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和未来趋势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陶 楠,牛荦婷,刘志峰
摘要:人类社会经历了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两大历史阶段,随着计算机、集成电路、个人电脑和全球网络等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放眼这一伟大的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必将突飞猛进,尤其在信息、生命、材料、能源、认知等领域正在酝酿着新的科技革命。科学技术的迅猛进步,必然会促进社会化生产的日益壮大,推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此作用下,社会职业也逐渐呈现出分工不断细化、专业性不断增强、新职业不断涌现、内容不断更新、体系不断完善以及职业流动不断加快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职业发展;影响因素;未来趋势
中图分类号:F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9-0109-02
原始社会初期,个体在社会系统中扮演的角色大致相同,每一个人承担的多种的角色功能,个体间职业差异表现的不太明显。值得一提的是,在原始社会初期,社会个体间的生物性依附关系(自然生物物种的生存依赖)较强。到了原始社会末期,由于生产工具的改进,社会生产力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进而出现了三次社会大分工,即畜牧业和农业的分离、手工业和农业的分离、商业和物质生产领域的分离,职业也逐步产生。每一个社会个体沉浸在社会分工的大染缸中,原先不太明显的差异线也逐渐明朗化、清晰化。社会分工后的社会个体开始出现从事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区别。这种区别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与深化。在资本主义社会,“把自然力和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的工业革命将人类社会送入了社会大生产的发展阶段,与此同时,社会分工继续深化并呈现细化特点,一些新的行业和职业也随之产生。在现代人的视阈中,职业是人们基于特定的社会分工和生产内部的劳动分工而长期从事的具有专门业务和特定的职责,并以此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社会活动。社会分工的逐渐深化和日渐细化是职业分化演变的催化因子。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催化了职业内容、体系的变更,提高了对从业者素质的综合要求。与此同时,在客观层面,职业内容更新的速度变快、周期变短,在主管层面,劳动者素质结构优化的时间缩短、要求增加。
一、职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1.经济体制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社会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在国民经济运行中的基础性调节作用不断增强,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市场通过价格信号,直接调节生产和需求,合理分配各部门、各企业间的资源;通过竞争机制,实现优胜劣汰,把资源分配到经济效益较好的部门和行业之中,不仅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社会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与此同时,社会职业的内容和体系也发生了重要变化。市场经济体制的渐趋完善,带来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了社会职业结构的不断变化。以农村职业结构的变化为例,近年来,市场经济在农村经济结构中的作用力、影响力不断增强,纯农业的比重不断减少,林牧渔业比重稳步上升。这种变化直接导致了农村职业结构的变化。在农村职业结构体系中,一些职业成为农林牧渔行业的热门职业,一些职业成为农林牧渔行业中的新职业,而一些传统职业则逐渐消失。
2.经济结构的变化。近年来,随着经济“化”文化与文化“化”经济的互动态势的渐趋明显,文化经济作为一种超越资源经济和知识经济的新型经济,在社会经济结构体系中异军突起。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在文化领域市场化改革的促催下,中国的文化产业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时期。1990―1998年,全国文化系统文化产业的增加值由12.1亿元增加到83.7亿元,增长了6倍;文化产业机构由6.8万个增加到9.2万个,增长了35%;从业人员由49.5万人增加到72.1万人,增长了46%。这就充分说明,一些与文化经济和文化产业相关的新行业、新职业在文化经济快速发展的作用下不断涌现。值得一提的是,奥运文化经济在催生新型文化产业方面具有强大的推动力。据有关部门预测,北京奥运将催生新型的文化产业,包括尚未列入北京文化产业的十二个行业类别的会展业、健身业、媒体业、休闲业、演出业和文化服务中介业等等。毋庸置疑,这些新型文化产业必然会带来新型职业的涌现。而这些新型职业也会在市场经济的“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竞争规则中,出现相互竞争、相互作用的发展态势。在某种意义上,促进了职业内容、职业体系和职业结构的更新与变化。
