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基于非线性思维的主体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国平 郭洪涛
【摘要】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如何改变世界。只有正确的认识世界,才有可能合理地改变世界。随着复杂性科学研究时代的到来,人类应该与时俱进,培养非线性思维,调整人类的行为,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想目的。
【关键词】非线性科学 非线性思维 主体实践
古代科学的思维方式本质上是整体论(holism),强调整体的研究对象。这种整体论是朴素的、直观的,没有把对整体的把握建立在对部分的精确了解之上。
近代400年来,科学遵循的思维方式是还原论(reductionism),一般是把事物分解成若干部分,抽象出最简单的因素,然后再以部分的性质去说明整体。这种在特定范围内行之有效的思维方式,其欠缺在于不能从整体性的角度把握复杂事物,不能反映事物之间的复杂的联系和相互作用,它只适应认识较为简单的事物,而不胜任对复杂问题的研究。在现代科学的整体化和高度综合化发展的趋势下,在人类面临许多规模巨大、关系复杂、参数众多的复杂性问题面前,传统的研究问题的思维方式就显得力不从心了。人类需要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来把握世界,把握人类的发展方向。非线性科学的蓬勃发展,给人类思维方式的发展提供了科学基础。
一、复杂性研究运动中的非线性科学
20世纪80年代中期,兴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复杂性研究运动”。复杂性科学研究拓宽并加深了人类对于自然、社会、人本身及其相互之间复杂作用的深刻认识,变革了传统的思维方式。复杂性科学研究告诉我们:世界是非线性的,非线性是复杂性的本质和来源。
1、复杂性研究运动中的非线性科学
从15世纪到18世纪,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牛顿的古典力学理论体系建立并不断完善,成为近代自然科学的第一门独立科学,而其它自然科学离这种成就还很远。到19世纪末,现代科学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电子、放射性及X射线等新发现,使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从宏观领域开始进入到微观领域。在20世纪,现代科学的一系列重大突破和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兴起,成为推动现代社会变革的强有力的杠杆,也成为促进人类思维方式转变的重要根源。20世纪诞生的量子论,揭示了微观世界的系统整体性。而同期诞生的相对论,则揭示了宏观世界的系统整体性。随着人们科学研究视野的不断拓展,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开始形成,从而为现代科学开辟出一个崭新的前景。另外,其他一些科学领域,如天文学、生物学等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也为新思维方式的形成提供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20世纪下半叶,以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超循环理论为代表的非平衡自组织理论的崛起,使人类的认识从平衡走向非平衡、从存在走向演化、从线性走向非线性,于80年代确立了探索种种复杂的非线性问题及其共同特征的以混沌理论为代表的非线性科学。
非线性科学具有高层次的跨学科特性,跨越许多非平衡、不规则、无序、不确定、不可逆等经典科学难以逾越的障碍,逐步揭示了真实世界的复杂图景,大大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思维方式。非线性科学的研究进展使人们已经认识到,人类正处于变革的、演化的、复杂化的时代,探索复杂性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趋势。人们惊叹:以混沌理论为代表的非线性科学的建立,是继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之后的自然科学的“第三次革命”。
2、非线性的内涵
现在可以借助线性概念来理解非线性的内涵。线性是指两个量之间所存在的正比关系,在直角坐标系上表现为直线。非线性是指两个量不成正比关系,在直角坐标系中呈曲线。最简单的非线性函数是一元二次函数,其图像是抛物线。可以说,一切含有二次项以上的多项式函数都是非线性的。线性函数描述的系统叫线性系统,非线性函数描述的系统称为非线性系统。
现代科学证明,线性是非线性的一种特例,有且只有一种简单的比例关系,并且线性系统中的各要素彼此独立。而非线性关系千变万化,可以一因多果,也可以一果多因。在非线性系统中,各要素彼此影响,一个变量的微小变化对其它变量有不成比例的、甚至是巨大的影响。
在复杂性科学研究运动之前,人们普遍认为自然界的任何问题都可以线性地加以解决。现在,人们发现相比于传统科学,只有非线性科学以非平衡、不规则、不可逆、不确定等现实世界中的复杂现象和系统为研究对象,涉及与人自身同一尺度;只有掌握与非线性科学紧密联系的复杂性科学研究才能更好的理解世界。
非线性科学的概念和思维方式及研究方法已渗透到包括人文社会科学在内的众多科学领域。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在现实世界中,能解的、有序的线性系统是少见的。线性科学只是对少数简单非线性系统的一种理论近似,非线性才是大自然的普遍特性。正是非线性才造成了现实世界的无限多样性、曲折性、突变性和演化性。随着非线性科学的深入发展,大多数科学家认为非线性并非只存在于宏观层次,微观领域本质上也是非线性的,即世界本质上是非线性的。
二、线性思维到非线性思维
思维是人脑的机能,社会的产物,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能动的反映,是人类认识的理性阶段,是内化于人脑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洞察事物本质的理论思维能力是在人类长期的实践发展的历史中形成和提高的,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理论思维和实践是辩证统一的。理论思维不能代替具体科学的研究,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从古希腊的先哲们开始,追求简单性的思维占绝对的统治地位。先哲们试图把自然现象的复杂性认识归结到寻求一种本源。简单性是人们追求的世界本原。世界的简单性信念是近代科学研究的重要传统和发展动力之一。追求简单性是还原论的一种思维方式,是人类认识的一个阶段,并在人类实践中取得了一定作用。
