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我国基础设施投资情况分析及建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我国基础设施水平在改革开放30年的时间里不断提高,较大的影响着我国的经济增长。2007年金融危机以来,我国进行了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投资以拉动经济增长,而各地区基础设施投资水平怎样,该如何合理进行基础设施投资来达到最大化的推动经阿济,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所以本文基于对我国基础设施投资情况作出分析,对我国基础设施投资给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基础设施;投资;区域
  
  一、选题背景
  2007年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经济遭到了较大的冲击,我国政府加大基础设施投资作为扩大内需、促进就业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政策措施,以期达到“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目标。
  “十二五”规划中,基础设施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头戏。《中小城市基础设施完善“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中提出了中小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目标、项目计划和资金需求,提高其基础设施的综合水平。据相关部门测算,“十二五”期间城市市政基础设施方面的固定资产投资额将在7万亿元左右。截止2010年底累计投资的4万亿元,其中近一半资金投向交通基础设施和城乡电网建设,“四万亿”经济刺激预计每年拉动经济增长约1个百分点。可见,未来五年中,经济增长、扩大内需仍然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基础设施投资来拉动。此时,基础设施投资的就业、产出效应等问题再次引起学者的关注,而在国家大量投资铁路带来“高铁”时代时,基础设施投资的最优规模问题、结构性合理问题、区域平衡问题等成为讨论的热点。
  二、我国基础设施投资现状
  1.我国基础设施总体投资情况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全社会投资严重不足,基础设施也比较薄弱,为改变那种状况,在1979年-1989年的11年间,我国利用有限资金投资重点产业,累计完成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投资额达5479亿元,年均增长10.7%。这一时期国家对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的投资也快速增长,累计完成投资839亿元,年均增长25.8%。1982年-1989年,国家为缓解原材料、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瓶颈制约,又累计投资2486亿元,占同期全国基本建设投资的29%。1998年-2002年5年间,我国累计发行建设国债高达6600亿元,主要用于交通(884亿元)、城市基础设施(1015亿元)、水利(1269亿元)、农村电网改造(620亿元)等领域。2003年-2007年的5年间,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总额182703亿元,是1978年到2002年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基本建设投资的1.6倍。5年年均增长24.9%,比同期国民经济年均增长速度高9.2个百分点。2007年,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施工投资项目143971个,比2002年增加45973个;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171450亿元,比2002年增长1.6倍。
  由上可见,我国基础设施投资在近三十年间,有了较大的发展,对经济增长起着较大的推动作用。
  2.中国主要基础设施与其他国家的比较
  通信方面:2009年,中国每百人互联网用户是28.8户,仅美国(78.1户)的36.9%,德国(79.5户)的36.2%,英国(83.2户)的34.6%,加拿大和日本(77.7户)的37.1%,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互联网相对比较落后;移动电话我国每百人56部,与德国、意大利、俄罗斯、英国、新加坡、荷兰等国相比,仍有较大差距,都不及他们的50%,略多于与我国人口较为接近的印度。我国的通信业仍需加大投资力度。
  电力方面:2008年,我国人均耗电量是2455千瓦时,大大超过印度,与巴西接近,但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的人均耗电量是我国的四倍还多,与其他发达国家也有很大差距。
  交通方面:2009年,我国每万平方公里有68.2公里的铁路,约为德国的7.2%,荷兰的9.7%,占法国、英国、意大利、日本等国的比例都较小,不过与加拿大、俄罗斯、澳大利亚、巴西等国相比,我国略占优势,却低于印度;2008年,我国每千人客车数量为27,与其他国家相比都相差较远。所以,我国的交通情况仍不容乐观,仍属于比较落后的国家之一。
  由上比较可看出,我国基础设施水平与国外仍有较大差距。在2007年金融危机后,我国将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一种重要的手段,所以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3.我国区域间基础设施地区投资情况
  本部分以交通基础设施、电力基础设施和通信基础设施为一级指标,以铁路网密度(km/km2)、公路网密度(km/km2)作为交通基础设施的二级指标,人均电力消费量(千瓦小时)作为电力基础设施的二级指标,每万人长途自动交换机容量(路端)、长途光缆线路密度(km/万km2)、每万人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户)、每万人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个)、每万人邮政业营业网点(处)作为通信基础设施的二级指标,使用Spass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我国31个省份的基础设施综合水平,经比较分析得出,我国基础设施投资区域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东部地区基础设施较发达,中西部相对落后,由于早期我国为达到经济的快速增长,本着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然后带动其他地区发展的原则,对有地理和人力优势的地区优先大量投资,在资本总量有限的情况下,必然造成区域间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地区的基础设施水平与其资源优势不相匹配,西部地区其资源丰富,而其人均的通信、铁路、公路等远落后与东中部地区,落后的基础设施阻碍了其与其他地区的人力、物力、信息的交流,影响着经济的发展。
  三、政策建议
  1.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
  比较发现,我国基础设施水平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而要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基础设施也是一个重要的体现指标。而且,我国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也指出,在“十二五”期间,扩大内需战略、建设产业集聚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建设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等重大战略任务,都需要基础设施作为支撑。所以基础设施建设将在“十二五”期间发挥很关键的作用,国家应给予足够的重视。随着高科技技术的不断更新,要使我国走向国际化,基础设施也必须跟上科技的步伐,以网络化和智能化为建设目标,大力提升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
  2.重视中西部基础设施投资,注重基础设施在区域间的平衡发展
  中部地区的区位条件决定了中部地区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将更有利于发挥其沟通南北、连贯东西的作用,对于全国空间联系网络的完善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因此,建议在全国加强基础设施投资的危机应对“浪潮”中,国家应该把重点放在中部地区,使基础设施投资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有机地结合起来,营造区域热点,以达到既促进中部地区更快地崛起,又能够更有效地刺激经济,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目的。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665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