗经》中的祭祀文化在西周时期的社会价值及其深远影响,领略《诗经》中的祭祀文化的独特内涵。
  关键词:诗经;祭祀文化;祭祀诗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18.107
  0 引言
  《詩经》中的祭祀文化主要产生于西周初年,它不仅表现形式多样,而且还具有一定的政治性、宗教性和强烈的现实性,可谓内涵丰富。在国内外,学者对《诗经》祭祀文化的研究可谓众说纷纭,研究成果类型丰富多样,但大多是对诗经中祭祀诗以及祭祀礼仪、物品等方面进行探讨,对于《诗经》中的祭祀文化方面的研究材料甚少,特别是对诗经中祭祀文化特点及其后世影响方面的研究基本寥寥无几。再则,《诗经》中的祭祀文化也属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所以其研究价值也显而易见,即传承并发扬我国的传统文化。另外,文化的产生一般离不开社会的发展,因而,对《诗经》中的祭祀文化进行探讨有助于我们了解周朝时期的社会状况和人们的生产活动。本篇论文主要从《诗经》中反应的祭祀文现象、特点以及对后世影响出发,进而分析其深刻内涵及其现实意义,使读者对祭祀文化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并用一个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我国的传统文化,体会祭祀文化从古至今的发展变化。
  1 《诗经》中反映的祭祀文化现象
  祭祀活动不仅与社会生产相联系,而且还要符合当时的社会习俗和一定的阶级意识。如“宗庙祭祀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祭祀活动,来不得半点的马虎或疏漏。不但要依时而祭,而且祭祀时还要顾及不同的祖先的生活习惯,以使神明乐于接受。”《诗经》中的所描述的祭祀祭祀活动就是如此。《诗经》中有关祭祀活动的描述主要体现在祭祀诗中,除了少数诗歌主旨不明外,大约有二十九篇祭祀诗,大多分布在《周颂》《鲁颂》《商颂》里,其所反映的祭祀文化现象也是多姿多彩,这些现象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点。
  1.1 在特定的场所进行祭祀
  《诗经》中所描述的祭祀场所有很多,通常情况下,人们选择祭祀场所是依据祭祀对象而定。在《诗经》中,涉及最多的祭祀对象就是先祖神灵,人们通常选择在庙堂祭祀先祖神灵。“在古人眼中,祭祀是一项很神圣的活动,必须要在一个庄严肃穆的环境中进行,才能表达自己对祖先神灵的崇敬。”又如:诗经中《閟宫》里的“閟宫有侐,实实权权”。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宗庙肃穆清静,殿宇的装饰细密又新”,其中,閟宫是为供奉农耕始祖姜嫄所建。可见,古人进行祭祀活动是相当看中祭祀场所的。
  1.2 在特定的时辰进行祭祀
  对于祭祀的时辰,人们通常选择在秋冬之时来祭祀,“因为古代国家基本以农业为基础,粮食的收成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王公贵族和百姓的生计”。人们在丰收之后通常通过祭祀来感谢上苍或祈求上天保佑他们来年的丰收。秋冬之时正好在丰收之后。所以人们通常选择这个时辰来向上苍、先祖祈祷。在《诗经》中的祭祀诗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有《周颂》中的《丰年》《载芟》《良耜》。这三部作品都是描写丰收之后在秋冬进行祭祀活动的场景,其目的都是为祈求上苍先祖来保佑他们来年丰收。还有一种是在出征前进祭祀,古人行军打仗都希望凯旋而归,出征的人为了胜券在握,他们一般会在出征前祈求上天的保佑或者祭祀先王的神灵。如《周颂·我将》“我将我享,维牛维羊,维天其右之。仪式刑文王之典,日靖四方。”这句话的大意是出征的人在出征前向上天献上祭品,并在内心虔诚的祈祷,还说希望效仿文王,把四方都安定。
  最后,在古代,女子出嫁之前也必须先到宗庙进行祭祀,其目的主要是让待嫁的女子提前学会婚后的一些礼仪。如《召南·采蘋》中就提到:“一位待嫁的女子在出嫁前准备祭品,参加祭祀活动。”
  2 《诗经》中所反映的祭祀文化的特点
  《诗经》中的祭祀文化不仅内涵丰富,而且其独特的文化性质更是别具一格。《诗经》中数量最多的祭祀诗就是祭祖诗,还有一些诗歌是关于统治者、社稷、山川、农神等方面的祭祀。涉及的范围可谓广泛,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这些诗歌所反映的特点也是各有千秋。具体可以分为两类。
  2.1 具有浓厚的宗教气息
  “在我国的宗教史上,宗教活动方式多种多样,祭祀活动就其中的一种,这一活动最活跃的时期莫过于西周时期。”前面提到,周人对统治者的崇敬已经超出一般的界限,受天命论思想影响,他们常常把君王当神一样供奉着,即使君王已经离世,他们也会举行祭祀活动,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敬仰。在《诗经》这一作品中,有许多祭祀诗都反映了人们的宗教思想。如《周颂·清庙》中就提到许多人汇聚在庙中祭祀文王,只因为内心对文王崇敬。
