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原地区农业结构调整优化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姚锡长,孔永波

  摘要:中原农业生产在中国一直占有重要地位,通过对该平原农业态势及其结构中存在问题的分析可知农业结构调整是解决农业持续发展的关键。理论上拟定了农业结构调整的原则,研究了结构调整的重点:传统粮棉主产区的结构模式、山地农业区的结构模式及以城市为中心的都市农业结构调整。以休闲农业带动型模式、中介组织连带型模式、龙头企业联动性模式、市场牵动型模式、产业化经营带动型模式为主的结构调整将有利于中原农业发展,以期为中原农业乃至全国农业未来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关键词:中原农业;农业结构调整;结构调整原则;典型模式
  中图分类号:F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2-0028-03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中原地区农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中原地区的农业结构调整应在农产品全面短缺时代结束、农产品供给总量基本平衡和结构性、地区性相对过剩的条件下启动,结构的调整核心是使农业适应市场,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通过调整,不仅要解决当前农产品卖难和农民增收困难的问题,而且要立足于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不仅要着眼于农业和农村的自身发展,而且要考虑经济发展的全局。
  一、中原地区农业结构现状
  中原地处我国中心地带,具有可供两熟的光能和热量资源及水、 热、光同季的优越自然条件,适合多种作物种植,特别是小麦、玉米、棉花和油料,具有良好的生态条件。粮食作物生产在全国具有绝对优势。中原地区农业集约化水平较高,农业生产还处于高耗能状态、高投入高产出是本区农业生产的特点,生产成本居高不下,进一步增产的空间变小。近年来出现了所谓的“产粮大县,财政穷县”现象,使本来具有的优势没有发挥出来。中原地区农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产品结构不合理,品质档次低,没有市场竞争力。农产品路货多,名、精、优、特品很少,原始或粗加工产品多,精深加工品少,附加值低。
  2.种植业内部结构不合理,特别是农牧业结合不够紧密,种、养比例不协调,种植业结构调整中粮―经―饲结构形成困难,农业资源利用率低。
  3.农业结构不合理,传统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困难。从区域产业结构构成来论,该区第一产业地位有明显下降趋势;第三产业总体上还是比较落后,特别是河南、河北这些农业大省更是如此,是农村经济不发达及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虽然农业产值的比例在降低,但第二、三产业不够发达,农产品加工能力小,增值空间小,经调整的潜力巨大。
  4.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不高,经营规模小。特别是土地利用规模不经济,现有过小的生产规模难以发挥规模效益,导致农户经营效益低下,农产品市场风险大。部分地区出现了公司(企业)和农户组合的典型经营模式,但其带动辐射效应还只是局部的。
  鉴于上述态势和面临的问题,必须深层次地推行农业结构调整。虽然中原在全国的基础地位不容动摇,但是未来农业应以结构调整为推动力,挖掘农业潜力,以资源的节约和技术对紧缺资源的替代, 提高水土光热等资源利用效率并保护改善生态环境。
  二、农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原则
  农业结构调整优化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调整过程不仅涉及参与农业结构调整的各个经济主体的利益,而且涉及与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以及农业产前等有关部门关系。为了保证农业结构调整的顺利进行,必需坚持一些基本原则。
  1.面向市场原则。根据市场需求确定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在层次上讲,不仅要面向本地市场,而且要面向全国市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还要面向国际市场。
