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营企业内部审计问题与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万建华
提要近年来,随着民营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开始出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使得民营企业的所有者和最高管理当局不能像创业初期那样直接对经营情况进行经常性的监督检查。因此,需要有一个机构来代表他们,对其委任的管理者和经营者所从事的经营活动和财务收支进行监督。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正是基于企业内部管理层次增多、控制范围扩大,需要加强内部管理、监督、控制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本文主要论述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必要性、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一、开展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必要性
(一)民营企业内审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客观需要。现代企业制度是一种权责分明的企业管理制度。企业管理者受托管理经营出资者的资产,企业应以其全部法人财产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对出资者承担资产保值的责任。按照分级负责、分权管理的原则,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对总经理承担经济责任,总经理也需要借助内部审计对企业各职能部门的经营业绩和经济责任进行监督和评价,以增强自我约束力,保证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
(二)民营企业内审是企业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现代内部审计是随着企业管理层次的增多和管理人员控制范围的扩大,基于内部经济监督和管理的需要而产生的。民营企业为了扩展和分权管理,分设了独立注册的全资公司、控股公司等下属单位,这就要求企业从自身的利益出发,依法管理这些资产并取得收益,保证资产的保值增值。由于管理层次增多,经济责任关系扩展,企业进行管理的跨度和难度增加。企业需要直接和间接的监督,而这需要内部审计来完成,以保证企业的利益不受损害。
(三)民营企业内审是实现生产力要素最佳配置的客观需要。内部审计具有监督、评价、控制、管理、服务等职能。因此,通过内部审计,可以了解经营管理中经济活动的真实情况,客观评价下属企业的盈亏情况,发现企业管理中的漏洞及存在的问题。从而为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实现生产力要素的最佳配置,增强企业自我发展的能力提供条件。
二、我国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我国民营企业内部审计虽然有了比较快速的发展,但由于民营企业自身的局限性以及面临的制度、政策和法律环境等问题,内部审计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内部审计职能定位有待提高。在我国,民营企业是否需要建立内部审计制度,国家并没有明确的要求。随着民营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企业最高管理当局逐渐重视内部审计。但是,内部审计如何进行操作,并没有现成的理论和准则作指导。目前,对大多数民营企业来说,内部审计的首要职能是监督,按照企业厂长(经理)的指令对本级各部门、下属各分支机构的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经济活动进行监督。由于内审监督职能容易被审计人员所接受,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一开始便以“查错纠弊”、“堵塞漏洞”等财务审计为主导,往往把被审计对象看作自己的“对立面”,很少以积极的方式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起点和定位都不高。
(二)家族式管理模式制约了内部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家族式管理是民营企业的一大特点。民营企业集团公司分支机构很多,每一个分公司都有法人代表,且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亲情关系。财产所有者与经营管理者之间的经济责任关系分割不清,利益冲突时有发生,一旦家族成员的利益冲突超过了亲缘的维系力,企业就会分裂甚至破产。内部审计部门在审查各机构投资的可行性报告、处理母公司与子公司的关系,反映背离企业目标、损害所有者利益的行为等问题时,比较难以把握。家族式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阻碍内部审计职能的正常履行和内部审计作用的真正发挥。
(三)内部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单一,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内部审计人员主要有两部分:一部分是原来从事财会工作,有一定的财会知识,但掌握的审计知识较少,缺乏审计的实践经验,在实际工作中感到难以操作;另一部分是半路出家,连起码的财会知识也相当贫乏,更谈不上审计专业理论知识。有相当数量的企业领导认为内部审计就是对财务工作的“差错防弊”,习惯于从财务人员中挑选审计人员,造成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单一,特别是风险管理和信息技术知识极为欠缺。而国外各类公司都把审计人员配备作为充分发挥审计职能的必要条件。如朗讯科技公司的75名审计师中,有30名工商管理硕士,35名审计师拥有相关证书。审计部门努力让每个人的才能和具体项目结合起来,为此设计了非常详细的技能矩阵,然后将这一技能矩阵用于审计工作的分派和个人发展的监测。
三、完善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对策
(一)准确定位民营企业内部审计职能。民营企业的内部审计一向注重监督职能,但民营企业也不应该忽视其服务职能。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将由“监督导向型”向“服务导向型”转变。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是应自身发展需要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其建立内部审计机构,从事内部审计活动,目的就是在于充分利用内部审计的服务职能,协助和保证组织实现目标。“服务导向型”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侧重于“服务”,即“经济评价”,内审人员除了及时、准确地向组织管理当局报告有关差错防弊和资产保护信息之外,更重要的任务是针对管理和控制的缺陷,提出建设性意见和改进措施,协助管理人员更有效地管理和控制各项措施,合理使用资金,以提高经济效益。“服务导向型的本质并非放弃监督;相反,其目的正是通过对服务职能的有效发挥,促使其监督职能的到位,从而真正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
(二)准确定位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组织模式。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和管理取决于民营企业本身,不应该有统一的模式。其组织模式的定位应与企业的形势、经营规模、内部组织结构、管理体系等相适应。在现代企业制度下,财产的终级所有权和企业的法人财产权是分离的。在健全的法人治理结构里,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层、监事会之间是分权制衡的关系。因此,民营企业“内部人”会格外关注内部审计,至于设置何种形式的内部审计,要由民营企业根据其经营规模、管理复杂程度等确定。在民营企业,无论是存在所有者和经营者相分离的治理结构,还是所有者与经营者合一的单边治理结构,经营者都有动力把内部审计机构安排成最具有工作效率和效能的组织结构,影响内审工作效率和效能的是内审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对于规模较小的民营企业,业主(股东)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股东会人数不多,工作机制和决策机制灵活,能够对内部审计机构进行管理,内部审计机构可以直接隶属于股东会的领导,保障审计人员的绝对权威。对于规模大,按公司制运行的民营企业,则应将内部审计机构设在董事会的领导之下。
(三)准确定位民营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构成及素质要求。在内部审计职能转变的条件下,内部审计机构在人员构成上应该是多元化的,不仅要有懂财务和审计的人才,还应配备精通经济、法律、金融、税收、统计及计算机知识的专门人才,并且具有热爱本职工作,一切为企业服务的观念。同时,不仅要求审计人员要掌握在大学教育、职业考试和后续进修教育中所强调的经济学、统计学、数量方法等方面的知识,还将内部审计人员必须熟练掌握分析推理的方法、沟通的方式与方法,具有改善人际关系的能力、管理和信息处理的能力作为发挥审计作用的必要条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1389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