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教育创新形势下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袁 袁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推进,创新教育成为必然。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中也需要创新,本文在阐述什么是创新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基础上,教和学的角度提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途径。
  【关键词】艺术设计 创新教育 创新能力 创造性思维
  
  21世纪以社会信息化和知识经济为特征,知识经济的核心就是创新。在社会的创新发展过程中,作为发展与进步的生力军――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教育肩负的重要使命。艺术设计属于“视觉艺术”范畴,它是20世纪初期,西方的美术学院在吸收新的视觉经验的基础上,改革传统的学院制度并成长发展起来的应用型学科。当代艺术设计把人作为设计的主体和最终目的,已经扩展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扩展到整个人生和人类环境,实现了“把环境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设计”的质的飞跃,使艺术设计在实践上具备了更为深刻的伦理价值、审美价值以及社会学意义,并赋予了艺术设计教育更多的内涵。它不仅传授知识、训练技能,更要建立新的设计观念、培养创新能力。
  但长期以来,我国艺术设计教育一直沿用传统教育模式,在教学方式和课程设置上过分强调统一性、同一化、专业化,注重基础技法的训练,而忽视学生艺术修养、设计文化的培养,忽视了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独立创作的能力。注重继承传统的艺术观念,忽视艺术设计的发展和创新。所以,我们必须对艺术设计教育的功能进行重新认识和定位,针对艺术设计教育创新的内涵进行思考,改革不利于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教育问题,通过教育创新来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
  
  一、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创新教育及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个人多种心理品质和能力的复杂的、高水平的结合。不同领域的创新,这种能力的结构各不相同。“创新能力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创新意识、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分析能力和完成能力”。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应具备这样一些特征:对问题的高度的敏感性;观念的高度流畅性;思维的灵活性;认识的新颖性;智商在中常以上;人格特征显明;豁达的态度。那么当下我国高校中艺术设计教育中创新教育的现状又怎样呢?
  艺术设计专业不同于高校内的其它专业,有其自身的特殊性。高校艺术设计教育,首先从属于整个高校的教育,因此具有高等教育的普遍特征。1998年 7月修订颁布的《普通高等院校学科专业目录》中,设计艺术学(050504)被确定为二级学科,标志着由西方泊来的设计艺术学科,经历了近 20年借鉴、探索与实践的历史阶段之后,首次以政府行为被序列为重要的高等院校的教育内容。在高校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艺术设计教育也要跟随变化了的教育实际发生变化。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发展,推进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各级各类人才。”可见,构建创新教育模式,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等教育的迫切任务。而我国当前艺术设计教育存在“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弱”的问题,设计师的实践能力要来自于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以及设计艺术实践经验,而现在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由于各种因素制约,学生的创新能力普遍不高,设计作品多囿于学生作业水平。在创新教育日益庸俗和“口号化”的趋势下,许多实践教育的人“功利化”的取向,使得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创新尤显不足,更谈不上学生的创新能力之培养。
  
  二、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创新教育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1.转变现有的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模式
  20世纪70年代后西方因为对设计的反思,使现代设计及教育具有强烈的回归人性、回归自然、回归艺术本体的倾向,设计重视了人性化、自由化、随意化、风格化、多元化,更追求设计的文化品质和独特的审美趣味,个性化成了现代设计的主要价值趋向。而目前我国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模式主要是“专才教育”,这与现代设计的潮流相比,显然是落后了。当今科学与技术综合性发展的趋势对高校艺术设计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所培养的设计人才不仅需要设计专业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较强的设计操作能力。现在大部分的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仍是分科进行教学,专业划分很细,容易出现专业教育过度职业化的倾向。因此艺术设计教学理想的教学模式是要将“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结合起来,在日常设计教学中,教师要结合飞速发展的行业实际进行教学,不拘泥于简单的设计软件的操作,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最新的设计理念,对学生进行设计教学的创新思维训练,不断探索新型的艺术设计教育模式。
  2.教育学生要敢于向“惯性定律”挑战
  宇宙中最重要的定律之一莫过于惯性定律,人们按习惯生活,长期形成的观念根深蒂固。艺术设计教育在我国虽然已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探索,但因长期缺乏创新的社会大环境,许多人更乐意安于现状,不愿冒改革风险,这是教育创新的大忌。而创新就该不唯上,不唯书,敢于向权威和教条挑战。古人云:“尽信书,不如无书。”我们应该鼓励学生运用批判性的思维接受任何的艺术理论或设计观点,多问为什么,而不盲从。譬如,在当代科技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权威性的包豪斯设计教育理论中所推崇的“功能决定形式”的设计概念似乎已不能概括设计的全部。当产品的核心功能可以由一小块芯片所决定时,产品的造型设计便可以摆脱功能的束缚,获得更为自由而广泛的设计空间。所以,在设计理论的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用辩证的方法、创新的思维看问题。因为一些曾经权威的理论或观念,并不一定适应时代的发展与变迁,需要我们不断的加入新的理念或进行适时的调整。
  3.运用发散性思维训练学生
  所谓发散性思维是指从某个思维对象出发,给出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答案的思维方式,它具有多向性和变通性,因此,能产生千变万化的结果。1938年,美国 BBDOJ公司创始人A・F・奥斯本所提的“腑风法”就是很好的发散性思维训练模式。其基本原则是,在集体解决问题的课堂上,通过暂缓作出评价,以便于学生踊跃发言,从而引出多种多样的解决方案。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各种想法,特别是与众不同的、关系不密切甚至是离题的想法,多多益善,追求数量。同时,教师对各意见暂缓评价,不提出批评性结论。通过多人集体讨论,相互启迪,激发灵感,从而引起发散性思维的连锁反应,形成综合创新的思路。在面对“联想苹果落地后产生的画面效果”这个创意性的作业题时,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发散性思维,结果出现了很多非常无拘无束而又非常张狂的结果:苹果纷纷落地堵住洪水冲开的决口;一个硕大的苹果压倒了泰坦尼克号巨轮;维纳斯的断臂原来是苹果所砸,等等。
  (作者单位:江西宜春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680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