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县域生态经济发展模式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志琴
摘要:中国经济发展迅速,经济发展模式也日趋多样化,但经过实地考察,发现仍有许多地方经济发展欠佳,有的虽然经济有所发展,但却以牺牲生态环境作为代价。县域生态经济发展模式是一种活的有机结构体系,对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各种要素的流动、组合形式,对整个经济过程的决策和调控,都将产生重要的导向作用。
关键词:县域生态经济;类型;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F124.5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2-0122-02
一、生态经济发展模式的国际借鉴
生态经济是20世纪60年代初期提出旨在摆脱现实社会面临的诸多困境的一种理念、一个目标和一条路径。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有学者开始对生态经济发展模式进行了不少探究,比较有借鉴意义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有:
1.太空人式经济。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在《未来的太空船――地球经济学》中提出了太空人经济。太空人经济体系,是指把整个地球看成为一个宇宙飞船,地球所需要的能量由太阳提供,另外,人类的一切物质都通过良性循环得到满足。这样的经济系统,能够有效地把一种垃圾,变成另一种适用的材料,以实现最大限度地适用资源,减少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模式。
2.B模式。美国著名学者布朗在《B模式2.0:拯救地球、延续文明》中提出B模式。这种B模式同样是针对当前资源紧张、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的提出的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模式。B模式由三部分组成:重构全球经济、消除贫困、恢复自然界系统。
这两种模式的终极目的都是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经济的基本特征
生态经济是把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使二者互相促进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在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思想的指导下,按照物质能量多层利用的原理以及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整体协调、良性循环的原则,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在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增长,形成环境优良、资源再生产能力强、经济快速发展的良性循环,实现经济、社会、环境三个效益的高度统一和协调发展。与传统经济相比,生态经济具备以下特征。
1.系统性特征。生态经济作为一个系统,是由诸多要素组成的,但在这众多要素之中,生物是第一位的,也就是说这种系统性是以生物为中心的,没有生物的存在就不存在生态系统,而生物与环境也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它们通过物质流、能量流和某些信息流使得生物得以跟环境进行交换,从而形成开放系统。这种开发系统的存在,使整个自然界处于良性循环状态,而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然界的正常循环,否则经济的发展就会产生诸多难以解决的后患问题。再者,生态经济的系统是由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等要素构成的大系统,其要求人在考虑生产和消费时不能再置身于这一大系统之外,而是必须将自己作为这个大系统的一部分来研究符合客观规律的经济原则,只有这样,生态经济的系统性特征才能凸显出来。
2.协调性特征。协调是一种普遍规律,无论在自然社会还是人类社会,都起着其他要素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只有存在协调,才可以表现出整体效应,才能反映出1+1>2,但协调的关键是什么呢?就是人类不仅要懂得正反馈还要懂得负反馈,既要懂得加也要懂得减,因为在一个系统里只有有加有减才能保证它是最稳定的,才能得到良性循环。
3.循环性特征。整个自然界存在着一种循环,而这种循环也是其靠自身的力量来完成的,在这一点上,外力的作用很是有限,但人们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干预这种循环的进行,由此也才形成了“恶性循环”和“良性循环”的概念。在传统工业经济的各要素中,资本在循环,劳动力在循环,而唯独生态没有形成循环。而生态经济则要求必须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经济活动,因为如果经济活动超过资源承载能力的循环是恶性循环,就会造成生态系统退化,而只有在资源承载能力之内的良性循环,才能使生态系统平衡地发展。
此外,生态经济还具有一定的新的价值特征。生态经济在考虑自然时,已不再像传统工业经济那样仅将其作为“取料场”和“垃圾场”,也不仅仅视其为可利用的资源,而是将其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需要维持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在考虑科学技术时,不仅考虑其对自然的开发能力,而且要充分考虑到它对生态系统的修复能力,使之成为有益于环境的技术;在考虑人自身的发展时,不仅考虑人对自然的征服能力,而且更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中国的县域生态经济发展模式类型
在中国,县域经济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重视县域生态经济发展,是中国整体生态经济模式构建的必然要求。县域生态经济是什么?县域生态经济,是在县级区域内,利用生态经济发展模式,来发展该地域的经济。这种生态经济发展模式,是将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相结合,遵循循序生态原理和经济规律,建立和发展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一种经济模式。中国在发展县域生态经济时,发展模式是多样化的。这主要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的经济类型,采用不同的发展模式。
