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路径与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陶水龙

  摘要:高技能人才在现代科技革命的大背景下,呈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高技能人才越来越成为提升企业和国家竞争力的关键。因此,加快培养一大批推动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高技能人才,成为我国面临的紧迫任务。文章从政策保障、激励制度、培训模式、教育体系等方面探讨了我国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路径与对策。
  关键词: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职业教育
  
  一、引言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新产品、新工艺、新设备层出不穷并被大量引入生产,从而对生产线上的技术工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否具有一支具备现代高科技特质的新型高技能人才队伍,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我国经济发展的整体竞争力。高技能人才是一种融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与较强的实践经验和操作技能于一身的新型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化自动化技术发展条件下人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2004年,技师和高级技师360万人,仅占技能劳动者总量的4%;高级工1500万人,占17%;中级工3140万人,占36%;初级工3720万人,占43%。高技能人才占城镇技能劳动者的比例为21%,远低于发达国家30%-40%的水平。在进行高技能人才队伍培养进程中出现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配置与产业升级、经济结构调整的迫切要求之间不相适应的问题。如何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宏大、技能精湛、结构合理的技术人才队伍,已成为我国面临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工作。
  二、完善有利于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政策保障机制
  建立和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政策法规,是搞好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基础和保障。近年来,我国在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政策法规方面采取了积极的应对措施,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规章,特别是近些年来相继颁布的《劳动法》、《职业教育法》,各地和各部门也依据这些法律、法规的要求,制定了实施办法和配套规章,这也构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的政策法规体系。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在加快国际化进程改革的步伐中,过去制定的人才培养政策跟不上发展的步伐,使高技能人才培养缺乏法律的保障,造成我国高技能人才培养政策保障机制不够全面,法律的强化措施不够到位,政策的支撑出现软化等问题。建立并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形成公平、透明、合理的用人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针对这一问题,本文认为要建立健全政策保障机制,首先要树立技能生产力、技能竞争力的新理念。研究技能瓶颈对我国当前与未来经济的制约,研究我国人力资木投入的最优结构,并以此作为国家调整教育投入结构的重要依据。其次要加快制定详细的保障我国高技能人才培养与使用的政策和法规,这是进行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先决条件。尽快改革现有教育培训体制,建立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加快在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学方式,尤其是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方面的改革,把学历教育转变为能力教育,把培养具有学习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并将人才培养的制度延伸到建立终生学习。因此,国家应形成以《职业教育法》为主导,一系列有关政策法规相互配套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法律框架,从立法方面为职业培训提供有力保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建立和完善高技能人才政策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财政支持政策。引导社会资源向高技能人才培养倾斜,设立专项资金,增加公共财政用于职业教育的投入,重点支持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二是税收优惠政策。落实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税前提取政策,实行职工教育经费统筹,社会举办技工学校、职业学校的,可适当减免所得税。三是收入分配政策。对作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采取长效激励措施。支持高技能人才通过参加科技攻关、技术革新、成果转化等活动获取应有报酬;支持企业对高技能人才实行年薪、特殊津贴和技能参与分配等制度。四是多元投入政策。建立键全政府导向投入、企业法定投入、个人自愿投入、社会补充投入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多元投入机制。政府应制定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强化执法监察,保证公共财政对职工教育的专项投入、企业对职工教育培训经费的提取使用、就业准入制度的贯彻落实。在推进方式上,要打破部门限制,建立政府统一领导、多部门共同参加的高技能人才工作协调机制,建立专项工作调度和通报制度,完善工作监督考评制度,强化工作进度的考核,以保证目标和任务的落实。同时应及时建立公益性的全国联网的行业和区域高技能人才信息库和高技能人才供求信息系统(网上交流平台),建立高技能人才信息库,及时提供人才供求信息;建立职业培训标准、教材库,及时发布有关职业标准和教材情况的信息;建立师资库,将高技能人才培训教师按地区、专业技术职务和技术等级分类登记。政府应监督企业按规定足额提取职业教育经费,可以将教育经费的提取和使用情况纳入劳动监察的范围。
  三、建立开放性的高技能人才培训模式
  随着我国现阶段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市场需求的变化,我们要积极探索高技能人才培训的新思路。一是积极推进培训主体的市场化改革,重点是培训机构产权制度的改革和培训机构适应市场需求的运作方式的调整。在知识、技能结构上,抓好核心知识技能的教育培训,开展跨企业、跨省区学习、培训交流,尽可能与国际培训项目接轨。在培训格局的调整上,要使技工学校集中资源优势,发挥规模效应。二是加快职业培训教材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在当前形式下,要开发出有利于培养青年劳动者综合素质和复合技能的培训教材,围绕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设,开发出适应就业准入职业培训的培训教材,以及针对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使用的新型培训教材,要加速开发出新职业的实用教材,特别是适合高技能人才的培训教材,以满足社会企业的需求,要根据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开发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教材。三是建立和完善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职业培训网络,采取灵活多样的办学方法,主动适应市场需求,灵活设置专业,搞好实验室、实习场地的建设,突出技能训练。鼓励和支持职业学校与企业联合办学,以学校为基地,建立区域性、行业性的校企培训联合体。做到适应产业结构、人员结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的调整,紧贴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逐步建立政府支持、企业主导、社会参与的分工协作制度。四是探索建立公共实训基地和公共培训资源开发体系,弥补市场机制固有的缺陷。发挥政府公共财政职能,建设一批公共实训基地,完善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依托行业和骨干企业组织开展技能培训,实施区域性高技能人才队伍培养工程。建立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机构。有计划地组建一批高级技工学校、高职学院和技师学院,形成结构更为合理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更好地发挥校企联合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功能。五是要大力开发推广应用仿真模拟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应用现代远程培训技术、信息网络技术和卫星数据传输技术,实施远程职业培训。六是多渠道筹集资金,增加对青年技能人才培养的投入,合理分配和使用国家用于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国债资金,积极争取地方财政开设专项资金科目,用于经济发展急需的青年高技能人才培训的补贴、特殊贡献青年高技能人才政府津贴等。
  四、强化对高技能人才的激励
  目前,我国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对高技能人才的成长规律缺乏深入的研究,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职业学校不足,培训手段和教材落后,教师能力存在差距,考核评价的社会化程度不够高,职业资格证书的覆盖不够广。激励、交流机制不畅。部分已有高技能从业者没有获得与专业人才同等的待遇,且尚未普遍建立起培训、考核、使用,并与待遇相结合的激励机制。技能人才配置的公共服务平台还不够完善,交流渠道不通畅。

