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国对外贸易战略选择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 文

  提要贸易战略是指一国或地区根据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针对对外贸易发展的目标及其实现手段所做的战略性决策。在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化的今天,贸易战略作为经济发展战略的一个核心组成部分,对一国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重要。本文针对我国建国以来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分析了不同贸易发展战略的利弊,并结合当前我国的国情提出了适合我国发展的贸易战略。
  
  一、比较优势战略和竞争优势战略
  
  长期以来,比较优势理论是解释国际贸易利益和国际分工的基本理论。国际交换之所以必要,是因为存在国际分工,国际分工使得各个国家专业化生产最适合本国生产的产品,通过国际贸易可使贸易双方获得更大的福利。从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论、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论到俄林的要素禀赋论,比较优势理论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发展劳动密集型行业是符合我国比较优势的,这也是我国对外贸易(特别是出口)能够持续增长的原因所在。一些跨国公司也意识到了我国劳动力价格低廉的优势,纷纷来华投资设厂,或把其制造中心移到我国,我国成为“世界工厂”的步伐正在加快。
  一些学者认为,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发展应该遵循比较优势战略,这样可以从贸易中获得比较利益从而缩小和发达国家之间的距离。同时,也有学者认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出口收益不能长期化,比较优势不能作为长期外贸发展战略。因为单纯依靠资源禀赋建立的比较优势并不一定能保证一国商品持久的国际竞争力,原因在于比较优势理论的局限性。比较优势仅注重静态比较利益,忽略了动态发展优势。要实现和得到长期动态的贸易利益,就要由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
  所谓竞争优势战略就是指以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为动力,以产业结构升级为特征,全面提高本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以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参与国际竞争,分享国际贸易利益的一种强调贸易动态利益的贸易发展战略。它强调贸易利益的动态性和长期性,为了获得稳定的、长期的贸易利益,甚至可以牺牲一些中短期的比较优势。
  竞争优势理论认为,影响竞争优势的许多因素不单单取决于一国的要素禀赋,而是可以通过后天培育而得到。竞争优势形成的关键在于能否使主导产业具有优势,优势产业的建立有赖于提高生产效率,提高生产效率的源泉在于企业是否具有创新机制。许多发展中国家在制定贸易战略和产业政策时,没有局限于比较优势的束缚,形成了本国的竞争优势,在较短时期内完成了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进入了发达国家行列。例如,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日本和八十年代的亚洲四小龙。我国应该借鉴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在出口战略调整时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着力培育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优势的产品。
  我国在制定对外贸易战略时,短期内应该考虑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的作用,获得国际分工的收益,长期内要以产业升级为目标,培育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实现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化,逐渐从出口附加值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转向出口利润较高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占据价值链的高端。
  总之,把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提升产业结构是我国对外贸易能够持续增长的前提,也是我国长期获得对外贸易利益的战略发展要求。
  
  二、进口替代战略和出口替代战略
  
  为发挥对外贸易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有两种进出口战略:一种是“进口替代”,另一种是“出口替代”。“进口替代”是指发展中国家本来靠进口的工业制成品,不依靠进口,而依靠本国自己的力量制造该种商品以代替进口。这种贸易形式是以“自力更生”为指导思想的。其优点是能在国家的保护下,利用本国资源从事工业制成品的生产。建国以来,我国基本上实行的是进口替代战略。进口替代可以说是利用对外贸易所开拓的国内市场来促进本国工业发展的一种战略。这一战略的实施,使我国建立了庞大的工业体系,同时也增强了我国自力更生的能力,提高了在国际社会上的竞争力和国际地位。但是,“进口替代”战略的选择,也给我国外贸发展带来了许多现实的问题,比如产品成本居高不下、生产效率低下、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强等。因为进口替代战略缺点在于过于强调保护国内市场,不利于促进国内工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不容易提高本国产品的竞争能力;着重点放在国内市场,往往忽视利用国外市场和国外资源,必然使对外贸易促进国民经济的作用受到限制。这种策略已不再适应我国对外贸易的长期发展。
  所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战略由“进口替代型”逐渐向“出口替代型”转变。“出口替代”是指本国生产新的工业制成品出口以代替传统商品的出口,扩大出口。多数发展中国家经济学者认为,发展“出口替代”,由于工业制成品需求弹性大,市场广阔,可以实现大量出口,有利于提高发展中国家的偿债和借款能力,也有利于本国进一步发展出口工业,增加就业人员,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使产业结构向高一级发展,有利于不发达国家国民经济的发展。
  但发展中国家实行“出口替代”也存在一些局限。比如,“出口替代”是一种外向型发展战略,必须以国际贸易中自由贸易为背景,而贸易保护主义却是目前国际贸易的重要特点。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从客观上阻碍了产业结构在世界范围内的调整,不可过于乐观地估计我国在世界第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中的机遇。更重要的是,“出口替代”战略容易使国际跨国公司介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活动,和“出口替代”战略相比,采取“进口替代”战略相对可以较少受到国际政治、经济的影响,利于安定,适合国情。
  选择对外贸易战略,必须从我国的现实条件和世界经济形势出发,并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历史经验为借鉴。无论是进口替代还是出口替代的单独采用,对我国来说都不是对外贸易战略的最佳选择。只有兼容两种战略的优势,实施两种战略兼施互补的综合性战略才是一种合理的选择。我国的对外贸易战略应该是保持“进口替代”的优点,克服它的不足,吸取“出口替代”的某些可取之处,避免它的缺陷,实行“进口替代”与“出口替代”交叉进行的战略。
  
  三、贸易保护战略和贸易自由化战略
  
  贸易保护战略的优点在于可以保护幼稚产业,促进民族工业发展,减少进口对国内产业的冲击。然而,过度贸易保护会产生一系列问题,例如滥用保护主义政策导致国内生产的高成本和低效率,这一问题在我国历史上有较明显的表现。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实施和加入世贸组织,贸易保护政策越来越不能适应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要求,于是贸易自由化战略呼声越来越高。贸易自由化战略优点在于市场开放,贸易壁垒降低,随之而来的是贸易量的扩大和贸易利益的增加。然而,判断贸易保护战略还是贸易自由化战略优劣的标准在于是否符合我国国情和我国长期发展的利益。
  从国内来看,我国正处在经济结构转型,产业结构优化的转变时期;从国际环境来看,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越来越强,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和世界经济的联系愈来愈紧密。因此,单纯的贸易保护政策和完全自由贸易战略并不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在实施自由贸易战略的前提下,强调政府对结构转变的积极干预,即实施有管理的自由贸易战略。
  具体说来,有管理的贸易自由化战略既要根据劳动力丰富的国情,发展低技术产业和高技术产业中的低技术工序环节,又要把技术引进和干中学结合起来,通过广泛参与国际分工,分享全球技术进步的外溢效应,在适度的保护和激励下,扶持中技术产业,即汽车、化工、电气和电子设备、精密机械等,重点发展汽车、半导体、数控机床等极少数幼稚产业。
  总之,有管理的贸易自由化战略需要利用低保护和温和出口鼓励来干预少数产业的成长,对产业发展的干预要符合世贸组织的规则。
  
  四、结论
  
  综上所述,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我国应从本国发展角度,立足本国国情,采取出口替代和进口替代相结合的有管理的贸易自由化战略,化比较优势为竞争优势,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集约型转变,更好的参与国际分工,提高在国际中的竞争力。同时,在充分利用WTO规则的前提下适度保护本国产业,从而使得在获得市场开放所带来的贸易利益的同时优化国内产业结构。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122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