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输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姜 珊

  英语作为一门国际语言,已经成为垒世界人们用来交流,增进了解的工具。把英语学好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共识。为此,我国在英语教育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精力,英语教育已经成为了我国学历教育体系中对象范围最广、持续时间最长的教学项目。大学英语这门科目也是高校本科生的必修科目。时间长达两年。然而,从现行的效果来看,投入与产出似乎并不相称。影响大学英语教学效果的因素有很多,本文仅从语言的输出角度来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语言的输入与输出理论
  
  语言的输入和输出问题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一个关键领域。Krashen的可理解性输入理论认为语言的输入只有具备1+1 的特征.才能生效。输入只是外因.要使其转化为习得还需关注内因.考虑学习者的学习态度、情绪、动力、自信心等“情感因素”。语言的输入必须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或至少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此外,语言的输入只有依托于一定的情景、借助于相应的超语言信箱才能被理解。
  语言输入是语言习得的必备条件。但并非惟一条件。Swain认为,“除了必要的可理解性输入外,学习者必须有机会使用所学语言,这样才有可能达到流利、类似母语者的水平”。说明语言的输出对语言习得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可见,合理的对学生进行可理解性输入固然很重要,充分调动学生,让学生能够可理解的输出才是一个完整并且成功的语言习得过程。
  
  二、大学生英语的“输出”问题
  
  2009年9月,剑桥大学英语考试院公布2008年IELTs雅思国际英语测验全球排名,中国内地的学生成绩在垒球排名倒数第三,口语成绩垒球倒数第一。这样的成绩让人震惊,也让英语教育者觉得尴尬。原因何在?让我们首先将其与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作一个简单的比较。
  雅思考试共分听力、阅读、写作及口语四个部分,四项科目各占25%,题型多样化。大学英语四六级分为听力、阅读、书面表达以及完型填空,听力和阅读各占35%,书面表达20%,完型10%,题型单一。
  可以看出,大学英语四六级则更多的侧重考察英语的接受性技能,即“听”与“读”,反观雅思考试,无论是接受性技能(“听”与“读”)还是产出性技能(“写”与“说”)都占据了相同的分量,而这种产出性技能恰恰是中国学生最薄弱的环节,也就是英语学习中的可理解性输出环节。
  
  三、造成“输出”问题的原因
  
  1.传统的“输入”方式
  我们国家的英语教育形式一直是以老师为主体,学生为被动接受的客体进行的。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国际间的交往变得越来越频繁,大学英语教育中这种只强调语言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和输入,而忽视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和学习主体的能动作用,以及学习者的输出对教学的积极反馈作用的传统方式的弊端就逐渐显现出来。
  2.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
  长期以来,大学英语的教学模式一直是以文本为主要依托,以教师教授为主,这种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99年以来,我国改府开始实行高等教育扩大招生的政策,大学生数量急剧增加,班级规模日益扩大,这给最需要语言交际活动的大学英语课堂来说无疑出了一个大难题。而学生水平的参差不齐也让教师难以有针对性地传授知识,只能是照本宣科。学生学习英语的原动力和积极性就在这种恶性循环中消磨殆尽。
  3.学生认识的误医
  学生自身对于英语本身认识的狭隘也制约着她们在英语上的学习。上大学时应试教育的痕迹严重,很多人认为大学学英语是为了过I四六级,而大量出现的各种英语培训机构更使i得很多人认为英语考试有捷径可循。上英语课{是为了考试通过,而想过英语四六级就要报学习班。因此在课堂上不想听,也不愿意听,不想说,更不愿意说。
  
  四、如何解决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输出”问题
  
  1.创新教学模式
  笔者所工作的国际教育学院承担着两个中加合作办学项目,由加方派外籍专业课教师来到国内讲授专业课。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在传统的大学英语课程之外增加了外教口语课.小班授课,课堂完垒是以互动为主,所有人都能获得发言的机会,这种以互动为主,教学模式让学生非常喜爱。此外,学生在刚刚进入大二专业课学习不久就开始做研究报告,讨论结果在垒班面前用英语进行说明、演示,最后写成全英文论文形式上交。这样,很多在入学时英语水平一般的同学在经过一两年的磨练之后有了显著的提高,特别是口语和学术写作的能力。
  教学目标的转变意味着教学模式的转变,传统的以语言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指导思想已经不能适应新的教学目标的要求。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课堂中教师的互动者。一味的讲授式教学对于学生可理解性的输出只会产生负面影响。应将课堂的主体交还给学生,通过启发式、任务式、讨论式、研究式等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这样才能做到高效率的输入与输出。
  2.纠正学习误区
  大学生在对大学英语学习的上的误区主要有两个:一是割裂了教材与考试的关系,二是割裂了英语与社会的关系。帮助学生纠正这两个学习误区,让他们能够正确认识到大学英语的意义,对于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能动性也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
  上大学英语课是为了过四、六级,从题海里摸爬滚打出来的中国学生进入大学还是摆脱不了这样的应试思维。而当他们发现两者之间似乎并没有什么明显的联系的时候,大学英语课的意义似乎也就消失了。事实上,两者有着紧密的联系,就笔者所讲授的《大学体验英语》这本教材来看,其一、二册的内容设置恰恰针对的是四级考试,而三、四册的内容针对的是六级考试。就以09年6月的四级考试来说,在选词填空的15个备选词中有8个出现在了《大学体验英语》第一册的单词表中。可见,大学英语的教材并没有脱离四、六级的范围。因此在教学中应当有意识地给学生纠正这种错误思想,让学生了解教材与考试间的关系,让他们懂得大学英语的重要性。
  其次,很多学生认为英语只是一门学科。殊不知,语言是本身也是社会、文化现象,是人们为了社会交往的需要而衍生出的产物。只有与社会接轨,才能真正的学好英语。因此,在英语教学中,除了讲授课本知识外,还要提供一个信息平台,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具有时代特色的社会知识,例如:欧美社会文化、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社会行为的新趋向等,以此来增加语言教学的附加值,把教学知识和社会其他需求结合起来,使学生意识到英语的学习不单单是基本技能的可理解接受,他们也可以用英语这种非母语文字来输出自己的思想,表达自己的观点。
  
  五、结 语
  
  现在我国大学生“输出”能力的薄弱既有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也和学生自身的认识不足有关。要想解决好这个问题,就必须双管齐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改变教学模式,以垒新的形式输入知识;而教师也要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到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性,使其能动的接受知识,主动地输出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最大限度的输入以及最高效率的输出,让学生获得一个完整并且成功的语言习得过程。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256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