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北京观光休闲农业恰逢好“时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 焱

  据统计,中国内地去年旅游业总收入达1540亿美元,其中有400亿美元是乡村休闲农业旅游的收入。“五一”、“十一”和“春节”三个黄金周,城市居民选择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约占70%。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满足了消费者回归自然的需求,促进了农业产业化进程和城乡统筹发展。在北京,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已经成为京郊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重要产业,借着当前发展郊区经济、建设新农村的有利时机,北京观光休闲农业已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北京观光休闲农业行业协会副会长刘军萍告诉记者,近几年来,在市场拉动、供给推动、政策引导的合力作用下,北京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业呈现出快速发展之势,接待人数和收入增长都在两位数以上,全市乡村民俗旅游接待村已达630个,接待户13570户,实际经营观光农业园1302个。2007年郊区乡村民俗旅游村与观光农业园共接待游客2614.4万人次,同比增长19.2%;总收入18.1亿元,同比增长27.9%;观光休闲农业行业从业人员达7.9万人。
  
  示范园遍布京郊
  
  2007年11月1日,第三批北京市观光农业示范园颁牌仪式在房山区隆重举行,房山区的富恒观光农业园、海淀区的庄户人家种植园、大兴区的老宋瓜园、通州区的禾阳农庄等20个优秀的观光农业园区增列其中,我市的市级观光农业示范园数量已达到了65个。
  这些观光农业园涵盖了果品采摘、乡村度假、垂钓等观光休闲农业的主要领域,分布在全市13个郊区县,为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增添了新的亮点,也为首都市民的休闲生活增添了新的选择。
  记者了解到,市级观光农业示范园的评定工作始于2004年,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制订颁布了《北京观光农业示范园评定试行标准(试行)》,由北京观光休闲农业行业协会负责具体实施。几年来,评定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北京市观光农业示范园”已逐渐成为广大市民信得过的品牌。
  一天雨后的清晨,记者找到了“藏”在玉泉山脚下一片绿色之中的北京西洼现代观光农业园。园区占地300余亩,算不上大,但设施齐备,高尔夫球场、度假酒店、垂钓园、采摘园分布其间,显得十分精致。
  西洼现代观光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宝宽告诉记者,西洼观光园年接待游客在30万人左右,年收入1800余万元,园区绿地面积达到95.6%,其中采摘园以自然式种植为主,做到了三季有花果,四季常青,常年可以采摘到梨、桃、枣、葡萄、礼品西瓜、草莓等二百多个品种的果蔬,并能摘到北方少见的枇杷。
  西洼观光园有两大特色:一是推出了菜地租赁、桃树租赁,城里人花钱包下一小片菜地或者桃树,既可以自己打理,也可以请园里的工人代管,体验了下田当农民亲自收获的快乐。农业开发部的刘经理带记者一边参观果园一边介绍说:“观光园第一年推出这个项目时,只有9个客人认养,第二年突破性地达到60人,而今年则达到150人,已经出现了地少人多的现象,菜地果树被租赁一空,而且还有好多定不上的客户。”
  西洼观光园的第二大特色是打造出了“西洼”绿色农业特产品牌,走上了农副产品品牌建设之路。在西洼农副产品超市里记者看到,包装精美的柴鸡蛋、酱菜、杂粮等特色农产品应有尽有,并印上了显著的“西洼”标志。李宝宽介绍说,酱菜是利用西洼自产的蔬菜为原材料,结合六必居的传统工艺加工而成的,受到了西洼观光园广大会员的欢迎,而来自周边农户散养的西洼柴鸡蛋更是供不应求。
  在由单一的生产园发展为多功能采摘园的基础上,西洼观光园不断推陈出新,今年将在原西洼蔬菜大棚的位置上建设4000余平米的西洼生态园,游客可以采摘到“长在树上的茄子”等高科技农产品,还能在二楼边赏玉泉山的风景边品特色菜肴。
  记者了解到,西洼观光园解决了当地农民就业50余人,并极大地带动了周边乡镇的新农村建设。
  
  好手艺致富农民
  
  胖嘟嘟的猪妈妈猪宝宝布贴画、刀工精美的奥运福娃大红剪纸、形象逼真的稻草编制的蚱蚂……你肯定不会相信,这些琳琅满目的手工艺品,竟然出自京郊农民之手!
  2008年4月30日,“艺人下乡传手艺,农民在家学技能”成果展开幕仪式在蟹岛农庄隆重举行,前来参观的领导、游客赞不绝口。
  京郊农民是什么时候学会这门手艺的?这要归功于“艺人下乡传手艺,农民在家学技能”系列活动的成功开展。
  长期以来,北京市的民俗游一直停留在吃农家饭、住农家炕等单调的活动上,游客渐渐丧失了新鲜感,对民俗游提不起兴趣。为改变这一现状,给京郊民俗游注入新的内涵,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北京观光休闲农业行业协会和北京玩具协会联手推出了“艺人下乡传手艺,农民在家学技能”活动。
  
