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撤乡并镇背景下苏北地区农户生计状况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撤乡并镇政策实施过程衍生出诸多不利于被撤并乡镇社会经济发展的问题,为了避免该类地区陷入经济萧条状态,使其成为政府和学者关注的焦点。现选取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海河镇阜中村为案例地,综合运用问卷调查法、可持续生计框架等,对撤乡并镇背景下不同类型农户生计状况进行分析研究。其中主要分析了不同类型农户生计资本状况,并对撤乡并镇背景下农户减负提出了推进农户生计策略多样化;运用生态优势推进乡村产业转型;完善基础设施以改善人居环境等策略。
  关键词:撤乡并镇;农户;可持续生计
  中图分类号:F3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20)06-0042-03
   撤乡并镇是新时期我国为实现乡镇集聚化、城乡一体化发展提出的创新性政策,但在此过程中,由于部分被撤并乡镇出现的经济边缘化、文化分割化、服务非均衡等问题,如何保证被撤并乡镇的经济社会及居民生活可持续发展,成为地方政府和学者们关注的重点话题。可持续生计(Sustainable Livelihoods)的研究思想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早期Sen、 Chambers等研究。英国国际发展署从生计资本、生计策略和生计结果等方面提出了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为地理学者研究相关人文地理现象提供新的角度。现借鉴可持续生计框架对撤乡并镇背景下,射阳县阜中村农户生计状况进行评价,旨在通过微观层面的农户生计状况反映宏观尺度社会经济状况,并以小见大发现苏北地区被撤并乡镇发展现状,以求为苏北地区被撤并乡镇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借鉴。
   一、农户可持续生计评估思路与方法
   (一)农户类型划分
   现借鉴相关学者划分农户类型的方法,首先,将生计策略划分为纯农型和非农型。其次,将非农收入占农户收入的比重小于50%的为一兼户,非农收入占农户总收入50%~90%的为二兼户,非农收入占农户总收入的比重大于90%的为非农型。
   (二)农户生计资本测量指标体系
   在 DFID可持续性生计框架下,农户生计资产的组成可以用五边形来表示。人力资本是指个人所拥有的知识、健康和技能等。现采用三个二级指标来衡量阜中村的人力资本。自然资本指农户拥有或可长期使用的自然资源。现采用阜中村的户均耕地面积、宅基地面积、户均林草地面积这三指标来衡量。物质资本指农户生计活动中所需的基础设施和物质组成。现采用 三 个指标来衡量阜中村的物质资本。金融资本主要是指农户可支配和可筹措的现金,现采用三个指标来衡量阜中村的金融资本,分别为户均纯收入、贷款来源的多元化程度和家庭获得贷款的机会。社会资本是指农户为了实施生计策略而能够使用的社会资源,现采用四个指标来衡量留存农户的社会资本,包括领导潜力、家庭生活和生产困难时求助对象和亲戚圈。农户生计资本的各分类通过熵值法相应赋予权重,通过极值标准化的方法将各指标限定在[0,1]之间。生计资本总量的计算选择,采用计算生计五边形面积的方法来对五个生计资本维度进行集成。
   二、阜中农户可持续生计状况分析
   (一)研究区概况
   阜中村位于射阳县海河镇,阜中村射阜路横穿东西,西长路纵贯南北,南与三河村交界,北临串通河,东与健康村毗邻,西与沙东村接壤。全村有754户,2 774个人口,下辖六个村民小组。全村共有基本农田9 095亩,村集体所有土地98.8亩,鱼塘23亩,规模流转土地数量905亩。阜中村原属于射阳县阜余镇,撤乡并镇政策下于2012年随阜余镇并入海河镇。
   (二)数据来源
   研究小组在2018年6月和2019年3月分两次对研究区域进行调研。现采取随机抽样法选取阜中村的受访农户,调查农户共计175户,共计调查人数376人。阜中村农户的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农户家庭基本情况、农户拥有的五大生计资本及农户生计方式等方面。