  2.因地制宜原则。由于中原地形地貌比较复杂,农业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点。即使在同一个区域内,由于自然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各个地区、各个单位甚至企业之间,也会存在差异。
  3.不改变家庭承包经营原则。在调整中不能以任何理由或借口侵犯农民的土地承包所有权,要实现农业结构调整与家庭承包经营有机的统一。
  4.维护农民主体地位原则。首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是一个独立的商品经济主体,是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经营者。其次,农业结构调整方案要靠农民去具体实施与落实,离开了农民广泛的积极参与,结构调整无法进行,更不可能获得成功。
  5.积极发挥政府作用原则。政府在农业结构调整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发挥一下重要作用:政策导向作用、市场建设作用、产品监督作用、贸易推动作用、提供公共产品作用、科技支持作用等。
  三、国外农业结构调整经验
  中国农业发展落后,国外农业结构调整对中国农业有借鉴指导作用,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在中原农业结构调整中能少走好多弯路。根据对和中原状况类似的人多地少型国家农业结构调整的成功案例分析,其成功经验概括为:
  1.市场机制是农业结构调整和成长的基本导向和推动力量,农业结构调整需要一个完善的、强有力的市场环境。
  2.比较优势是农业结构调整的基本原则,在调整中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的作用,根据比较优势配置资源和组合生产。
  3.土地密集型产品不是人多地少型经济结构的优势,要把农业的发展放在土地集约型产品的生产和经营上,土地集约型产品才是人多地少型经济结构发展的优势。
  4.政府出于粮食安全的考虑对不具比较优势的土地密集型的粮食生产进行保护,但不利于农业的发展。
  5.农民是农业结构调整的主体,农业结构调整要尊重农民的自主权,维护农民的经济利益。
  6.合作社为分散经营的农户提供生产资料供应、技术推广、农产品加工销售、资金支持等,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7.政府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应发挥其行政作用,政府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政策引导、市场建设、产品监督、出口推动、公共产品供给、科技支持等。
  每个国家农业结构调整获得成功都有其特有的环境,但有普遍的方面,在中原农业结构调整中,应大胆学习、小心借鉴。
  四、中原农业结构及调整优化的基本模式
  在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农业结构的调整要处理好各因素间的协调关系。由于各地区自然条件、地域特点、生产习惯、经济发展的水平等因素间的不同,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也不尽相同。所以,各地对农业调整的模式选择也不一样。
  (一)传统粮棉主产区的结构模式
  一直以来,粮棉主产区提供了大量的商品粮棉,为中原乃至全国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其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自然形成的,是中国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农业自然条件优越,有发展传统农业的先天优势;粮棉产量高,社会贡献大;发展粮棉生产是本区的自身优势; 粮棉生产是粮棉主产区农民收入的稳定来源;产业结构层次较低,第二、三产业发展滞后。粮棉主产区的特征显示,中国传统粮棉主产区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应继续发挥粮棉生产的优势,在粮棉的品种和质量结构、生产经营规模、粮棉深加工等方面下工夫。
  传统粮棉主产区结构可选择以下四种基本模式:
  1.基地带动型模式。根据各地的资源优势,确立适宜的粮棉品种,进行规模化、商品化种植,从而提高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是传统粮棉主产区结构调整的有效方式。这种模式一般是从“一村一品”、“一乡一品”开始发展,逐步形成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基地。通过发展,推动当地农业结构调整,逐步形成一批专业大户,再以点带动面,让更多农民参与进来,搞活市场。从而使粮棉主产区的农业发展与市场经济相适应。