  该活动把玩具协会很多老艺人掌握的传统技艺、民间手工艺品向郊区的民俗旅游村、旅游户进行推广,让农民学会手工艺品的制作,并向广大游客进行推介。游客在乡村民俗游当中不仅能体验农家生活,还能学会手工艺品的制作,如果喜欢的话,还可以买回去送给亲朋。这项活动不仅发挥了民间艺人和农民两方面的积极性,利用了民间艺人技能和当地农村两种资源,而且最终达到了农民学艺、艺人传承、培育“一村一品”、丰富乡村旅游内涵的目的。
  这无异于给京郊农民播撒了技能火种、架设了致富之桥。
  2007年12月5日,“艺人下乡传手艺,农民在家学技能”活动正式开始部署;12月10日,首期学艺培训班在门头沟区王平镇正式开班。
  北京入冬后的第一场大雪都没能挡住王平镇村民学习手工艺的热情,全镇9个村94名村民济济一堂。王平镇是门头沟区发展乡村旅游的重点乡镇,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在此次活动中,王平镇作为试点之一,率先开展了这项工作,并请来玩具协会的手工艺老师,手把手地教村民学习制作草编制品和布贴画的手艺。村民们学得兴趣浓厚,对这项活动更是反响热烈。
  记者了解到,这样的情况不仅出现在王平镇,在活动确定的“一区、两镇、五村”(即平谷区,门头沟区王平镇、怀柔区九渡河镇,海淀区车耳营村、怀柔区孙栅子村、延庆县柳沟村、东桑园村、密云县古北口村)试点里,40余名民间工艺大师和艺人,深入乡镇、民俗村集中授课,仅仅半年时间里,700多村民学会了灯笼、风筝、布贴画、剪纸、烙画葫芦、草编、中国结、脸谱、豆塑等9个艺术门类的手艺。学员们像久旱逢甘霖的小苗,如饥似渴、废寝忘食地向老师学习。他们潜在的艺术细胞在学习中被激活,从一个个“门外汉”,变成一个个小师傅,甚至有的还能自主创作出有主题、有创意的作品。
  市委常委牛有成同志对“艺人下乡传手艺,农民在家学技能”活动给予了高度肯定,他说,这项活动破解了农村有资源缺要素这个难题,这次“农民学艺”活动在这方面带了个好头,是转变发展模式的一个探索。通过这种模式,农村的“一产”很自然地向“三产”延伸。农业虽然是传统产业,但也是富有创意空间的产业,农产品的开发注入文化创意,农业的附加值就会倍增,农村、农业在城市的市场空间就会极大地拓展开来。这项活动使农民重新认识了自己,农业重新认识了文化,农村重新认识了市场。授农民终生受益的“渔”,而不是简单的“鱼”,让农民也能吃上“文化饭”。
  
  “金凤凰”永驻乡村
  
  “乡村游火是火,可总是有不太方便的地方。比如消费结帐就是一个问题,市民总要揣着现钱去郊区旅游,既不安全也不便利。”很多常去郊区玩的城里人都有这样的感慨。

  而这一状况现在已得到了极大的缓解。市民若是去郊区吃农家饭、住农家院、赏农家景,采摘、垂钓、住宿,都可以用银行卡来“埋单”了。
  2006年8月,“凤凰乡村游,体验新农村”活动正式拉开了帷幕。这是北京农村商业银行和北京观光休闲农业行业协会联手举办的大型乡村旅游推广活动。北京农村商业银行以具有自主品牌的凤凰卡为载体,通过免费为农户、特约商户安装POS机,鼓励凤凰卡持卡人刷卡消费,搭建了便捷的京郊绿色支付通道。
  经统计,第一届活动期满时,共发展了乡村旅游特约商户560家,安装了695台POS机,分布在京郊各个区县,囊括了郊区特色农产品专卖店、观光休闲农业示范园、乡村旅游接待户、农家乐等各种乡村旅游的类型。吸引了60万人次的城里人持卡到郊区观光、旅游、休闲,1.84亿元城市资金流入了农民腰包中,乡村旅游商户的户均收入达33万元。
  
