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语文阅读不能脱离文本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首先要立足于文本,重视文本阅读教学;其次,要培养学生创新文本的能力。
  关键: 文本阅读 自主阅读 创新阅读
  
  新课标的实施为语文教学注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教学中教师不必拘泥于单一的书本,也不拘泥于单纯的听说读写的训练,课堂形式随之多样起来让语文课有了盎然生机。
  然而,热闹的课堂是否就有丰硕的收获呢?我们在参加语文教学交流的活动时,常常看见课堂上师生之间热热闹闹,但是课文被搁置一边,一堂课下来,只见活动的热闹,不见文本的有效阐发,挖掘和共鸣。而且,在课堂上教师的随机点播欠缺,不能有效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结果这样的课堂,只能让人感觉得“热闹得空洞”。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实践,尝试阅读教学的创新。为此,我结合自己近年来使用新课标的教学实践,谈自己的一得之见。
  一、立足文本
  文本是学科课程体系构成的重要环节,既是学科目标得以实施的基础,又是落实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有效的文本解读,才能使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成为现实,才能把学生的认知引向深入,才能使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成为可能。
  文本是阅读之基,可在很多老师的阅读课上,文本没有确立其主体地位而处于休眠状态。有的语文教师为了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一言堂的弊端,鼓励学生大胆地说,从而把阅读课上成了学生的自由交谈课,把文本撇在一边,这种表面看来热热闹闹的交谈课严重地削弱了阅读教学的效果,使之在一个肤浅的水平上滑行。对文本缺乏深入的剖析。例如,我在讲朱自清的《春》时,制作了一幅幅生动的春景图,也巧妙地借助动画来展示课文内容,同学们发言踊跃。一节课下来确也令人赏心悦目。可回头一想,难道作者在这篇课文里仅为了让我们感受春的美么?显然不只这些,且不谈作者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语言,单是作者的写作目的就值得我们品味。朱自清先生在黑暗的旧中国看到的是遍地脓血,感到压抑、苦恼,他希望有一个新的社会出现。在大自然中,他发现了美和希望,于是欣喜万状,写下了著名的散文精品《春》来反映了他对美的追求,对光明的向往,对未来的希望,体现了他积极进取的精神。可以说,这篇作品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一曲春的赞歌。岂是几幅画面的欣赏就能解读其中的韵味?因此,我认为要想对文章的语言、主题、写法等有深刻的感悟,就不能脱离文本,要立足于文本,重视文本的阅读教学。
  二、回归文本
  一篇课文究竟应该怎么上,什么方法最好,什么形式行之有效,我们很难有个一般的标准去加以衡量,千家之言,何者为是,所以教学形式的选择各行其是。然而,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一定要知道回归文本。
  过去的一年,我上了许多以活动为主的语文课,也听了一些形式多样的语文课,语文教学方法的改变,的确让课堂有了生机和活力,学生学习的兴趣也空前的高涨,然而经过一年的摸索,我发现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过于重视活动形式,而忽视文本阅读的情况也越来越严重,他们愿意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课文以外的问题研究上,却不能静下心来读课文,这样本末倒置势必影响语文学习的效果,对此,我深有体会。例如,学习《我的叔叔于勒》这课,学生提出:“我家穷,姐姐想找有钱人,即使今天也没错,很正常。”也有学生说:“换做是我,我也不欢迎于勒,不是资本主义冷酷无情,今天社会上象这样的事还比这更突出、更过分的事不是很多吗?所以菲利浦夫妇没找于勒算旧帐已很善良了,哪里自私冷酷?”对于学生的大胆发言,提出自己的见解应该给予鼓励,但文章的写作目的是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金钱观,这样,就必须引导学生回归文本。在认真阅读对菲利普夫妇的语言、神态、行动等描写后对人物作出评价;对文中“我”的做法进行分析体会,最后得出结论,文章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因此,阅读中,在尊重学生个体体会的基础上,一定要引导其回归文本,深刻体会文本的内涵。
  三、创新文本
  在语文教学中为更好地实施新课程标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我们常会对阅读材料再挖掘,让学生再质疑、再想象、再迁移、再深化、再创新,笔者称之为“活化文本”法,这种方法能挖掘出文本中丰富的有利于创新思维训练的隐性资源,极大地深化阅读内容,加深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增强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拓宽学生思维和写作的空间,训练学生创造思维,更能让创新写作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充满情趣和魅力。
  在国画技法中,非常讲究“空白”艺术,因为它能给读者以广阔的空间。同样,文学作品也包含着许多“空白”,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捕捉这些想像因子,激发学生“完形”心理的冲动,去补白,去创新。如《孔乙己》中孔乙己最后一次出现于咸亨酒店,只穿一件破夹袄,可那件又破又脏的代表读书人身份的长衫到哪里去了呢?在教学中,可让学生大胆地猜想长衫失踪之迷,写出《丢弃了的长衫》一文;讲《葫芦僧判断葫芦案》时,又可让学生补想王老爷来访的细节,写出《密室勾当》一文;讲《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则鼓励学生想像于勒发迹的过程和破产的原因,写出《于勒沉浮记》。
  因此,创新文本的阅读教学法,是发掘教材中隐性资源的重要手段,它能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想像,能激发他们的创造热情,提供二度创作的空间,赋予学生一次次抒发内心的感悟和阐明不同见解的“误读”的自由权。
  综上所述,立足文本,回归文本,创新文本,是贯穿阅读教学的主线,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重要手段。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621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