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之我见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奎玲

  摘要: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美术鉴赏课,意义在于激励心灵的动力,培养终身学习美术的自觉性,真正体现了发展性的教育,把美术融入了生活。高中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抓住美术课改的关键所在;如何把握美术新课程的定位、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目标设计、评价指标的特点和要求。如何实现以学生为本,有效开展普通高中美术新课程实验教学工作,构建有特色的高中美术课程体系。
  关键词:新课程;美术鉴赏;研究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9-0297-02
  
  普通高中开设美术鉴赏课,是加强学校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措施。传统的 “美术欣赏”课往往以教师的讲解、说明为主要教学手段,学生主动参与审美活动做得不够,学生的探究实践行为更少,情感体验也受到忽视。学生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得来的一切,必定是不深刻的、也不稳固的。课程内容相当于给学生介绍一部美术简史,实施至今,确实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高中美术新课程改革后将“美术欣赏”改为“美术鉴赏”,“鉴赏则必须高于一般的欣赏水平,是判断美的一种能力,是对美术作品的理解、鉴别和欣赏”。美术鉴赏是引导学生开展审美活动的课程,在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陶冶学生情操、健全学生人格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实际上教学行为“不是为了把感觉、感受和思想机械化,而是为了体验一个过程,强化感觉、感受和思想;不是为了把学到的东西归类,而是为了使学到的东西植根;不是为了发现已学过的东西,而是为了不断寻找新的东西;不是为了知道什么,而是为了思考什么”。这段话用于美术鉴赏课真是再合适不过了。美术鉴赏课仅让学生了解某个艺术家的生平简介是不够的,艺术作品的产生有特定的时代文化背景,又与艺术家本人的才能、性格等有着直接的关系,这些都应该让学生感受到,这样他们才能对艺术家及其作品有个较全面和立体的认识,才能进一步调动学生自发地思考、自主地探究。下面,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的一些体会。
  一、当前学校美术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由于中国历史上千年封建时代科举制度对人们思维习惯的影响和当前高考制度的现实存在,应试教育思想还深入人心,并且仍作用于当前普通中小学教育的各个方面,素质教育仍然始终停留在理论探讨阶段和口头上而未能成为教育的主导思想。考试成绩仍是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中小学衡量教育质量的不二法宝。在这种教育体制的笼罩下,各学科自然以其与高考的亲疏远近关系而分出三六九等高低贵贱,美术学科也必然难逃边缘化的命运。美术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学校普遍重视不够,师资缺乏,教学设备缺少投入;美术课为主课让路,成了自习课或机动课,教师教学缺少热情,学生学得乏味;教学方法陈旧简单,内容单调枯燥,重技法轻素养,缺少人文关怀;美术课成为学校开展素质教育的装饰品,表面上丰富多彩,实质上空虚苍白,以个别掩盖整体,远未发挥其在素质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
  二、美术鉴赏应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开始探讨
  传统的教学观要求学习内容必须是有定论的,给学生的知识必须是准确无误的,那些有争议的问题不能被列入教材。而新的教学观认为,教材中的学习内容,不一定必须是成定论的知识,也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接触一些尚在争论的内容。因此,新课程为寻找现实中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提供了相对广泛的空间,现实生活中的话题往往具有亲近感。
  三、美术鉴赏手段从单一走向多元化
  网络时代互联网技术的超级发达,为视觉文化的影响与传播提供了最好的平台,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渗透使现代美术课堂的教学形式也趋以多样化与多元化。特别是图像、影像、动画、声音使教材更为生动形象,使得凝固在教材中的静态美升华为动态美。比如欣赏齐白石的《蛙声十里出山泉》的中国画作品时,一边配以悠扬的中国古筝乐曲,一边用眼睛剖析作品,不禁让人联想到“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的诗意,达到了中国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高境界。这样,抽象的绘画语言变成了诠释音乐的形象的视觉符号了。把音乐引入美术鉴赏课教学,这种学科间的整合,确实为美术鉴赏注入了一剂兴奋剂。美术的学习过程不是被动吸收美术教科书上现成的结论,而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活动,激活丰富、生动的思维,经历实践和创新的过程。
  学生是课堂的主角,一个缺乏众多学生积极响应参与的课堂,老师即使口才十分精彩,也只是老师的“个人秀”。新课程标准下的美术鉴赏课,不再强调老师“教教材”,而是在把握教学主题的前提下更好地“使用教材”,一个课题具有许多内容,信息容量大,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有所取舍,合理运用;也可以在单元课题下展开一系列的子课题,这样对知识的挖掘更具深度,学习的过程更趋理性,具有良好的效果。这种教学形式早已广泛应用于其他学科中,而以往的美术课追求“立竿见影”,过于强调四十五分钟之内的教学内容要令学生“一课一得”,这样强烈而紧凑地完成教学任务,注重的是共性与结果,并不利于发展学生个性化、多元化的学习与探索。在美术鉴赏教学中充分展开研究性学习,并贯穿实践活动,教师的角色由美术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参与者、指导者,协助学生的学习研究,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自觉地学习中获益,在与他人的交流分享中获益,在沟通合作相处中获益。如“宛自天开――中国古代园林”一课,凭借苏州园林文化遗产和从小生活在本地的学生已有的园林知识经验,用更多美术实践活动展开教学,我通过分析教材、教学背景、教学目标、学生的学习特点,明确教学主题为“古代造园艺术的审美精神”,将主题分化为三个学习子单元:“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的比较”、“壶中有天地:园林审美”、“感受园林:写生・创作”,向学生明确每个子单元的学习目标、操作方式、制定学习评价细则;然后分课时展开教学,将资料收集、研读比较、归纳综合落实到学习小组,具体问题落实到每个组员,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把学习的体验、感受在课堂上交流;安排学生用一课时在校园写生,实地细致的观察、捕捉美的片段,更好地体会“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一造园理念,随后以组为单位、或以个人为单位将写生整理、创作,互相交流,互助合作;最终进行单元教学成果的展示、评价,部分优秀作品在学校艺术节活动中展出。在进行美术实践活动的过程中,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知识经验、美术技能、个性等个体差异,决定了他们在活动参与中的角色,教师要全过程、全方位地关心每一个学生的表现,不忽略细节,做好评价工作,使活动参与不流于形式。同时,美术创作来自学生内心的体验,其主观成分造成复杂多样的效果,教师更要容纳多样的创作,不以单一、写实的标准来评价高下。
  四、美术鉴赏应从文本欣赏走向研究性学习
  网络资源的知识包容量巨大、覆盖领域广阔,是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获得知识源泉的宝库,它弥补了其他媒体传播方式上的不足。在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中适当地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是素质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新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是连通美术与社会文化、时代之间的桥梁,通过这样的活动赋予美术欣赏教育以丰富的意义,无疑给美术鉴赏教学带来新鲜的空气。美术鉴赏课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这种指导与传统教学指导不同,课题研究的答案没有所谓的标准,甚至课题的提出也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己列出。通过网络资源、图书查询、民间调查等手段广泛收集资料,并且对与课题有关的文字、图片、视频资料进行整合、汇总,围绕自己的课题进行合作探究,完成研究报告。它有助于扩大学生美术文化的视野,促进学生对美术文化的体验与感受。