  其次,我们不难发现,《诗经》中的祭祀诗大多是有关祭祀祖先神灵的诗歌。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有关祭祀山川、天地等自然物的诗。这些祭祀诗不仅描述了周人的祭祀行为,而且也反映了周人的模糊的思想意识,渗透着浓厚的宗教气息。
  2.2 具有传统的孝道思想
  孝的概念最早出现在《尚书》中,也就是原始社会末期。到了西周时期,人们崇尚尊老、敬老,孝思想被正式提出,并且盛行于社会中。“在《诗经》的祭祀诗中,最能体现孝道思想的诗歌为祭祖诗。”根据这些祭祖诗文记载,周人一般在宗庙祭祀祖先,祭祀前,他们会准备好猪、牛、羊、谷物、酒等祭品。祭祀中,人们会保持神情严肃,以显示自己内心的虔诚,祭祀完成后,一般会有致辞和宴饮。一切的祭祀行为都严格按祭祀礼仪执行,井然有序。如《小雅·楚茨》一诗中就详细记述了周人祭祖时的礼仪风貌。《礼记·祭义》有云:“孝子之祭也,尽其悫而悫焉,尽其信而信焉,尽其敬而敬焉,尽其礼而不过失焉,进退必敬,如亲听命,则或使之也。”这句话的大意是说孝子的祭祀主要体现在对神明的毕恭毕敬,进退之间都要显示虔诚。周人的这些恭敬地祭祖态度和行为就是孝子祭祀行为的一种体现,这种行为所体现的孝道思想也跃然纸上。   3 《诗经》中祭祀文化的影响分析
  前面提到,《诗经》中所反映的祭祀文化盛行于西周时期,并且这一文化的产生与祭祀活动的形成密切相关,在社会中对祭祀活动也有着深远影响。《诗经》中最流行的祭祀文化就是祭祖文化,因为《诗经》中的祭祀诗大多是描写的关于祭祖的场景。如出自《小雅》中的《楚茨》《信南山》,还有《商颂》中《那》《烈祖》《玄鸟》等,这些诗歌都是比较直接的描写祭祀祖先的场景,还有一些是追忆关于祖先功业和对祭祖具体场面的描写。如典型的祭祖诗《小雅·楚茨》,这首诗主要分为六个章节,详尽的记叙了祭祖的全过程,其中不仅提到祭祀的地点祖庙、祭祀的贡品酒、牛、羊,还有人们祭祀前后对祖先的态度以及人们祈求祖先神灵保佑自己健康幸福的心愿。从而也可以看出,在先秦时期,由于这种文化的熏陶,人们的祭祖活动都形成了一种固定的程序,即人们在固定的场所摆上特定的贡品按照一定的仪式对先祖进行祭祀。
  再则,这一做法不仅在先秦时期被人们奉行。在当今,祭祖文化也被人们所传承,许多祭祖习俗仍被保留。祭祖气氛最浓烈的时候莫过于每年的春节除夕时期,很多远在外地漂泊的游子都会回家与亲人相聚在一起吃年夜饭,“其中必备的一道程序就是在吃饭之前祭祀祖先,人们在祭祀时需要端着酒水和肉类,并上香磕头行祭祀之礼,在心里祈求来年财源滚滚,家人身体健康。”另外,一些农耕为主的民族也保留着类似这些祭祀的习俗。如“在我国南部山区,人们为了促进农业丰收,防止水稻被野猪、黄皮麂等侵害。他们便组织狩猎队除害,并在狩猎前立祖师坛,杀鸡买肉,点香烛,请道士祭祖师爷。”据有关人员调查,在西南个别地区还兴建了祖庙,设置贡品停放台,并有相关的人员主持祭祖秩序,读祭祖祷告文,规模比较宏大。这些祭祖活动与诗经中所反映的祭祀活动可谓一脉相承。
  4 结论
  《诗经》中的祭祀文化内涵丰富,不仅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还具有浓厚的宗教意识和传统的孝道思想。通过对这一文化现象的研究,可以探讨出西周时期的社会伦理规范、政治制度以及农业发展状况。同时,通过品读《诗经》中的祭祀诗可以分析出人们进行祭祀的活动方式,了解他们祭祀时的思想。从这一层面来说,《诗经》中的祭祀诗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这对于研究《诗经》中的祭祀文化更具真实性。再则,《诗经》中的祭祀文化也属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对它进行探讨,有利于我们更深刻的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另外,《诗经》中的祭祀文化不仅在周朝时期对人们的祭祀活动起了一定的規范作用,它在后世也不断被人们传承和保留,并且对后世的祭祖活动、宗庙建设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体现出强烈的现实意义。总的来说,《诗经》中的祭祀文化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且还极具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蒋胜波.《诗经》农祭诗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1:15.
  [2]汪国栋.天人关系与中国哲学[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2):43-49.
  [3]严锴.百姓民俗实用大全[M].北京:华龄出版社,2007:203.
  [4]万建中.中国禁忌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6:85,29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2328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