近代自然科学是从研究线性系统这种简单对象开始,主要研究事物的线性关系及相互作用。人们受到机械决定论的影响而形成线性思维,把机械运动看成唯一的运动形式,把自然界的事物和过程孤立起来,用静止的、机械的、片面的思维去考察、分析和描述事物的细节或局部,习惯于从即成的公理、定理和规则出发去推演事物,忽视了事物之间的整体的有机的复杂的联系,从而导致人类对日益复杂的问题的难于求解。
人类的认识,总是随着科学的发展而不断走向“高一级的程度”。20世纪初,泰勒关于工厂管理的新思想、兰彻斯特的作战问题研究、怀特海的过程哲学、格式塔心理学等等,在诸如物理学、医学、经济学、历史学等其他学科领域内,使还原论和机械论等线性思维受到了不断的质疑与反思,而用整体的、系统的、非线性的观点看世界已成了一种不可阻挡的潮流,有利的推动了复杂性思维的出现。复杂性科学研究以非线性科学的产生标志着人类认识由线性领域进入非线性领域,这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一次巨大飞跃。非线性科学揭示出来的新事实、新特点和新规律,使得人类的思维方式发生根本的转变,由线性思维迈进了非线性思维时代。
非线性思维强调要从世界的本身研究世界。在研究世界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实体”,又要注重“关系”;既要注重“线性”,又要注重“非线性”。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唯物地、辩证地全面认识动态演化的复杂平衡所造成的系统整体和谐的图景。非线性思维克服了技术化、工具化、机械化的现代思维危机,探索整体、演化及其复杂性,重新建立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的价值观。它关注系统的整体性、能动性、互动性、时间性等特征。非线性理论是一种人文主义的理论,揭示有机体并不是被动地对刺激做出反应,而是一个在本质上能自主活动的系统,忽视生命体的自发性,也就是忽视人的创造性潜能。我们应该自觉的训练我们的非线性思维,指导我们的实践,释放我们的潜能,更合理的改变我们的世界,使我们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理想目的。
三、非线性思维下的主体实践
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只有正确认识世界,才有可能合理的改变世界。“解释世界”是认识,“改变世界”是实践。世界的本质是非线性的,非线性思维让我们更深刻的把握世界。
人类社会的发展,与每个主体的实践都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是众人“合力”的结果。人之所以要实践、要运用肌肉运动组织做事,是因为人已经认识到现实的客观事物和环境不能完全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人遇到了必须通过自身实践才能解决矛盾的这一事实。然而,“人们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期望的目的而创造自己的历史,却不管这种历史的结局如何”。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有客观规律的,人类应该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与时俱进的发展自己的理论思维,更好的指导我们的实践。
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改变世界的能量越来越大。在线性思维的影响下,由于忽视了客观事物之间所固有的复杂联系,对客观事物之间的多变量和复杂的因果关系缺乏深入的科学认识,把人类与客观世界分解为对立的双方,所以,作为生产力第一要素的科学技术被广泛地运用到单纯掠夺自然以满足人类需要的生产活动中,使得人与自然的关系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在诸如人口膨胀、资源枯竭、能源短缺、环境破坏、生态失衡等问题,无一不与人类的不合理的改变世界的行为有关。
只有正确的认识,才有可能合理的改变。重新审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合理调整主体的实践行为,统一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需要非线性思维的指导。世界是非线性的,是复杂性与简单性的统一,需要处理好主体实践与客观世界的关系。任何事物都是许多矛盾和矛盾方面的集合体,它的内部有无穷多个层次,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属性,不同层次上往往具有不同的运动规律;它与外部世界又有无穷多的非线性联系,存在着各种相互作用。主体在实践过程中,在解决复杂问题时,可以进行具体分析,找出其中最简单的要素和最基本的关系,抓住其中起决定作用的主要环节,合理的解决问题。同时,一定要注意,简单的事物也具有复杂性,在处理任何简单的问题时,都要注意把握它内部的各个方面之间的矛盾,以及它与外部事物多方面的联系,如果采用简单化的办法对待,就可能使本来很容易解决的问题复杂化。需要注意的是,主体的认识能力总是受到时代背景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非线性思维突破主体认知能力的局限性,认识到事物之间联系及相互作用的复杂性、不确定性等现实特点,对主体实践起到警示作用,有利于人类自觉调整自己的行为,如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的提出、环保运动的蓬勃发展等等,无一不与非线性思维有关。还须认识到,主体实践既受历史条件的制约,又必然对未来的人与环境产生影响。衡量实践效果的标准,应包括多方面、多层次的指标。人是自然界中最复杂的物种,由人构成的社会现象呈现极大的随机性、模糊性、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社会系统的因素多、层次多、相互作用多而且是种类多样的非线性作用,这也从客观上要求人类需要了解非线性科学,自觉训练非线性思维。实践主体必须克服线性思维的不足,运用非线性思维展望未来,合理调整改变世界的行为,只有这样,人类社会才有可能达到与自然和谐共处、可持续发展的理想目的。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人民出版社,1972.
[2]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人民出版社,1981.
[3] 卓崇培:非线性物理学[M].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4] 赵松年:非线性科学――它的内容、方法和意义[M].科学出版社,1994.
[5] 武杰:跨学科研究与非线性思维[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6] 黄欣荣:复杂性科学与哲学[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493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