  五、将对学生的艺术学习作出合理的、充满人性的评价,不断地激励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
  一支红笔,优良中下,“好”与“不好”,“像”与“不像”……一切都那样的自然。除了这样的评价方式,就再没别的让我觉得站在我的立场评价学生的最合理的评价方式了,且不知这样的评价方片面强化了评价的界限,让我尴尬的扮演着终结性和唯一性的课程裁判者,致使学生始终处在一种被评价和被测试的被动境地,给了他们自卑和压力,就好比在他们的脖子上挂着石块,而要求他们轻松的游过河。经过全新的思索和实验,印证了新课程标准评价理念要求美术教师从关注“人”的发展着眼,重视课程评价的教育发展功能,从而促进教师从评价角色转向课程学习和发展的激励角色。经过实践,我发现要这样把握: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我以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
  六、在教学中与其他学科互相联系,互相依存
  美术学科应与其他学科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依存、互相融合。新课程强调不同学科的相互渗透,由偏重美术知识技能的传授,转向强调围绕课程内容同其他学科进行更广泛的融合。由此可见:新教材已逐渐淡化了课程的专业意识,注重了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因此教师要不断地加强文化修养,博览群书,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学会把美术与音乐、语文、现代信息技术、科学……联系起来,把美术当成美术文化课来上。在课堂上教师必须以一种科研型的学者身份,审视自己的活动,审视学生的活动,并且不断地思索与改进。要灵活运用各学科的知识设计探究性活动方案,进行探究,开展综合性的美术活动,使学生产生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之以“渔”,是消除学生依赖老师的心理。美术鉴赏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几幅名画,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终生受益的欣赏方法、审美思维,以此来培养学生主动认识美术作品,并能独立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进行评述的能力。从这个角度出发教师必须改变独占讲台满堂灌的做法,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创设活跃的课堂气氛,创造民主开放的教学局面,将教学过程视为师生共享经验的过程。美术鉴赏课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画画,如何欣赏,重要的是如何让学生积极的、主动的参与课堂教学。在课堂上,老师如果一味的自己“表演”,没有留给学生自主发挥的空间,那么,这堂课就是失败的。总之,在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美术教育受到了空前的重视,这也赋予我们美术教师更大的责任。虽然在课程改革中存在着种种困难,但我深信,只要我们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知识结构、教学方式,我们在新课程的美术教学中会得到更大的进步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朱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杨立梅.艺术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课堂艺术[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责任编辑 陈鹤]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931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