   (三)农户生计资本综合评价
   1.良好的自然本底条件为农户生计提供基础支撑。自然资本值为0.48。具体来看,阜中村平原为主的地形条件,户均耕地和宅基地资源较多,农户因地制宜种植芥菜苗,莴苣,羽衣甘蓝等经济作物。同时,部分农户承包外出务工农户的闲置耕地进行生产活动,一定程度上既提高了自然资源利用率,又提高了自然资本指数。
   2.人力资本质量低下阻碍地区高级化转型。人力资本数值不突出,其值为0.25。人力资本主要包括人口数量和人口质量两个方面,其积累水平与农户生计策略的选择呈明显的正相关性。在阜中村的劳动力资本调查中,文化素质较高的适龄劳动人口主要以外出经商务工为主,留在当地的素质较高人群也主要集中在非农产业部门,从事传统农业生产活动的主要为文化水平较低、年龄较大的人群。从农化家庭成员受教育水平、儿童抚养比、老年人口比例等指标来看,阜中村人力资本处于较低水平。
   3.丰富的物质资本保障农户基本生活。物质资本数值达到0.38,反映出阜中村农户所占有住房、机械、生活用品等物质数量较多。调研中农户住房条件、拥有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均处于正常水平。由于农村厕所革命、道路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的实施,城镇与农村地区交通联系及公共服务共享水平均得到了很大提升。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有利于阜中村农业生产效率和规模的扩大,农业机械化对推动农业规模生产、农产品多样化及农民金融资本积累均具有重要作用。
   4.社会资本缺乏降低农户应对风险能力。社会资本用来评价农户之间、农户和社会组织间的社会交往的紧密程度。 阜中村农户社会资本数值较低的主要原因是农户的亲戚朋友圈受教育水平大致相似,且多处于低水平状态,亲朋好友在政府、大型企業任职的情况较少。农户受到传统文化意识的影响,仍保持着传统的小农思想,导致阜中村农户参与社会经济组织的情况少,而农户小规模的农业种植、散户养殖的效益较低。单一的农业生产方式及较短的产业链条,制约了农户参与高水平、高频率的社会交往活动。    5.金融资本匮乏制约农户改善生活状态。根据问卷调查情况,农户主要是亲朋好友间借资金满足生产和生活需求,由于借的资金有限,导致农户在满足基本生存需求外,农户在创业投资、子女教育方面投入较少。此外,政府对于农户的补贴较少。
   (四)不同类型农户生计资本分析
   1.纯农户。纯农户占总调研农户的16.45%,除自然资本占有量较高外,纯农户的其余资本其与一兼户和二兼户相比都是最低的。在实地调查中,农户表明自身在做出生计策略选择时,生计资本的所有量对其选择生计方式有明显的导向和制约作用。自然资本的占有量高致使农户选择了从事农业生产,但纯农户的收入来源较低、生计方式的脆弱性较高,表现在种养殖活动受到市场、传染病等多重风险影响。多数纯农户的家庭构成是以中老年为主要组成部分,中老年人自身的受教育程度和劳动质量低导致人力资本这一指标偏弱。同时大部分纯农户虽然有一定的耕地,但是基于农户信用的综合评估,致使其获得银行贷款的可能性降低,社会交往频次也减少,各项生计资本的综合运用能力较低。
   2.一兼户。阜中村的一兼户占总体样本量比重最大。该类农户除了通过粮食种植和家禽养殖等获取收入外,还有通过从事服务业、进厂工作等获取的非农收入,其物质资本、金融资本、社会资本较纯农户要高。阜中村的一兼户表现出农业生产和非农生产的两重性,主要原因是在于该类型农户自然资本存量较高而人力资本相对于二兼户和非农户的质量低,导致了农户利用其它生计资本的效率低下。
   3.二兼户。二兼户收入主要来源于非农业生产活动,占总调查农户的19.37%。阜中村的二兼户比纯农户和一兼户拥有较优的资本组合结构。二兼户自然资本拥有量较低的一个原因是由于多數外出打工农户通过土地流转等方式减少直接耕种。在具体生计策略方面,阜中村的二兼户主要是在外地经商和务工。根据阜中村的农户调查研究表明,二兼户的年龄结构中青年劳动力占比较高,他们生产活动已逐渐脱离了种养殖业,主要依靠其余资本的有机组合来选择生计策略。
