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CiteSpace的近十年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可视化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王子璇

  摘 要:近年来,人口老龄化问题成为世界性难题,对于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规模之大,发展速度之快,高龄化显著等特征让其成为我国的基本国情,给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严峻的挑战。本文基于Cite Space软件,对以CNKI数据库2010-2020年老龄化领域的相关文献进行高频词、共现词、共引聚类图谱和突现词分析。研究发现: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学术界对该领域的研究越来越多,人口老龄化、经济增长、人口结构、人口红利等,这些关键词都是中国近十年来老龄化研究的热点,而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特征、人口老龄化的成因、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影响,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成为目前人口老龄化的研究热点主题。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可视化分析;Cite Space
  0 引言
  目前,人口老齡化已经逐渐成了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一大难题,而对于我国,人口老龄化已然成为我国的基本国情,发展速度和老年人口的增长规模已经达到全球第一。人口老龄化目前在学术界已取得比较丰硕的研究成果,基于CNKI数据库,对人口老龄化问题进行检索,关键词设定为人口老龄化,时间设定为2010-2020年,共检索出3218篇期刊论文,从检索出的论文来看,这些论文多集中于对某一主体探究且定位于特定时期,而对于人口老龄化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研究不足。本文将对人口老龄化的研究热点和发展态势进行重点研究,以便能够对该领域提供一些参考价值。
  1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中国知网,在1998年被科技部和世界银行正式提出,它被认为是一个国家知识产权基础信息设施的核心概念。其建立与1999年6月,由清华大学、清华同方发起。其文献资料的质量、知识信息的资源也比较丰富,且具有一定的权威性。本文以CNKI数据库为数据来源,通过输入关键词“人口老龄化”,时间设定为2010-2010年进行高级检索,共检索出3218条文献数据,通过选择,剔除一些与主题不相关以及一些非学术论文,最后有2010篇论文。
  1.2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基于Cite Space V软件对选取的文献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此软件是应用Java语言开发的可视化软件,对软件中搜集的文献数据进行可视化和计量分析,并且通过对知识文献来源图谱的可视化和绘制来清晰地呈现出某一研究领域的发展研究态势和前沿研究趋势。基于Cite Space软件可进行研究热点、研究前沿和研究趋势的分析,本研究通过聚类视图描述老龄化研究领域的热点主题,利用关键词突变率探究研究前沿。通过人口老龄化的研究热点和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为这一领域深入系统探讨提供依据。
  2 我国人口老龄化热点主题分析
  2.1 人口老龄化高频关键词分析
  关键词可以说是一篇文章的精髓之处,他能以简短的语言表现出一篇文章的大体内容和作者的研究主题。通过关键词分析,我们统计出排名前20个关键词,主要包括:人口老龄化、经济增长、人口结构、人口红利、城镇化、对策、养老服务、健康老龄化等,可以看出这些关键词都是中国近十年来老龄化研究的热点主题。
  2.2 热点主题
  聚类分析是确定热点主题的主要方法,cite space聚类功能可以帮助我们找出多年来老龄化研究领域中被关注的热门术语。在cite space软件中,对软件中的 Time Slicing(时间跨度)进行设置,为2010 年~2020年;时间切片设置为1,阈值设定为N=50,一共得到了8个聚类主题。从图1中可以看出,由于平均轮廓值等于0.6162,大于0.5,说明聚类合理。
  通过图1的高频关键词聚类分析,我们对人口老龄化的研究热点进行了归纳总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2.1 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特征
  根据图1,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特征主要集中在人口老龄化,人口老龄化结构,人口老化,老年人口等关键词。根据联合国的预测,到21世纪中叶之前,我国人口老龄化规模都处于不断增长状态。到2030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规模将超过3亿人,到2050年将上升到4.7亿人左右,65岁以上老年人口规模将从2020年的1.7亿人上升至3.6亿人。人口老龄化具有以下特征,第一,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还处在加速发展的时期,且增长速度很难快。第二,在许多地区,自然出生死亡率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逐渐减弱,而区域间的人口流动、迁移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在持续增强。第三,地区之间人口老龄化的差异较大,处于发达城镇化地区的其中京津沪等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最为突出。
  2.2.2 人口老龄化的成因
  图1中人口老龄化的成因主要集中在经济增长、城镇化、人口流动、出生率等关键词。面对目前严峻的老龄化形势,学术界就经济增长、城镇化、出生率、人口流动等因素对人口老龄化的成因进行分析。经济的快速增长并不是产生人口老龄化的必然条件,但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相互影响。人口老龄化的直接原因是低出生率,从20世纪70年代初到20世纪90年代初,由于这一时期我国的计划生育优惠政策的制定和全面实施以及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我国人口总和计划生育率迅速下降,成功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快速转变。城镇化和人口流动导致农村老龄化加剧,对农村老年人口的规模产生重要影响。