  2.市场牵动型模式。给农产品找市场,以市场生产是关键。对准口味了,才能找到销路。同时要发展特色农业,满足市场需求。
  3.政府推动型模式。通过价格政策,对优质产品实施优价,有利于推动农产品质量的提高。一些地方对部分农产品实施了优质优价政策,在实际执行中为农业结构调整指引了方向,推动了农业结构调整。
  4.龙头企业联动性模式。在结构调整中围绕中原地区农产品原料优势,通过对农产品进行加工转化增值,不仅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和财政的收入,而且还刺激了农产品的生产发展,特别是保证了粮棉稳定的增产,不断优化产业结构。这一调整目标大多通过培植“龙头企业”实现。
  (二)城乡市场农业结构区模式
  城郊即处于大中城市与一般农业区结合部的地区,由于该地区的农业生产,在地理位置和经济、社会活动上都与城市紧密联系在一起,都直接受到城市及其扩展的影响和制约,因而在实际调整过程中也有很大不同。城乡市场农业区的区域特征主要有:
  1.土地资源及其紧缺。城市郊区各种职能高度集聚,土地使用强度大于高于一般农村地区,从而造成土地资源的紧缺。此外,由于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充,城郊耕地资源被占用,减少的趋势不可逆转。城市发展导致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中心职能加强,城郊建设全面展开,从而加剧了土地资源、尤其是郊区耕地资源的非农化和紧缺。
  2.地理位置优越。大中城市都坐落在地势平坦或较为平坦的地带,水陆交通便利,信息畅通。城郊地区处于大中型城市的周围,属于城市与广大农村的结合部。有利的地理位置为城郊农业发展带来了有利的条件。
  3.农业生产面向城市市场,以副食品生产为主。城郊农业最主要的职能是为中心城市提供所需的农产品,农业的资源配置和生产结构体现了这一基本职能。
  4.农业的集约经营程度和现代化水平较高。从郑州郊区来看,近几年,在原来具有精耕细作传统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先进的设施、机械,注入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因而不断提高了单位的产量。
  5.城郊农业发展中的生态环境具有脆弱性。城市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对于城乡现代化建设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与此同时,经济发展对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也是明显的,主要表现在:(1)城市工业向郊区的转移以及城镇工业的快速发展,是工业“三废”污染向郊区农村蔓延。尤其是乡镇工业布局较为分散、技术相对落后、资金不足,从而造成城郊区大气、河流水系环境质量严重下降。(2)农用化学品的大量使用降低了农产品的质量。农业在发展过程中对于化学品的使用产生了越来越大的依赖性,结果是造成耕地、水系的污染,农产品内在质量的下降。
  中原城郊农业发展模式,既不能像以色列、荷兰这些国家那样,大面积地发展设施农业,走高投入、高产出的集约化模式;也不可能像英国、德国那样,把农业发展为仅仅是供人们休闲、旅游、度假的观光农业。社会生产力布局的特点及农业特有的弱质性,决定了中原农业最基本的功能是保证郊区农民粮食自给和为城市提供各类农副产品。城郊农业,一方面要生产城市人民巨大需求的蔬菜、瓜果、肉类、蛋类、牛奶、水产品等副食品及一部分优质粮油、工业原料、花卉和特色绿色农产品;另一方面要为城市发展提供建设空间和更好的生态环境,如绿色空间、新鲜空气和旅游、度假、休闲等场所;还有一个方面就是农业生产受到城市工业、科技、经济和社会的较强辐射,而具有较高的生产力水平。有鉴于此,城郊区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应坚持宜城市市场导向为主导,建立市场农业区。城郊市场农业区结构可选择的基本模式是:(1)休闲农业带动型模式。主要是指城郊农民利用农业的自然属性,开发休闲农业、观光农业、体验农业等新的农业项目,以满足城市城市居民休闲、度假、观光等享乐的需要。如在郑州周围建设了旅游观光采摘精品农业园区,按照不同采摘时间,布局名优特稀新品种,并进行高质量、高效益、高水平规划设计,以带动农业结构的调整与重组。(2)主导产品带动型模式。城郊农民通过对农业生产环境的改良,借助各种生物农业技术,对传统农作物实施品质更新和功能改造,赋予农产品以新的性能,从而使其更好地满足人类健康生活的需要。然后再以该产品为核心,组建区域主导产业,带动农业结构调整。(3)产业化经营带动型模式。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建基地、兴龙头是农业结构调整的有效形式。通过产业化经营,促进生产专业化、经营集约化、产品商品化,推动农业向现代化方向发展。
  (三)山地农业区的结构模式
  在中原地区,山地地形也占据一定的份额,在走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今天,山地的重要意义已经十分突出了。针对中原山地的实际情况,结合各方有利条件,应以科技林业带动型模式、林产品加工产业链拓展联动型模式、中介组织连带型模式为主进行结构调整。有利于中原山区农业综合开发,还有利于实现退耕还林,治理水土流失,保护山区自身的发展环境。
  
  Central Plains Region of the Agricultural Structure Adjustment and Optimization
  
  YAO Xi-chang, KONG Yong-bo
  ( He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Zhengzhou450002,China)
  Abstract: zhongyua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 our country been 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through to the plain agricultural trends and structure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of agricultural structure adjustment is that the key to solving agricult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oretically sketched the agricultural structure adjustment principle, studied the structural adjustment of key: traditional grain of the main structure mode, mountain agricultural structure mode and city as the center of city agriculture structure adjustment. With the leisure agriculture mode, intermediary organization joint mode, leading enterprises mode, market mode, industrialization mode gives priority to adjust the structure of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will help zhongyuan, in order to zhongyuan agriculture and national agricultural future development provide theory and practice basis.
  Key words: zhongyuan agricultural;structural adjustment of agricultural;structure adjustment principle; typical model
  
  [责任编辑 王玉妹]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939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