   4.非农户。非农业生产较高的经济效率使得其不仅能够为农户带来更为可观的经济收入,还能够增强农户应对自然灾害、农业政策变动等外部风险的能力,阜中村非农户占比约为13.34%。从调查结果看,除自然资本较低外,非农户的其它资本积累都显著优于其它类型农户,非农户生计策略的选择对五大资本的积累及组合结构的要求较高,不仅是该类型农户自身拥有一定量的物质资本,同时其自身的文化水平、劳动技能和综合能力素质等也会影响资本的综合运用。
   三、撤乡并镇背景下农户减贫策略
   (一)推进农户生计策略多样化
   基于对自身的生计资本存量的评估选择合适的生计策略。农户的生计资本数量、质量的不同对生计策略选择的范围和程度具有差异性。阜中村农户要结合自身的生计资本优势选择适宜自身可持续发展的生计策略。 具体来看,阜中村里自然和金融资本丰富的农户, 改变传统的小规模种养殖的生产模式,通过政府政策资金支持、借贷资金和引进自动化的农业生产灌溉设施等,承保耕地发展大规模的种养殖产业,在此基础上,农户可与当地的农业企业和科研机构合作开发农产品的附加价值。
   (二)运用生态优势推进乡村产业转型
   乡村地域应当立足自身的后发优势,站在区域协调发展的高度,突出其绿色、宜居、文化传承等特征,变生产力布局的洼地为本区域生态环境和宜人的生活质量的高地,以此凸显乡村地区的价值,并以此为突破口吸引游客、商务客人、投资者和度假居住群体。除了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林业、渔业外,还应该重点发展生物能源产业、生态休闲旅游、生态度假居住等,充分发挥乡村地域的生态优势。村子自身根据所拥有的美丽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发展特色的旅游点,并通过增加公交线路完善和旅游景点的连接度,将部分旅游客流从蜀山镇引入阜中村,既减轻了城镇地区旅游带来的交通运输和自然人文环境压力,又增强了农村和城镇的空间联系。
   (三)完善基础设施以改善人居环境
   长期以来,在城镇和乡村问题上的不同对待,如政策优先、土地户籍限制、资源利用、资金扶持待遇、技术要素、收益享用权等,使得城乡无法在经济增长上形成协调统一,也就不会存在良性互动。所以,在城乡经济统筹上城乡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完善城乡基础设施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这就要求一是在城乡范围内对公共服务设施进行统筹配置,形成覆盖城乡的日常生活圈,二是构建服务设施体系,在城乡一体化的目标下,完善配置公共服务设施,保证空间结构的形成。其重点是引导城市的公共服务功能向农村延伸,逐渐扩大服务半径,根据地方的经济发展需要,配置相匹配的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城乡体系。
  参考文献:
  [1] 刘志飞,陈倩茹,谢花林.西部山区农户生计资产综合评价——以遵义市为例[J].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2018(2):154-163.
  [2] 阎建忠,喻鸥,吴莹莹,张镱锂.青藏高原东部样带农牧民生计脆弱性评估[J].地理科学,2011(7):858-867.
  [3] 杨 文,孙蚌珠,王学龙.中国农村家庭脆弱性的测量与分解[J].经济研究,2012(4):40-51.
  [责任编辑:王功巧]
  收稿日期: 2020-05-13
  基金项目: 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重点项目(201610324014Z)
  作者简介: 张彪峰(1995- ),男,山西阳泉人,本科学生,研究方向:地理科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26886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