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硕士与创新人才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黄钰珺
摘要: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对提高中学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都具有重要作用,发展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还能促进中学教学改革、提高中学教育质量、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打好基础。本文针对社会对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认识不足的现状,从教育硕士的内涵、作用和对整个教育体系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剖析,以此促进社会对教育硕士的了解、认识教育硕士的重要作用,从而推进教育硕士的发展。
关键词:教育硕士 教学能力 创新能力 教学 改革
设立专业学位是对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完善,是从不同层次、不同侧面来培养我们需要的各类人才。设立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曾被有关专家认为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的里程碑”。然而,中国首批教育硕士的毕业,并没有引起社会传媒的广泛关注;更让人不解的是,尽管教育硕士已问世8年,全国培养教育硕士的单位已达49所,但在许多中小学学校的知名度并不高。同为专业硕士学位的工商管理硕士(MBA)、法律硕士等,其一举一动往往会成为社会传媒的热点。例如我校今年教育硕士招生宣传中发现,许多中学教师竟然不知道有这个学位,有的把它与同等学历攻读教育学硕士学位混同,这显然与我国的教育形势和教育发展趋势是不相符的。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人才是第一资源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人才的培养不能只放在末端-高等教育上,必须从中小学抓起。没有高质量的中小学教育,高质量的大学教育就没有了基础。如果没有高素质、高水平的中小学师资队伍,高质量的中小学教育就无从谈起。培养大批教育硕士充实到中小学师资队伍中,对提升中学教学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从教育硕士的培养目标和教育硕士对国家竞争力的作用等方面分析推广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意义和作用。
一 教育硕士与教育学硕士
提到与教学有关的研究生教育,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教育学硕士,有的把教育学硕士与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混同,有的认为有了教育学硕士就不必要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因此我们首先应当弄清教育硕士与教育学硕士的区别。它们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学位,教育硕士是职业性学位,在我国被称为专业学位,教育学硕士是学术性学位。专业学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与学术性学位有所不同。学术性学位的培养方式以研究性为主,学位课程只要求学习三到四门,最后以研究论文为主要成果,其成果也注重学术性,不一定能直接应用到实际教学活动中,产生直接的效果;但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则以课程为主,同时也要求撰写论文,他们研究的是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成果直接用于教学活动中,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有直接的作用。因为教育硕士的研究课题来自教学实践,解决的也是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所以与教学育硕士的目标是不一样的。教育硕士的培养目标也因不同培养单位和学科教学方向的不同而有小的差异,但总体上可概括为:使教育硕士学位获得者应热爱教师职业,具有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素质;能较好地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较高的现代教育理论素养,并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教学技术、方法;具有运用现代教育和教学理论或管理理论分析解决教育教学或教育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掌握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或教育管理研究的能力;能熟练地阅读教育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素质。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具有终身学习理念和教师专业化发展与成长理念,能在教育教学或教育管理工作和改革实践中发挥骨干作用。
通过培养目标可以发现,教育硕士学位获得者不但要在知识结构、专业知识基础方面得到较明显的提升,自身教学能力得到提高,还要掌握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或教育管理研究的能力。这为中小学开展教学科学研究,推进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提供人才保障。现在的多数中小学教师不懂得教学研究方法,包括一些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水平高的教师。致使教学方法革新慢,教师教学效率不高,学生学习效率不高。掌握了现代教学研究方法的教育硕士回到工作岗位上,不仅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更重要的是开展教学科研,总结出有效的新方法加以推广,提高全社会的教学效率和教学水平,减轻教师和学生的负担。具有很好的社会效益。培养大批教育硕士对提高中小学教育整体水平有直接的效益。
二 国家竞争力与创新型人才培养
近20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取得了重大进展,这是每位从事研究生工作的教育者都认同的。20年前,我们的规模非常小,现在每年硕士生招生30多万人。这样的发展速度,不仅在中国,在世界历史上都是空前的。同时,学科发展也很快,逐渐形成了一个学科齐全的、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体系,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尽管培养规模很大,但人才培养和国家需求是否真正衔接,却是另一个问题。实际上很多需要人才的部门并没有得到人才的补充,而有些部门对人才的使用是一种浪费,或者说高学历低就业。回顾一下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中小学校中,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人员的比例有多少?面对一浪高过一浪的出国留学低龄化,大批的中学生走出国门接受中学教育,我们国家的教育竞争力提高了还是降低了?让我们再关注一下国家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虽然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是世界瞩目并公认的,每年以将近9%的速度在发展。但是,如果大家关注一下中国在国际上国家竞争力的排名,或者科技竞争力的排名,就会发现这几年来我国的位次在震荡,有时进、有时退,总体上来讲,在一条水平线上徘徊,这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为什么我们各方面都在发展,但是最主要的国家竞争力没有发展?实际上,国家竞争力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而是多项指标的综合。如果按照管理学体系来考虑,它有250多项指标;而科技竞争力有30多项指标。在科技竞争力的某些方面,我国还占绝对优势,比如从事科技工作人员的总数在世界上占绝对优势,工程师有1000多万人。但其中合格工程师的数目、关键高新技术人才的数目却排序非常靠后。我们缺的是什么?缺的是产品发展的技术自主产权,就是我们自己独创的东西,能够在世界上站得住脚的东西太少。现在很多大行业的核心技术没有掌握在我们手里。我国高新技术的出口产品总额逐年上涨,但很多高新产品的核心技术不在我们手里。有人说我们的高新技术是空心的,只有一层壳。达到全面小康社会的标准要以总产值翻两番来考虑,光靠投资每年要增长10%左右。这样的投资量中国承受不了,也没有那么多外企。所以必须靠我们自己发展技术,发展核心竞争能力,这就必须有创新,必须作出一些适合于社会发展需求、人民发展需求、国家安全需求的东西,这些东西如果要完全引进,那就是没有竞争力。很多东西也根本不能引进。比如信息安全,不管人员和技术都引进不了,必须自己干,这牵扯到国家命脉。这种东西如果没有人去干就不可能做成,而这种人还不是一般的人,不仅需要为国家、为事业献身的精神,因为一个人不见得能做得出来;还要有高度的技术素质,才能做得成。总之,国家竞争力的基础是足够的高层次技术人才,特别是创造新知识的人才、创造新技术的人才。如何培养这种人才就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非常迫切的问题。
作者单位:鲁东大学档案室
(编辑 雨露)
参考文献:
[1] (美)萨姆・沃尔顿,约翰・休伊.富甲美国[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
[2] 吕一林.美国沃尔玛[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3] 屈路民.信任萨姆 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4] 杨其.沃尔玛的成功对我国发展连锁经营的启示[J].商业文化,1997,(6):50~252.
[5] 狄影.沃尔玛成功的秘诀 J].政策与管理,2002,(12):40~41.
[6] 常晓华.沃尔玛企业文化探秘[J].商业文化,2000,(2):8~1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866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