1.以绿色环保为方向,培育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狭义的农业就是我们一般意义上的农业,即种植业,广义的农业还包括林业、渔业、牧业、花卉业、观光农业、畜牧和农业手工业。在发展生态农业时,要根据县域的具体情况,进行生态模式的构建。其一,要重视生物立体的共生型,比如可根据生物类型、生物因子的数量,划分立体种植型、立体种养型和立体养殖型。其二,要实现有机物多层利用型,这主要是在物质中实现循环生产,实现废物的再利用,达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目的。其三,全面规划发展型,对县域的具体情况进行深入地了解和认识,根据当地的资源优势,合理配置农业的生产计划,以最优的种植方式实现种植结构的优化。其四,山区资源开发型,重视对山区生态环境的改变,营造良性的山区经济,比如在水土流失地区修建防护林等等。
2.以循环经济为目标,培育生态工业发展模式。资源的有限性、人均占有量低、利用率低等问题的存在,使人们不断在探索新的工业发展模式,而发展生态工业发展模式就是其中一种。实现生态工业发展模式,就是要以节能、降耗、减排为基本目标,坚决取缔高污染、高能耗、低效益的夕阳产业,大力引进和发展高效、节约、循环的现代企业,推动县域工业发展生态化。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其一,发展科技,提高资源利用率,这样就能最大限度地使用资源。其二,加强管理,优化资源配置,这样做主要是解决资源的浪费现象。其三,建立节约型的工业生产模式,实现高效的工业生产。其四,发展循环经济,循环利用资源实现废品再利用。
3.以生态资源为依托,培育生态旅游业发展模式。旅游业是环保的、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但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依旧有许多需要注意的地方,只要将各个环节都做好,才能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才能构建生态旅游业发展模式。发展生态旅游业模式必须注意以下几点:其一,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构建和谐的生态旅游环境。生态环境是旅游业的生命所在,没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没有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其二,旅游环境的保护还在于对游客行为的规范,杜绝人为的环境破坏和污染。其三,开发和建立合理的旅游景点,因地制宜地发展旅游业,不要人为地构建,不顾当地生态发展的现状。
四、发展县域生态经济需要注意的几点问题
1.加强全民生态教育,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现代社会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三种态度,一是热爱自然的环保主义者,二是凌驾自然的征服者,三是自然与社会持久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要发展县域经济,首先要加强公民的生态意识宣传,变“征服”为共生,化“掠夺”为互助,保护自然,是实现人类生存与社会发展的根本,也是实现县域生态经济的首要条件。
2.保护自然资源,维持生态平衡,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县域经济也是生态经济,不能只重视发展经济,而忽略环境的保护。因此,发展县域经济,工业就要走循环经济道路,农业要发展生态农业。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求发展,才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这就要求中国发展县域经济时,必须处理好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清洁、节约的绿色增长和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的关系。保护自然、改善环境,与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增加社会经济实力是密不可分的。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既使生态经济系统的物质、能量的利用率高,或物质、能量的消耗少,同时,又使生态、经济社会、技术和谐发展,保持生态经济系统动态的平衡和持续运转。
3.依靠科学技术,改革传统产业结构,发展新的生态经济产业。追求生态经济高效和谐模式,需要依靠科学技术。一方面要探索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与方法,并付诸实践。另一方面要改革传统产业,使之走向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轨道。这种新型产业的功能,既能缓解消除污染、净化和消化废物,改善环境质量;又能提高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进而不断提高生态经济生产力;更重要的是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自然与社会条件。
总之,构建中国县域生态经济发展模式,是从小处入手、从具体出发,将人类活动的各个环节纳入生态生产的发展过程中。当然,这种模式的实现和推广,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费月升,林洪涛.县域经济主导产业发展模式[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3).
[2]王广成.县域海岛生态经济模型及其发展模式研究[J].生态经济,2007,(11).
[3]多金荣.县域生态经济研究[D].北京:北京农业大学,2009.
[4]刘金莲.关于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的思考[J].中国经济与管理科学,2009,(4).
[5]韩留富.中国县域生态经济发展模式的探析[J].商务现代化,2009,(32).
[责任编辑 吴明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926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