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若干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丁丁
[摘要]对近年来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现状及改革进行分析和探索,并提出深层次的思考,旨在推进高职体育教育进行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管理等全方位的改革,以适应新时期职业体育教学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高职院校 体育教学 改革发展 深层思考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实施按岗位设专业、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本位的(即社会本位)教育理念,在办学定位和课程建设上有十分鲜明的社会实用性和针对性,而作为高等职业院校的体育教育,在实现增进学生健康、增强体质、培养学生体育素养教育目标的同时,如何紧密结合高职学生的职业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和方法,开展职业实用性体育教育,已成为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教育工作者亟需关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近年来,伴随着高职教育各方面的改革,高职体育教学改革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在这个过程中难免出现种种问题。要想尽可能地克服前进中的问题从而少走弯路,就需要不断地进行反思。
一、当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现状
1 高职体育地位很薄弱
无论是校方、教师方、学生方,更甚者社会层面,很容易产生一种思想误区:在高职院校进行正常有效地体育教学是一种教学资源的不必要的浪费,对体育教育和学校体育工作重而不视,使其重要性的认识存在理论和实践的极大反差,使得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形同摆设。
2 高职体育目标分离
应试教育对高职院校体育影响的“惯性”依然普遍存在,过分注重实践锻炼,课程内容设置缺乏科学性、健身性、全面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不仅忽视了以锻炼身体为目的的“教”与“学”,也忽视了学生体育意识、体育习惯的养成及品德情操的熏陶与良好社会行为的形成。在教学评价上,片面以考试、达标能否取得好成绩作为教育质量的标准,使学生对体育产生应付心理,当他们一旦离开了教师、课堂、学校,遇到环境改变,便会出现既无参加体育运动的意识,又无参加运动的能力的状况,严重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长远目标的实现。
3 教学主体整体素质不高
根据相关调查可发现,现今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师中,绝大多数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经过竞技体育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培养出来的。这些体育教师受原来教学指导思想和竞技运动技术知识的制约,技能单一,知识结构偏重于竞技技术,对体育健身和健身教育方面的新鲜知识了解很少,从而造成与高职教育的特殊要求不相适应,影响了高职教育培养应用性人才的目标实现。
二、对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若干创新思考
1 以人为本,创新体育教学观念
教育部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明确了体育课程目标。高职院校体育教育可以把《指导纲要》作为依据,根据高职发展的需要,以人为本,提出具体的、系统的高职体育教学目标,这才是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创新的必由之路。高职体育教学目标的定位应抓住高职教育的特点才更为准确、可行。体育课课时少,从目前多数院校专业教学计划的安排来看,一般专业体育教学总学时在80学时左右,示范性建设院校的建设专业体育课学时在20学时左右,有些院校已不足20学时。这决定了高职体育教学不同于中学、普通高等院校的体育教学。在体育教学中既要贯彻执行《指导纲要》,又要突出与专业特点相结合的高职特色。
2 目标主导,创新体育教学模式
传统的体育教学大都采取教师讲、学生听的讲解式形式,极大地扼杀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忽视了学生自发学习的需要。为改变这种情况,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了解学生需求,重视学生需要,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并建立新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助活动模式。根据现阶段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不同年级的体育活动选项安排要有所侧重,做到个人兴趣和教学需要相结合。另外,应实行灵活的教学组织形式来适应人才培养多样性的要求,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活力。还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采用不同的教学内容。
3 多元教学,创新体育教学方式
多元教学,可以实施体育教学方法的计算机和多媒体化。计算机和多媒体化的教学手段能使教学内容与方法由平面到立体,由静止到运动,由文字到声像。它可以极大地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这种教学方法重复性强,可以创造超时空的课堂,适合于高职体育教学的不连续性,教学场所的不确定性,教学内容的多变性。同时,在体育教学的实施过程中,体育教师应针对不同专业的就业需要,创造一些灵活、多样和实用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例如,旅游院校可开设攀岩、越野、登山、定向运动等;水利水电院校可开设航模、水上项目;城市管理类院校的行政管理监察专业,在体育课程中安排军事体育的队列操练和应急用的擒、拿、踢、打等武术项目;城市园林专业在体育课程中编排单杠、双杠、举重等加强上肢力量的常规项目和攀岩登高等。因而高职体育教学就可以配合专业教学需要,集健身、健美、实用多功能于一体。
4 多维考核,创新体育评价手段
建立高职体育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在评价内容上(包括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平时成绩),既注重对学生体能和技能的评价,也注重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心理和行为的评价,努力使评价内容与课程目标一致。在评价方式上,既注重终结性评价,也注重过程性评价;既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有学生自评和互评。通过对学生体育成绩的评价可以使学生了解自己掌握知识技术技能的程度,发现学习中取得的成绩和不足,起到鞭策和激励作用。在对教师教学质量及教学效果的评价方面,既有教师自评、互评和学生对教师教学质量的信息反馈方面的内容,又有对学生走向社会以后所具有的体育意识调查与信息反馈的内容。
参考文献:
[1]饶英.以学生体育能力为本的高职体育教学改革之我见
[J].文教资料,2007,(2).
[2]季浏.体育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
社,2007.
[3]陈碧英.浅谈职业技术学校体育教学改革[J].松辽学刊
(自然科学版),2002,(1).
[4]王林.高校体育课程内容的弊端与改革思路[J].体育与科
学,2003,(5):29―33.
[5]杨孝永,高永琴.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刍议[J].安徽体
育科技,2005,(2):108―10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394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