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资产管理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翟苡辰
摘要:近年来,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规模不断增长和扩大,占全部国有资产的比重不断提高,因此,加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资产的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就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暴露出来的资产管理方面的薄弱之处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改进建议。
关键词:全额拨款;资产管理;事业单位
中图分类号:F810.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4-0081-02
近年来,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规模不断增长和扩大,占全部国有资产的比重不断提高,因此,加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资产的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加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工作非常必要
1.加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是深化改革的需要。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管好、用好资产可以保证各项事业的正常运转和健康发展,随着中国改革的深入,做好资产管理是实行部门预算的基础,有利于为资产管理基础数据库提供初始数据,有利于为科学编制部门预算创造条件,有利于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并推动和促进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和国家预算制度的改革的不断深化,意义深远。长期以来,中国的国有资产管理工作重点是企业占有的经营性资产,但随着改革的深入,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因此,加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正是适应这一客观需要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
2.加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是实行政府采购的必然要求。政府采购是财政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加强公共支出管理的重要手段,其目的在于优化资源配置,合理安排财政资金的资本性支出,通过强化资产管理可以为政府采购提供更翔实的依据。
二、在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近年来,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规模不断增长和扩大,占全部国有资产的比重不断提高,因此,加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资产的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但随着改革的深入,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资产管理的成果和自身利益不挂钩,缺乏管理意识。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的资产是非经营性资产,资产购入后就增加事业支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成果和自身利益不挂钩,单位对提高资产管理水平没有动力,资产使用和管理的好与坏和结余无关,缺乏管理意识和责任意识。针对资产管理没有设立机构、专职人员负责资产管理工作,职责分工不够明确。忽视资产的日常管理,缺乏规范的购置、验收、保管和使用制度。
2.管理制度不完善,职责分工不够明确。全额拨款事业国有资产的管理,针对资产管理没有设立机构、专职人员负责资产管理工作,职责分工不够明确。忽视资产的日常管理,缺乏规范的购置、验收、保管和使用制度。管理制度不完善,职责分工不够明确是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乏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3.会计核算与监督不到位。长期以来“重购建轻”的现象较为严重,仅登记总账而不设明细账,外单位调入或接受捐赠的资产没有及时入账,基本建设项目已交付使用,但因尚未办理竣工决算,缺乏记账的价值依据,造成资产盘盈。调出或毁损报废的资产也没有及时销账,致使账实严重不符,造成资产盘亏。会计核算制度存在缺欠,实行收付实现制,对固定资产不提取折旧,无法全面准确地记录和反映其财务状况及运营效果,难以真实、准确地反映。
4.资产处置随意性大,存在资产流失风险。一些单位存在资产处置随意性大,不按规定程序报批,将国有资产当做自有资产擅自处置,处置前未经评估,未经审核,未经批准,手续不健全,处置收入更是完全脱离了监管。
5.往来款项缺乏有效管理。往来款缺乏有效管理,主要表现在往来款项挂账时间较长,长期未进行清理;很多专项工作早已结束,但专项经费依然挂账,未予结转。由于领导或财务人员的变动,部分往来款项的形成原因不明。这样,一方面容易导致国有资产的流失;另一方面由于债权债务长时间得不到清理,使单位财务管理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6.外投资管理较为混乱。当前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经营行为较为普遍,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控制,暴露出很多问题,造成了国有资产大量流失。投资项目事前未进行可行性研究论证与评估以及盈利预测,也没有领导集体研究决策的书面记录,投资后又未对投资项目进行跟踪管理,投资回报率较低,有的甚至出现亏损,造成投资效益低下。造成了国有资产大量流失。
三、加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思路和措施
1.强化资产管理观念。全额拨款事业单位首先要改“经费”观念为资产观念,树立起资产效益意识,强化资产管理观念。要把管钱和管物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上,克服重资金使用,轻实物管理的倾向,摆正管钱与管物的关系。另外要正确处理好资产管理和资产使用的关系,特别在把闲置的非经营性资产转为经营性资产的工作中,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所有资产的使用效益。
2.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责任机制。建立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责任机制, 实行单位主要领导为全面责任人、分管领导为主要责任人、使用部门负责人为直接责任人的三级管理责任制。从而将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将资产管理列入本单位目标考核及任期经济责任考核的一部分,促使各单位“一把手”充分认识到管好、用好国有资产的重要性。
3.加强制度建设,健全基础工作。加强基础建设,落实责任,确保国有资产安全完整,完善资产管理制度和监管制度,通过资金管理与项目管理相结合,使每一个环节都有章可循,从资产的购置、验收、使用、调拨、转让、报废、报损等各个环节加强制度建设,堵住资产流失的漏洞,使资产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并健全固定资产账、使用部门资产台账、低值易耗品备查登记簿,这一基础的工作,从根本上解决账实不符、有账无物或有物无账等问题,有序的管理制度,对国有资产起到了监督作用。
4.定期进行清产核资, 摸清家底。各使用部门的资产一般处于动态过程,总是在不断地增减变化。为了掌握资产的结构、数量、质量和管理现状,必须有一套完备的资产清查制度,每年单位进行自行清查, 摸清家底,对贵重物品进行重点清查。并进行离任核查, 按规定办理资产移交和监交手续, 并及时办理产权变动登记手续,确保人走账清, 防止资产流失。
5.加强对外投资管理。对重大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在对被投资单位的资信调查、实地考察等基础上决定是否立项,对投资项目所需资金、预期现金流量、投资收益以及投资的安全性等进行测算和分析,建立对外投资决策及实施的责任制度。
6.加强资产的处置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国有资产是保证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事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需进行处置(包括产权转让、无偿调出、出售、报损、报废等),都应严格按《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管理实施办法》及清产核资有关文件等规定的程序和批准权限,严格执行资产处置审批制度,实行公开、公正的处置方式,进一步规范资产的处置行为,有效遏制随意处置资产的行为,严防国有资产流失
7.加强往来款项的管理和核算。按照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的要求,加强对往来款项的核算,及时组织对债权债务清理。对有偿还能力的债务单位或个人应责成及时偿还,一时偿还不了的应作出计划,分期归还。对确属坏账的往来款项应按照规定程序报经财政部门批准后核销,尽量减少和避免国有资产损失,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
8.构建资产与财务管理结合的管理框架体系。资产管理和财务管理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必须强化两者的有机结合。构建资产与财务管理结合的管理框架体系,逐步建立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的网络系统,实现由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的转变,实现预算管理、财务管理与资产管理的紧密结合。建立健全资产、财务管理责任制,切实解决责任不清,既管又不管的问题。对资产的购制、调配、报废及处置注销等实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监控管理。
总的来说,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必须要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才能促进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改善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尚艾芳.国有资产管理概论[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1.
[2]李松森.国有资产管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6.
[3]曹丽丽.浅谈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J].北方经济,2007,(1).
[责任编辑 吴迪]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006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