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农业结构调整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互动作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林德明

  摘要:加入WTO后,农村经济两大基本课题是人力资源开发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如何认识这二者的互动关系,并付诸于实践,将对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深层次的影响。本文具体分析了人力资源开发对农业结构调整的作用以及农业结构调整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反作用,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业结构调整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调整农业结构是当前农村经济一个热点问题。因为解决农民增收问题,解决农产品结构性过剩问题,解决加入WTO后产品国际竞争力问题,乃至解决农村稳定的问题等等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农业结构的调整。调整农业结构,农民是主体。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农民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主观能动性?搞好农民培训教育,加大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关键。当前,各级政府,特别是各级农业主管部门都把农业结构调整摆上了议事日程,在资金投入、市场开拓、种苗建设、扶持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等方面下了较大功夫,但忽视了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对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工作。长此以往,会极大地影响农业结构的深层次调整。本文就二者的互动关系,作一初步探讨,并据此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一、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对农业结构调整的促进作用
  
  (一)人力资源开发有利于农民提高信息获取处理能力,从而有利于农业结构调整的超前性
   农业结构调整要以市场为导向,随市场的需求变化不断地动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而且由于市场的蛛网波动性以及农业生产的长周期性,这种调整应该是超前的。为适应这种动态的调整,作为调整主体的农民就需要较强的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能够敏锐地觉察到市场机会,果断地调整经营方向,拓宽经营领域。而要具备较强的信息处理能力,就必须要得到较好的教育培训。否则,只能盲目跟风,被动地跟在市场后面。近年来,句容草莓事件、东台的西瓜事件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
  
  (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有利于引导农民转变思想、更新观念,从而有利于农业结构调整的主动性
   自从93年中央政府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应该说,市场经济体制宏观上的确立,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制度环境。然而,长期以来农民的观念并未发生根本性转变,主要表现在缺乏市场意识,缺乏效益观念,缺乏竞争观念,从而使得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缺乏主动性。良好的教育培训可以引导农民转变思想、更新观念,而后走向市场,适应市场,主动地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三)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可以帮助农民掌握适用技术、技能,从而增加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信心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首先是生产内容和生产方式的调整。在生产内容上,过去只种水稻的现在要种蔬菜、经济作物。在生产方式上,水稻生产要改双季为单季,或套种油菜、蔬菜,诸如此类等等。生产方式、生产内容的转变,使得农民原有的生产技能已不适应,必须要进行更新。很显然,良好的教育培训可以帮助农民掌握新知识和新技能,从而为他们主动调整农业结构提供技术保障,增强了他们调整农业结构的信心。
  
   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作用
  
  (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提供了一个外部驱动力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特征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为保证,以效益为目标。这对农民素质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否则无法适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因此,农业结构调整将从外部要求上客观地推动农民接受更多的教育培训,更新观念,掌握新技术。
  
  (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提供资金支撑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人力资本的形成与积累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我国农民目前收入水平还不高,用以教育支出的收入十分有限,地方各级财政用以教育培训的支出也十分有限(据统计,农村教育经费不足GDP的2%)。而需要接受教育培训的农民还非常之多。教育经费不足是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一个主要制约因素。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使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提供资金支持成为可能。一是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从而提高农民用于自己及其子女接受教育支出的承受能力。二是有利于增加地方财政财力,从而为政府增加教育投入提供基础。
  
  (三)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提供市场引导
   目前,农村的人力资本存在人才结构不合理,知识、技术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率很低,原因在于现有的人才结构、知识、技能结构与农村经济发展要求不相吻合,而造成知识技能结构不合理的原因又在于缺乏有效的市场引导机制,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必然会带来就业结构的变化和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最终引起教育结构和教学培训内容结构的变化(例:普高和职高的比例)。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面向市场、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提供了有效的引导机制。
  
  (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提供激励机制
   目前,农村的教育个人收益率十分低下,有专家估计,还不到5.32%,总的看来,教育和个人收入的关联度不高,即受教育年限越高而个人收入不一定越高,这一现象削弱了农民投资于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普遍认为关键因素在于传统的生产方式和刚性的农业结构。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利于提高教育的个人收益率,从而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提供激励机制。
  
   三、政策建议:人力资源开发和农业结构调整的统筹
  
  (一)落实教育超前发展战略,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人力保证和支撑
   如上所述,教育培训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基础和前提,同时,人力资源开发具有长期性的特征,因此在处理二者关系时,必须把教育放在超前发展和优先发展的地位上,优先保障教育培训经费的落实,不能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名义挤占、蚀食教育培训经费,真正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地位。
  
  (二)统筹协调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当前,尤其是加入WTO后的农村经济,两大基本课题就是人力资源开发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两者的关系从本质上来说是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关系,教育培训侧重于长远利益,具有较强的社会利益,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更注重于当前利益和经济利益,因此必须协调发展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坚持两手抓(一手抓人力资源开发,另一手抓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两手都要硬的原则,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持续、稳定发展。
  
  (三)构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有机结合机制
  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往往强调条线的作用,形成部门分裂,就农业论农业、就科技论科技、就教育论教育,造成教育脱离农村经济实际,教育的经济功能大为削弱。在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时必须注重能适应产业结构动态调整的人才培训,加强农科教三结合,提高农村工作的整体效益。
  就当前而言,加强农科教三结合关键在于广泛开展绿证培训,深化农村教育综合改革。
  
  (四)探索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具体结合形式
  许多地方,正在实践和探索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有机结合的具体形式和途径,总结出了五个一的经验,笔者认为值得借鉴。
  所谓五个一,即“设置一个岗位,开发一种资源,形成一项产业,建立一个基地,致富一方农民”。具体地说,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建立一个产业种类,并将该项产业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农民,同时因地制宜建立农科教三结合基地,这个基地既是示范基地又是学员实习基地,还是新技术试验推广基地,最终带动一方农民调整产业结构,走向共同富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874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