3.生产要素的变化。国内外许多学者认为,农业经济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资源和生产要素是土地和劳动力,工业经济时代,资本、劳动力和原材料成为工业经济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资源,知识经济是以知识的生产、传播、应用和消费为核心的经济体系,科技知识是经济的最基本资源和生产的最核心要素。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智力资源的占有和配置,一种超符号化的以数据、信息和社会交流为依托的创新体制正在迅速形成。知识作为当前最重要的资源,已经成为推动社会发展和获得利润的最为关键的因素和主要手段。面对急剧增长的知识和信息,处在知识化和信息化的社会环境中,企业之间的竞争将转化为以知识为基础和目标的更高形态的“无烟战争”。数据和信息的重要性已经成为现代领军企业家的共识,这是企业花费巨资而建立起各种信息系统的根本原因。通过知识管理搜索、创造、传播和应用知识来确立企业目标,避免和消除重复劳动,增强决策的准确性,使企业知其所知,避免重复劳动和错误,促进知识在企业内部流动、传播和利用,提高产品质量,缩短生产周期。企业的成败兴衰、实力强弱,已经不再单单取决于它所拥有的物质和资本,而更多地取决于企业对知识的拥有程度和创新能力。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也使得从业者中“体力劳动者人数不断减少,脑力劳动者人数不断增加;生产一线劳动者的就业比重减少,管理劳动者的就业比重增加;物质产品生产的就业比重亦有所减少,信息生产的就业比重逐步增加。”
二、职业发展的未来趋势
1.与高科技相关的职业不断发展。二次大战以后,重视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焦点。一批新兴的尖端技术在自然科学最新研究成果的推动下不断涌现,汇集成高新技术的革命潮流,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今天,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能源新技术、激光技术、新材料技术、航天技术、生物技术、海洋技术成为引领现代高技术革命潮流的“弄潮儿”。这些新技术、高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传统产业革命的现代化,不仅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而且也带来了产业结构、劳动力结构和社会职业结构的变化。所以,随着高技术革命的不断深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逐渐增加以及高技术公司企业的日渐增多,与这些领域、行业相关的职业将得到进一步发展。
2.第三产业的职业渐趋增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要求我们必需对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国家计委提供的资料显示,经过大力度的结构调整,中国三大产业的结构正趋向协调,三大产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已经由1990年的27∶42∶31调整为2001年的15∶51∶34。有数据显示,从1978―1997年,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在全社会从业人员中所占比重从70.5%下降到49.9%,第二产业从业人员由17.3%上升到23.7%,第三产业也从12.2%上升到26.4%。但是,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里,由于实行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的方针,尤其以钢铁工业为中心的重工业超前发展,中国目前产业配置不当,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现象仍比较严重,集中表现为:第一产业现代化程度较低,就业比重较高;第二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不足,加工工业科学含量偏低;第三产业的比重偏低,发展滞后[1]。因此,在未来经济结构的调整中,提高第三产业在产业经济结构中的比重将成为调整的重要任务,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将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这样,与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商业、服务业、金融保险业、卫生、体育、教育和文化艺术等将为就业者提供较多的职业岗位和发展空间。
3.从业者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随着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周期的缩短化,体力劳动的脑力化,职业技术发展的快速化以及职业任务的细分化,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会得到相应的提高。其内容主要包括:(1)提高运用和掌握信息技术类知识的能力。信息社会的到来,特别是“信息高速公路”联网,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引起了通信、自动化、传感、机器人、机构电子等领域人才的大量需要。只有掌握了信息技术,从业者才能在未来社会中通过网络化、智能化的信息系统,在最便利的环境中享有多种信息和知识资源。(2)注重创新素质的培养。从业者要尽可能的拓宽知识面,为创造性思维的形成提供信息积累前提;要注意自信、激情、好奇心、毅力、开拓精神等良好的心理素质;要学习一些思维科学知识,重视创新思维方法的训练,特别注意对其思维的自由度和速度、思维的定向和思维能力、思维的广度和开放性等方面的训练。(3)注重自学能力的培养。“学会学习”是21世纪人才的首要能力。21世纪人才的自学能力主要体现在:更新自己原有专业知识的能力、学习新知识的能力、综合各门学科知识的能力。(4)注重文化素质的提高。文化素质是指人的人文知识、文化修养、文明礼仪修养等的综合,它是人才素质结构的物质基础,对个体的其他素质、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力,而文化基础和文化修养较之专业知识更能在深层次上反映人才的质量。(5)注重思想品德素质的培养。如果说智能才学是人才培养中的“硬件”的话,那么思想品德就是人才培养中的“软件”,两者相互结合、相得益彰。21世纪人才素质的核心应该是学会做人,要学会做人,就必须具备优良的道德品质。道德素质应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伦理道德、与人为善等。
参考文献:
[1]郭志英.中国三大产业不合理的分析及对策[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3):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977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