  建立高能力高薪酬的激励机制,以经济为杠杆,以奖优淘劣为主轴,使能者上、不能者下成为社会普遍认同的规则,有助于技能人才通过经验积累和技能积累上升为高级技术人员。通过鼓励发挥个人才能和成就的机制,而并非通过世袭的背景而晋升,突破了城乡的界限和地区的界限,把竞争的机会平等地给予每一个技能人才。对有突出贡献的技能人才,政府和社会应大力宣传与表彰,扩大技能人才在社会中的影响,提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引入终生学习的理念,传统的职业教育把学生培养成具有一定技能技术之后送入就业市场,而新型的职业教育则在注重培养学生的技能水平的同时更加重视学生的意愿、兴趣和创造力。从终生教育的观点出发,教育不再仅仅是为经济发展服务,而转化为以个人的发展和成长为己任。确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高端带动”战略。它对于转变人们的观念,形成社会尊重和重视技能人才的社会氛围,提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引导各种社会资源投入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技能人才的培养涉及到国家、企业、个人、学校等各方面的主体,这些主体在职业教育上的权利、义务需要有法律法规的规范,如对国家在技能人才的培养方面应该承担的管理、经费投入,企业如何参与培训,个人如何获得职业教育的机会,学校的职业教育职能规范等都应该明确规定。尤其是要使技能人才培养与企业的需求紧密结合。企业和行业在高技能人才成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企业是高技能人才培养和使用的主体,在高技能人才成长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一个社会会出现什么样的高技能人才,首要取决于企业的产品结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艺,取决于企业对高技能人才提出的需求。企业是高技能人才成长的重要场所,也是产训结合的场所,企业也应该成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最大受益者。
  五、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
  良好的社会环境是高技能人才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高技能人才的成长存在马太效应,从整个社会来说,只有解决好技能人才发展的社会环境问题,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不愿做技术工人的问题。社会的价值导向影响着社会成员个体的价值观,约束着个体的行为选择。面对目前高技能人才社会地位和职业声望低、职业认同感缺乏的状况,政府应下大力气转变社会的价值导向。
  首先,要努力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鼓励创造的舆论氛围。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大力宣传鼓励高技能人才成长的方针政策,宣传高技能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突出贡献,引导人们摒弃鄙薄职业教育、轻视技能劳动的旧观念,树立技能型人才是宝贵财富的理念,像尊重、重视、关心高层次人才那样尊重、重视、关心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成长。
  其次,要完善高技能人才社会评价和激励机制,切实提高高技能人才的政治和经济地位。定期评选高技能人才先进典型,对做出杰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给予崇高荣誉并实行重奖;通过实施首席技师制度、开展技术能手评比等方式,完善评选表彰制度,并给予政府津贴等与高层次人才同等的政策待遇,使高技能人才的政治地位和经济价值得到外在直观的体现。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的职业晋升通道,提供高技能人才流动的便捷服务,搭建其充分发挥作用的平台,真正高技能人才想干事有机会、能干事有平台、干成事有回报、干好事有发展,努力造就宽松和谐、催人奋进的社会环境。
  再次,建立和完善高技能人才的评价体系是高技能人才辈出的重要保证。合理完善的评价体系是人才成长的重要条件,有必要建立分专业的、社会化的技师考评委员会。完善职业技能鉴定和职业资格证书政策体系和组织实施体系,逐步形成以社会化职业技能鉴定为主体,以企业业绩评定和学校课程考核为补允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格局,培育科学规范和公开、公平、公正的技能人才评价机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重点骨干企业在特定职业工种资格标准制定和鉴定评价方面的作用。在企业逐步推行与工作业绩相联系,与生产过程相结合的鉴定方式;在学校推广职业技能鉴定与专业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全面推广技师考评社会化管理工作,构建高技能人才成长通道。
  参考文献:
  1、李宝元.战略性激励――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精要[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2、杨和茂.高效激励[M].中国铁通出版社,2007.
  3、曾维和.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的文化管理探讨[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4(10).
  4、赵国杰,冯万岗.构建基于人本导向的企业发展战略体系初探[J].大连理工大学报,2002(4).
  (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341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