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目标的建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蒋晓光
摘 要:大学语文课程不再是对中学语文的补课,而应注重对中学语文知识的回应和衔接,是对中学语文知识的梳理和激活,是在较高平台上的升华和总结。大学语文具有无可替代的人文精神传布、道德熏陶与思想教育的功能,这种功能不能靠空洞的说教,而应使学生在古今文学精品的感染熏陶中完成。高职大学语文还应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尤其是注重批判性思维品质的训练和创新阅读意识的培养。
关键词:高职;语文课程;目标;知识;德育;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s).2012.02.46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2-107-03
关于高职大学语文课程目标的认识,人们往往用“人文性”或“工具性”来加以描述,或者用其他性质来加以补充。在具体语境中,“人文性”和“工具性”呈现两极对峙状态,或是此消彼长的境地。“工具性”和“人文性”,这种本来用于认识语文课程与教学目标的人为的也是抽象的切分,竟演化为语文课程与教学目标两块分裂的实体。这种分析是对语文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本来面目的变形过滤。
大学语文课程应该是什么?为其做价值辩护的是当代社会的需要、学生发展的满足以及制约语文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当前知识状况,这三方面是推动语文课程发展的动力,也是研究语文课程与教学目标的逻辑起点。
一、研究高职大学语文课程目标的逻辑起点分析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同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掌握较宽厚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或健全人格)的直接从事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的应用人才”,“使受教育者具有进一步深造和接受高等教育的潜质”。这一培养目标决定了在高职大学语文课程目标的定位上,必须把握三个原则:一是瞄准学生的终身教育。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终究是暂时的,更高层次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必然产生,这已是被西方发达国家(如瑞士)所确证的事实。为满足学生的升学需求,同时也为学生的继续教育、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因此在强调基础理论“必需”和“够用”的同时,应留有余地,适当增加大学语文课程中的文艺理论学习比例。职业教育不是终结教育,而应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学历层次的高移作积极的准备。二是瞄准学生的就业。高职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还需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指对劳动者从事任何一种职业都必不可少的跨职业的基本能力)。语言运用能力将是学生就业、生活必不可少的一种关键能力。一个人以语言为工具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运用语言获得和传递信息的能力、借助语言完成学习和工作任务的能力是其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重要表现。在高职大学语文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将责无旁贷。三是瞄准学生的发展,注重素质教育。生产力和生产技术的发展趋势形成人才结构的不断发展变化,相对于传统培养的熟练劳动者和实用人才的职业技术教育,高等职业教育被赋予了更多的素质教育内涵。具体到课程和教学目标上就是注重学生继续学习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思维品格的训练,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鉴于此,应重新审视高职大学语文教学价值,拓宽教学视野,更深层次认识高职大学语文课程的目标,从而凸显高职大学语文课程特色,加快高职大学语文教材的建设,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高职大学语文课程目标的建设
(一)注重与中学语文的衔接
20世纪80年代初,针对高校非中文专业语言文字基础薄弱这一现状,教育部安排在高校为非中文专业的学生开设大学语文课。因此,这门课在开设之初便带有补课性质。但是随着中学语文课改的开展、深入,这种现状必须加以改变,否则,大学语文便成为中学语文的继续,影响学生学习这门课的兴趣,加剧这门课的边缘化倾向。大学语文课程不应是对中学语文的补课,而应注重对中学语文知识的回应和衔接,拉开与中学语文教育应有的距离。大学语文应是对中学语文知识的梳理、激活,是在较高平台上的升华和总结。
1.从语言知识的传播来看:在语文课识字、语法、词汇、修辞、文章与文学的知识中,词汇、语法、修辞是在中小学阶段就系统学过,文章学的知识也在写作教学中接触过,高职学生最严重欠缺的是系统的文学史知识。故“大学语文”首先应具有“梳理”与“激活”的功能。即建立文学史的知识体系,利用大学语文教材对中小学已学文学知识加以梳理,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激活”旧知识。对中小学学过的作家作品从文学史的角度重新加以认识,使学生对中国文学发展的全貌有个系统、粗略的了解,从而建构起文学史的知识体系,大致能指出各朝、各代诗、词、文、赋、戏剧、小说的主要成就、代表作家、主要流派、代表作品及其成就与得失,使新旧知识从中找到相应的位置,使大量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使学生将学过的作家(流派)从宏观上加以审视。这便是一种知识的梳理、补充,显然无论是理解还是记忆都比只是零碎地学习一些新的名家名篇有用得多。
2.就鉴赏教学而言,语文课是遵循识字→阅读(含讲解)→赏析的途径。“大学语文”绝不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继续。就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言,必须注重鉴赏批评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如果说关于文艺学的种种知识都是必要的,那么它的归宿应该是鉴赏和批评,也就是说,学习理论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运用。纳博科夫在《文学讲稿》中说:“艺术的魅力可以存在于故事的骨骼里,思想的精髓里,因此一个大作家的三相――魔法、故事、教育意义往往合而为一而大放异彩。”文学鉴赏是与文学作品的一种“接近”过程,读者在鉴赏中认识“故事”,发现“教育意义”,同时体味“魔法”给他带来的种种欢欣、惊奇、迷惑。文学批评是“接近”后的超越,它站在高处,带着分析的眼光,试图于现象背后寻出本质,探出深刻的一致性,并将“魔法”的种种西洋镜戳穿。
