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越中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的鸿沟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秋媚
摘 要:中等职业教育体制、教育结构如何适应并促进区域经济建设和发展,更好地为区域经济服务,以及中等职业学校如何在社会经济大变动的形势下,寻求生存、调适和发展的经验与教训。这是各地中等职业教育实践迫切要解决的难点。通过对珠三角区域中等职业教育的调查,力图探寻出发达地区职业教育共同的规律,逾越中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的鸿沟。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区域经济;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4-0258-02
中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存在着天然的、特别密切的关系。产业结构调整和“工业强市”战略的实施对技术人才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诸如教育体制中投资体制不健全、管理体制不灵活、教学体制缺乏创新、教育结构层次结构偏低、专业结构不合理、培养人才结构错位和能力结构单一等与区域经济发展不适应性的问题。建立多元的投资体系、集职前、职后、终生教育于一体的中职教育办学模式以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成为亟须进行的课题。
一、完善中职教育体制,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一)建立多元并存的教育投资体系,提高中职教育融资能力
1.落实成本分担制度,完善职业教育投资体制。一是确定好政府、用人部门、企业、学生分摊职业教育成本的比例。二是对公办学校,在拨款总量与标准总体上应当与普通高中拨款总量与标准相持平,成本较高的职业教育应当高于普通高中拨款的标准。三是对国有经济企事业单位与非公有经济企事业单位,应根据其产值落实对职业教育成本的分担。四是根据教育成本――收益原则,确定个人交费标准,预期收益较低的职业教育杂费交付,应低于预期收益较高的普通中学。
2.采用多种融资手段,提升职业教育融资能力。一是采用投资、入股、联营、借款、捐助等方式筹集资金,鼓励各种所有制大、中型企业独立或联合举办职业学校或职业培训机构。二是政府对办学企业在税收上给予相应削减。三是充分利用企业实习设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四是对众多小型企业、私营企业、个体经营者,实施职教费(税)制度。五是建立和完善学生贷款为主的学生资助制度。六是利用资本市场融资手段等,尽量扩大中职教育的有效供给。
(二)实施以生为本的人本管理,培养身心全面发展人才
中等职业学校要做大做强,达到“留住教师,留住学生”的目标,单靠行政命令式和市场奖罚式的管理显然是不够的,从某种意义上讲,中等职业学校要重视人本管理。
1.完善人本管理的约束机制,提高管理制度效力。一是工作安排实行“五定”。即定岗、定员、定人、定工作量、定岗位职责,只有做到“五定”科学和合理,才能达到知人善任、扬长避短、人尽其才的管理效果[1] 。二是认真制定和完善各种管理制度。如,校长责任制、教职工聘任制、工作目标责任制、教学质量考评制、工资分配制等。三是制度管理与情感激励相结合。对教师要真心呵护、诚心关怀、耐心扶助、细心体察、全心依靠,做到思想工作灌注情,物质激励富于情,精神鼓励满含情。
2.树立以生为本的服务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一是树立“学校的产品不是学生,而是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 [2] 的现代教育思想,满足个体的现实需求。首先,服务于学生的身心。教师、教育管理者要率先垂范,言传身教,自觉履行职责,使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其次,服务于学生的学业。管理者要引导学生树立起终身学习的思想,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再次,服务于学生的生活。最后,服务于学生的就业。
(三)创新校企合作基本模式,培养适销对路人才
1.实施“双元化”合作办学,拓宽人才培养渠道。一是以学校为主体、以企业为介体,把职业学校办成既是学校又是企业,同时兼行“校企”双重职能――既能出色完成传授技术理论知识,又能有效训练实际操作技能的场所。二是与企业行业开设“订单培养”。首先,通过举办企业“冠名班”实现招生―学习―实习―就业一条龙。其次,根据企业需求量,采取联合订单方式。通过学校每年一届“实习就业推荐会”了解企业需求,联合组班。最后,由行业协会牵头,综合本行业协会企业成员所需,与学校签订用人订单,学校根据相关专业新生志愿组班。
2.实行校企联合共建专业,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职院校所设专业要符合本区域产业发展,专业设置、调整要与产业结构的调整相吻合,要根据市场需求设置专业,实行校企合作设置专业。一是结合高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设置社会急需专业。二是挖掘和培育新专业。根据产业结构调整的变化,对于那些经过市场调研和论证确实需要的、与经济社会结合最为紧密、最前沿、最具有生机和活力的专业,要积极创造条件创办。三是积极关注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点。经济技术的发展同步。
二、调整中职教育结构,配合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一)加强中职师资队伍建设,完善中职教育师资结构
