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内部控制与预算管理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金 凯 刘爱丽
加强内部控制是贯彻《会计法》的一项重要内容,狠抓内部控制是加强各项管理工作的关键环节,内控工作完善、到位,各项管理工作水平就会显著提高,管理水平的提高又会促使内控工作各环节更科学合理,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因此,内控方法的准确、合理运用尤为重要。
一、正确运用内控方法的前提条件
第一,内部控制应约束单位涉及会计工作的所有人员,任何人都不得拥有越权办理业务的权力;
第二,内部控制要涵盖单位涉及会计工作的各项经济业务及岗位,包括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等各个环节;
第三,内部控制要保证涉及会计工作机构与岗位的合理设置、职责权限的合理划分;
第四,内部控制要坚持成本效益原则,以最佳控制效果确定控制成本是否合理;
第五,内部控制制度要随单位的发展进行修订和必要的补充,同时保证起促进作用,而不能制约阻碍其发展。
以上五项原则运用得当,不仅可以防范风险,而且能够提高管理水平,促进发展;运用不妥,就会成为束缚发展的绳索,而造成管理混乱。
内部控制的基本要求,一是记账人员与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事项的审批人员、经办人员、财物保管人员的职责权限应当明确,并相互分离、互相制约;二是重大对外投资、资产处置、资金调度和其他重要经济事项的决策和执行的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程序应当明确;三是财产清查的范围、期限和组织程序应当明确;四是对会计资料定期进行内部审计的办法和程序应当明确。
内部控制的主要内容为财政部十大基本控制规范。包括:货币资金控制、采购与付款控制、销售与收款控制、工程项目控制、对外投资控制、成本费用控制、担保控制、预算控制、固定资产控制、存货控制。各控制规范明确了会计岗位、业务岗位的具体权限、操作内容、要求以及相关岗位职务不相容原则。
二、加强预算管理工作
各项计划中预算是重中之重,单位的经营活动要在收入预算中得到反映,各项业务活动要在支出预算中得到落实。每项经济活动都离不开严密的预算计划,所以说,加强预算管理不是一句空话,预算中包含了各方面的实质内容,方方面面的因素,各个环节的收支均应考虑的很周密。加强预算管理的同时,以下三项工作内容不能放松:
一是要建立预算工作岗位责任制,明确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制定预算管理业务流程,明确预算编制、执行、调整、分析、考核等各个环节的控制要求,设置相关记录,确保预算工作全过程得到有效控制。
二是在编制预算前,要收集基础资料,按项目逐一编制,这是预算编制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要做到确定每项数据都有充分的理由和依据,为预算的审定做好充分的准备。要求按照各明细科目进行细化核算,具体指标进行分解,实行部门核算,责任落实到个人。预算审定后,要明确各自审批权限,对会计内部控制,要注意把握好几个环节:第一,确定授权批准的范围,单位的经济业务都要涵盖在内;第二,确定授权批准的层次,要根据业务的项目及重要程度、金额的多少划分批准的层次,保证各管理层权责明确;第三,确定授权批准的程序,要将经济业务归类,按类规定审批程序,按程序办理审批,避免违规审批或越级审批;第四,确定授权批准的责任,必须明确规定被授权者履行权力时应负什么责任,避免因授权时责任不清,出现问题后无从处理的现象。
三是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有必要通过全面分析企业内部和外部资料,谨慎的对财务风险进行预测,以财务指标数据、分析报告的形式,将企业面临的潜在危险预先告知决策者、经营者,同时,寻找财务风险发生的原因和企业财务管理体系中隐藏的问题,对经济活动的控制采取预警、识别、评估、报告等有效解决措施。编制预算首先应注重对风险的事前控制,要做到有效控制,有的放矢,这样企业可以及时采取对策,制定正确的战略性的财务计划,编制合理的财务预算,实施中对预算的执行进行过程中的事中控制,防范风险及预警,及时化解风险。
管住风险才有可能抓实内控。健全风险分析、评估和风险报告制度,建立自动化的风险分析、评估系统,提高对风险的敏感性认识,做到及时分析、及时报告、准确评价。针对财务风险管理现状,要重点加强财务预算管理、财务分析管理和审计管理。积极开展财务预算审计、资产经营责任审计、内部控制制度审计,根据风险程度确定审计频率;开展财务风险专项审计和审计调查,查找“薄弱点”、加强“关键点”、消除“失控点”。
要防范财务风险,应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事中跟踪,做到心中有数,切实落实监督责任,建立定期进行财务会计分析的制度,检查财务会计指标的落实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查找原因,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从而加强企业内部会计管理,不断提高经济效益。
(作者单位:国务院国资委纺织机关服务局、中国纺织信息中心)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193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