3.从写作能力的提高来看:高职大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未必是欣赏类文章的创作,而是指针对专业、工作、生活需要的各种写作实践,如应用写作。写作能力是当今人才必须亟待加强的技能,因为“在这个文字密集的社会里,我们比以往更需具备基本读写技能。”大学写作应以普通中学学生已基本具备的写作知识和写作能力为起点,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写作理论知识,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强化思维训练,提高学生对写作材料的搜集、处理能力,并从文体学角度把握不同文体特征,以具备常用实用文章的写作能力。大学生的写作能力,应体现在具有文体感的文章写作上。所谓文体感,就是要有自觉的文体意识,“写什么像什么。”
(二)注重高职大学语文的道德教育
子曰:“君子不器。”高职院校不是培养工具,而是培养“究天人之际、探心灵宇宙、悟时代精神、会文理一身的,行走于天地之际大写的人”。而“大学语文”具有无可替代的人文精神的传布、道德熏陶与思想教育的功能,这种功能不能靠空洞的说教,而要使学生在古今文学精品的感染教育下促成思想境界的升华和健全人格的塑造,培养其爱国情感与高尚的道德情操。在课程中,这种功能从实现的途径来看有四种情况:第一,通过大学语文教材的内容以及在语文课程与教学中对它们做出的阐释、评价,或者说是阅读什么、写什么、听什么、说什么中的“什么”来进行的。第二,通过语言本身,语言就是对“人的精神教育”,文即是道,语言本身内蕴着思想、人文、德育、态度。第三,技能中也包含着“德育”、“思想”、“人文”、“态度”。日本语文教育家枝诚记说得好:“即便是写一篇报告,真实地记述、恳切地解说,这样的态度,也是国语教育的第一要素,就是思想品德教育。对于他人的作品,哪怕主张和自己相反,也能按照原意,公正无误地理解,养成这种包容的态度,就是国语教育中的思想教育。”第四就是黏附在“思想”、“人文”、“工具”上的特定的价值观。“课程编制或课程分析的起点在于所信奉的价值观”,可以说,价值观决定着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所有目标。明确功能实施的途径,必将体现到具体的听说读写教学目标的分析上。
(三)注重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
“在思维发生和发展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差异就是思维品质,又可叫做思维的智力品质。发展和培养思维品质,这是发展和培养思维能力或智力的主要途径。”对思维品质的概括主要是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敏捷性等五种。在高职大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仍是应当值得关注的,尤其应注重批判性思维品质的训练、创新阅读意识的培养。培养出这种思维品格,对日后他们在自身专业领域中培育开拓创新意识很有好处。
首先,“大学语文”应当让学生继承宋朝以来的“疑古”传统,即使对文学精品,也应从多角度去认识它。比如,逆评阅读法,即让学生在阅读文章时,朝着向习惯性思考方向相反的方向去分析、思考、评价、总结。发散阅读法,让阅读朝着不同的方向、不同的阅读视角去批评鉴赏,最后得出不同的正确结论。激发学生全面辩证地看待文学观点,勇于独立思考、敢于创新。
其次,大学语文还应围绕批判性思维品质的训练,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仔细研究情况,乐于接受新事物和不同的观点,并能议论聚合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有条理地阐述自己的看法。
第三,批判是建立在“分析”的基础上的。分析是建立在一定的工作概念上的,也就是说,介绍给学生相应的文学理论的知识是让学生达到阅读目标的先行条件。
三、高职大学语文课程的多元选择
高职大学语文不应该是“一纲一本”,也不能只存在一种课程形态,为了实现课程目标,可以研制动态的课程具体形态,包括课程结构的方式与课程内容的确定和组织两方面。高职语文课程的具体形态主要是选择什么样的课程内容以及如何组织。高职大学语文课的内容大致可分为两组:一组是形成一定文学、文化素养而必须研习的作家、作品及学术界对他们的权威阐述;第二组是为达到阅读鉴赏、写作等能力目标而必须研习的概念、技能、策略、态度、价值观等。围绕课程内容可设计开发多种具体形态的课程,如:可以开设经典赏析课,着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可以开设语言艺术、口才训练课程,训练学生良好的语言交际能力;开设影视欣赏、美学基础等课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标准和审美习惯。总之,谋求大学语文课程的多种形态的努力,应成为大学语文教师的一种自觉行为。当然,大学语文课程形态的多元性,是有条件、有制约的,那就是必须与课程的基本理念相应和,系列课程必须统一于大学语文课程的性质与职能。提高高职大学语文教学效率,发展高职大学语文的课程建设,必须从课程定位做起,它关系到此课程的性质、作用、发展的途径,更关系到大纲的制定、教材的编写、师资的配备、教学的方法等等。总之,大学语文课程所灌输的人文精神、所培养的各种能力都体现了职业教育对学生素养与能力培养的要求。庄子《逍遥游》说:“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厚积薄发才能有所创新。高职大学语文显然就是学生蓄势的途径。大学语文是职业教育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保证,正如哈佛校长陆登庭在北大演讲时说的:“大学帮助学生寻找实用和令人满意的职业是必须的,然而更重要的是,大学的杰出性应该表现在善于塑造健全完善的人。”高职大学语文课程建设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 王纪人.文艺学与语文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3] 韩雪屏.中国当代阅读理论与阅读教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
[4] 严雪怡.人才类型结构的发展变化和职业技术教育结构的发展变化[J].职教通讯,2004,(09).
[5] 陈寿江.生存,还是毁灭――谈大学写作教材应如何正视和回应中学语文新教材的挑战[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4,(0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3921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