  2.2.3 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举措
  图1可以看出对策、社会保障、健康老龄化、养老模式等关键词看出老龄化应对措施是近几年的研究热点。李建民认为,这些是现在老年人的迫切需求,是应对老龄化立即需要做的事,进一步优化生育政策,可以增加20年后的劳动力供给;弹性退休政策,鼓励老年专业技术人才继续工作,也是发力方向。要打造高质量的养老服务和产品供给体系,强化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科技创新能力。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缩小“未富先老”的缺口是解决人口老龄化最根本举措,要提高产业创新能力,增强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李建民认为,这些是现在老年人的迫切需求,是应对老龄化立即需要做的事,进一步优化生育政策,可以增加20年后的劳动力供给;弹性退休政策,鼓励老年专业技术人才继续工作,也是发力方向。李建民表示,取消劳动力迁移流动的障碍也是挖掘人口红利,应对老龄化的重要举措。   3 人口老龄化的研究前沿分析
  学科领域的新兴研究趋势与突变密切相关,突变研究算法能够有效检测出某一领域研究突然增多。本文利用Cite Space V软件中的突现检测功能,检测到近十年来我国老龄化领域研究的13个突现词汇(如图2)。图2中,根据突现词随着时间的演变情况可以看出,2010-2012年“人口老化”和应对老龄化的“对策”的突现率较高,随着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政府開始更加重视老龄工作,根据图2显示来看,2013年人口老龄化的研究热点更多地集中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包括“经济发展”“人口红利”“人口流动”“农村”等关键词上,2013年9月,《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开发健康养老服务产品以及相关的健康商业保险服务产品。2014-2016年“人口预测”“养老服务业”成为人口老龄化的主题词,构建人口老龄化标准化服务系统,满足老龄人多元化的需求是该阶段研究重点。2018年以后更多的研究重点放在如何提高养老服务质量等,同时随着科技进步,智能化、物联网、互联网的养老服务成为更加热门的研究主题。
  4 结论与展望
  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目前中国乃至世界的新挑战,且这种挑战在未来一段时间将持续存在。明确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路径及前沿态势将有利于我们进一步应对其带来的挑战。本研究在Cite Space软件的应用基础上对CNKI上的文献进行近十年的检索并对其进行可视化分析,梳理了人口老龄化的发展,人口老龄化的研究主题及前沿态势,得到以下结论:
  第一,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学术界对其研究也呈现出波动增长的态势,且研究主要集中在人文社会学科领域。研究主体主要是各个高校以及高校学者,但值得注意的是各个研究高校之间的联系有待进一步加强。
  第二,根据关键词聚类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学术界的研究热点主题是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特征、人口老龄化的成因、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举措等。我国经济的高速平稳增长,低出生率,人口流动等是造成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原因,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我们应该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只有调动全社会的力量才能更加积极的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
  第三,通过关键词爆发性检测,我们得到近十年人口老龄化研究趋势逐渐朝着应对人口老龄化对策、提高养老服务质量和水平以及智能养老等方面发展。由此可见,未来一段时间,新型人口老龄化服务体系的构建、如何提高养老服务质量和水平、如何更好的将科技应用于老龄化将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门话题。
  5 结论
  总的来说,我国老龄化的研究体系逐渐成熟,但还是略有不足,研究主体单一且研究主体之间的联系欠缺,多元化的研究主体将更有助于这一领域研究的创新发展,构建各个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网络,将有利于资源共享,从而形成这人口老龄化领域研究的网络体系。在研究内容方面,对老年人法律保护研究,针对老年人开展个性化服务以及人口老龄化与文化教育的衔接研究不足,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
  参考文献
  [1]邬沧萍,杨庆芳.“老有所为”是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客观要求[J].人口与发展,2011,(06).
  [2]陈峰燕.时代经贸.南通市养老服务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2017,(16).
  [3]尹孔阳,刘艳辉,郭琳.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多元化养老模式的选择[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12).
  [4]李凤艳.现代职业育.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养老模式的思考[J].2019,(04).
  [5]张建军,徐在福.应对人口老龄化我国老年教育发展对策研究[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15,(0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2568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