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重新认识基础教育管理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田田

  简要:基础教育管理是保证教育事业健康有序发展的前提条件,是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关键。在社会对教育提出越来越高要求的同时,基础教育管理也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本文阐述了一些对基础教育管理重新认识的理念。
  关键词:教育管理;以人为本;管理;理念
  
  教育管理是管理者通过组织协调教育队伍,充分发挥教育人力、财力、物力等信息作用,利用教育内部各种有利条件,高效率地实现教育管理目标的活动过程。所谓管理是“这样一种活动,即它发挥某些职能,以便有效地获取、分配和利用人的努力及物质资源,来实现某些个目标”。管理是“以最少的时间、金钱、原材料或最少的劳累为代价”来达到目标。理念是看法、思想、思维活动的结果、行动的先导。基础教育是指公民走向生活或进一步学习深造应当接受的最起码的教育,它是对每个公民实施的做人的基础教育。教育管理本身不是目的,而只是一种手段,其目的归根结底是保障全体公民的受教育权利,并为实现国家的教育理念,促进社会教育事业的发展创造条件。作为当代一名从事教育研究的教育工作者。我对基础教育管理又有了更新的认识。
  
  一、构建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理论
  
  全面和谐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是指人从各种束缚中解放出来,实现才能、潜力、活动方式、个性的全面发展:在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素质、审美素质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前苏联著名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是全面和谐发展理论的提倡者,他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出发,创造性地将“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和“个性发展”融合在一起。他还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提出了要实现全面和谐发展的途径,即通过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和美育来实现全面和谐发展。全面和谐发展是基础教育所面临的重要任务,是推进教育公平、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增加教育普惠性的重要保证。
  
  (一)素质教育是全面和谐发展‘教育的前提
  教育的最基本职能是实现和完成学生的社会化,一是教会学生做事,主要是传授生存和劳动的经验、知识与技能。二是教会学生做人,主要是培养与塑造理想的人格。
  中国传统的教育更注重“做人”方面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忽视“做事”方面的教育,于是出现那些所谓“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读书人。但是近代以来的中国基础教育,更倾向于“做事”方面的教育,更有曾经流行很广的“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名言。因此,很多走出校门、走向社会的受教育者。作为劳动者、专业技术人才是合格的,但作为公民、成人却不合格:会做事不会做人。基础教育当中要求素质教育重视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但是更强调的是内在素养,强调的是德才兼备。素质教育强调的是教育是对学生的全面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人力、人才的竞争,而人力、人才的竞争归根结底还是人的综合素质的竞争,所以素质教育应当成为实现全面和谐教育发展的目标:
  
  (二)人文教育是全面和谐发展教育的支撑
  所谓的人文教育,爱因斯坦曾说过,“通过专业教育,学生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和谐发展的人。”北大金开诚教授说:“人文教育就是把人教育成文明人的教育。”
  人文精神又是个体发展的精神动力,是现代人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基础教育阶段正是一个“立志、培智、陶情”的关键时期,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这个“人”必须具有人们常说的“社会性”,这就决定了教育必须以人文精神去熏陶学生,使之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
  
  (三)个性发展是全面和谐发展教育的核心
  所谓个性,就是一个人在思想、性格、品质、意志、态度等方面不同于其他人的物质,这个物质表现于外就是他的言语方式、行为方式等,简单地说,个性就是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发展必须与全面发展相统一。全面发展是指个人在发挥各种能力的同时所形成自由的、创造的个性。个性发展是全面发展的核心,全面发展是个性发展的基础。康德认为,“学校的目标应该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人”。教育强调的是要为每个学生提供发挥创造的机会和条件。为了能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表现就要提供多种活动,目前,基础教育提倡创设活动的空间和物质条件,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挥,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如何在保证社会走向文明,教育不断进步的前提下尊重学生个性发展,首先,基础教育要从标准化教育向个性化教育转变,因材施教,在全面发展的前提下鼓励创新,在规范要求的同时发展个性。其次,基础教育管理的功能要从控制转向服务。再次,基础教育要重视重新建立师生关系,民主、平等地善待学生,“尊重每一个”、“相信每一个”、“发展每一个”。
  
  二、建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人的个体差异。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认为人是发展的中心。他的意义在于把人放在第一位,人既是发展的第一主角,又是发展的终极目标。这种教育新概念,强调我们应该不断挖掘隐藏在我们身上的财富,使每个人都能发挥其创造的潜力。随着经科教一体化的发展,基础教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领域。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诺丁汉大学校长杨福家曾说:“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被填充的容器。而是一个待被点燃的火种”。这句话说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发掘学生的智慧潜能。我们应该重视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保护每个学生的求知欲,顺势引导;树立每个学生的主体意识,改变教学方法。以人为本的教育,就是要理解学生、尊重学生、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关爱学生,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创新,成为新型的高素质的人才。
  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必须要确立以人为中心的教育观,要把教育与人的幸福、自由、尊严等终极价值联系起来,使教育真正成为人的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要使教育管理、教学活动、教育内容都要体现对人的尊重和关注,把维护教育工作者、教师、学生的利益放在首位: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要从单纯的知识传授和思想培养迈向深厚的人文关怀和丰富的道德情感熏陶。必须摒弃“以知识为本”和“以技术为本”的传统观念。
  
  三、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基础教育教学改革
  
  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就要从理念更新为先导,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从“以教师为主导”到“以学生为中心”,显著地提高教学效率。现代的教育理念认为教师和学生是对话的主体,倡导教师和学生发展平等的对话关系,经常交流经常沟通。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时而是教育者时而是聆听者,学生也可以是教育者,在这个交流沟通的过程中。他们要对自己的求知过程负责。著名教育学家约翰・杜威指出:“教育中正在发生的一种变革是重心的转移。这是一场变革,一场革命,一场和哥白尼把天体的中心从地球到太阳那样的革命。在这种情况下,儿童变成了太阳,教育的各种措施围绕着这个中心旋转,儿童是中心,教育的各种措施围绕着他们而组织起来。”
  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出发点与归宿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有两个含义,一个是教一个是学,“教”是对教师提出的,“学”是对学生提出的,所以教学永远是教育工作的第一线。可是教师讲的再多,如果学生不感兴趣,也是事倍功半。所以我们应该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自主学习,使学习从令学生们痛苦的“负担”转化成使学生们感兴趣的“追求”。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就是要诱发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创造和谐的学习环境。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学生学习的需求和个性化教学。教师应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加强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让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同时体验快乐。
  
  四、学校后勤工作是教育管理的保证
  
  学校后勤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后勤工作能够更好地为教学提供保障,服务于教学工作。是学校实施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重要阵地。目前,学校后勤工作也面临着新体系的形成。学校后勤的服务规模和基础设施不断扩大,为教学科研和师生员工服务的后勤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学校教育教学和后勤保障管理工作相辅相成。高质量的学校、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离不开扎实优良的后勤服务。后勤的每一项工作,每一个岗位都是基础工程的一环,有了扎实的基础,实施素质教育才成为可能。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718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