职教师资不同于普教师资,它要求教师要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现有的职教教师多数是由普教师资队伍调整而来的,有些连基本技能都不具备。因此建立一支结构合理、质量合格、数量充足的师资队伍是职业学校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一是激励现有专业教师迅速提高自身素质。通过实施“名师工程”,培养出一批专业学科带头人,培养出一部分名牌专家型教师。二是大力创造优惠条件,引进学有专长的本科生、研究生从事职业教育工作,增添职教师资活力。三是以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为前提,以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重点,以培养实实在在的“双师型”教师为目的,采用外引内培、脱产学习、带薪进修等方式,加强骨干教师和专业教师的培养。
(二)加强中职专业结构调整,促使中职与产业结构配套
区域经济中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是中职教育专业结构调整、改革、发展的主要依据。中职教育专业结构的调整与提升必须从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的大局出发,考虑和研究区域范围内的专业结构问题 [3] 。在专业结构问题上,既要考虑办学的超前性,又要考虑区域产业结构发展的特点;既要服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要求,又要通过自身结构的优化,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的发展。根据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和产业结构调整战略,加强专业建设规划,不断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加大职业学校示范专业、品牌专业建设的力度,努力做到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动态耦合。
三、准确定位人才结构,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一)依据产业结构状况,搞好人才需求预测
区域经济的结构性和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中等职业教育具有区域性这一地方特色。中等职业教育能否为经济建设服务,还体现在各类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业设置上,即由学校所设置的专业来具体体现它的服务方向 [4] 。设置的专业,不符合本地区产业发展的需要,即便学校办得再好,质量再高,培养出来的人才也将无用武之地,造成人才过剩,积压、改行。各校均努力发挥自身的强项专业,尽量不相互重叠,避免浪费师资和设施。各类职业技术学校能否做到为本地区服务,妥善选择专业是一个重要的关键问题。要使职业技术较好地为本地区经济建设服务,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必须了解本地区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状况和它的需求。也就是要了解清楚本地区经济发展都有那些产业部门,哪些是优势主体产业,哪些是劣势次要产业,并在此基础上搞好人才需求的预测。
(二)依据岗位能力结构,做好人才规格分析
中职人才的能力结构是构建具有中等职业特色课程体系的基础,是确定课程内容的主要依据。根据对中等职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的定位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中等职业人才的能力结构应该由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来构成。拥有必备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理论,不仅是胜任当前技术密集型岗位的需要,也是知识再生和迁移。进一步学习与提高以适应将来岗位变革的始发点。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不同领域的科技知识交叉、组合,使社会上出现了许多跨学科职业岗位,这就要求高职人才还必须具备与专业相关的多学科基本理论知识,才能丰富“接口”能力。中职人才不仅要熟练掌握本专业技术能力,在任职岗位上表现出较强的工作能力,而且要具备一定的社会能力,才能在艰苦的工作中不怕困难,奋力进取,不断激发创造热情。当前中小型企业较多,在职培养的能力不强,要求毕业生上岗后能较快地胜任工作,自我发展能力显得极为重要。
参考文献:
[1]陈挺斌.浅谈中专学校应建立“以人为本”管理的新机制[J].福建轻纺,2005,(7):18-22.
[2]何玉海.学生是产品还是顾客[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6):28-30.
[3]曲正伟.中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困境及其制度解答[J].教育发展研究,2006,(1):18-22.
[4]王前新.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发展战略研究[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3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971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