  继第一届活动成功打响之后,第二届“凤凰乡村游”在2007年9月至2008年9月如期举办,并设置了5万个刷卡消费中奖名额,鼓励了更多的持卡人到乡村旅游商户进行刷卡消费、休闲度假。
  而凤凰游与郊区县各种节庆活动相结合,更使一系列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凤凰乡村游之南宫村特色游”、“金凤凰北京密云农耕文化节”、“凤凰乡村游,伴您潇洒走怀柔”……京郊旅游金融服务水平、观光休闲农业产业品质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升级。
  记者了解到,活动主办方计划在第二届活动中发展凤凰乡村游特约商户2500户,安装POS终端机3000台,并希望将10亿元城市资金引入京郊农民手中。
  “但愿农商行的‘金凤凰’永驻乡村,为我们的事业、生活带来吉祥!”凤凰乡村游优秀特约商户、北京南宫地热博览园负责人的话代表了广大农户与商户的心声。
  “北京的观光休闲农业发展虽然在全国处于前列,但也出现了一些急需改变的状况和需要应对的问题,例如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待完善,许多产品和服务还需要加强。这个产业重游率是非常高的,如果能增强第一次的吸引力,那么观光休闲农业将稳定住一大批回头客。”北京观光休闲农业行业协会副会长刘军萍如是说。
  
  小假期带来挑战
  
  观光休闲农业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5月到11月是观光休闲农业的旺季。调查发现,在旅游旺季时期,超过10%的旅游点接待量超过了自己的接待能力,甚至是大大超过;而同时,约有40%的旅游点接待游客量不足一半,超负荷接待和资源大量闲置同时存在。在旅游淡季时期,近80%的旅游点接待量占接待能力的比重在20%以下,资源利用普遍不足。
  观光休闲农业经营这一明显的季节性特征,给旅游资源的有效配置带来了困难。
  今年,我国推行了8年之久的“黄金周”随着新的假期调整方案公布,改为两个黄金周加五个小假期。集中的长假减少了,必然影响长线旅游,刺激城市周边景区的旅游和消费,今后2至3天的短线旅游将是游客选择的重点。
  这无疑也给北京观光休闲农业带来了新的挑战。
  刘军萍认为:“小假期对观光休闲农业而言,是一把双刃剑。游客待的时间缩短了,门票、餐饮、住宿等收入会减少一大块,这是不利的一方面;而针对小假期的新情况,将迫使经营者调整经营思路,针对不同时段(平日、假日)、不同人群(上班族、学生、老人)制定出不同的旅游方案,这将有利于整个行业的调整升级。”
  面对政府出台的节假日调整方案,通州禾阳农庄董事长韩文祥显得很乐观:“这对于乡村游的景点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 韩文祥说,为了迎接激增的短途游客,他们将陆续推出3个新方案:一是开挖15000平米的人工湖泊,增加农庄的水系风光,二是投资400万元扩建会议场所,使接待规模由五、六十人增加到300人左右,三是改善住宿条件,让来农庄的客人住得更舒适。
  
  指示牌景区难寻
  
  北京市民的私车拥有量处于全国前列,自驾车游客占京郊游客的一半以上。然而大多数出行的游客都遇到了相同的烦恼:很多观光园、民俗村都是只闻其名,不见其影――路上看不到指示牌,需要反复打听路线;到达目的地后,也没有充足的停车位。可以看到,目前针对自驾车市场的一整套服务体系,包括自驾车导行系统、停车场服务系统还没有建立起来,亟待完善。
  刘军萍认为,对出行的游客来说,信息的需求大体分三个阶段:一是出行前,需要搜集了解旅游目的地的详细信息,光靠亲朋好友口口相传是远远不够的,网络应发挥更大的作用;二是出行过程中,路牌、标识将起到导航作用;三是进入园区或民俗村后,景点分布图、园区说明图也是必不可少的,而目前我市观光休闲农业在导引和解说系统的建设上还有些差强人意。
  近几年来,北京市观光休闲农业发展迅速,相关企业数量增长很快,但企业投资规模差异也很大。总的来说观光园投资规模要大于民俗村,累计投资额达千万以上的多是观光园,因此在基础设施方面观光园也要好于民俗村。
  
  文化味有待提高
  
  北京是一座有着3000年建城史和800年建都史的历史文化名城,郊区的历史文化积淀相当深厚,拥有一大批充满乡土气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密云的五音大鼓、顺义北小营的狮子会、通州的景泰蓝……不胜枚举。
  然而,很多文化宝藏都在“沉睡”中。如何更好地保护、开发、利用这些遗产,是一个重要课题。记者了解到,由市科委等相关部门牵头组织的京郊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活动将使这些文化遗产“活”起来。而文化遗产只有“活”起来,才能传承下去,才能创造效益,才能成为农民手中实实在在的金饭碗。
  市农委副主任张贵忠曾在第三批北京市观光农业示范园颁牌仪式上说:“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消费需求的变化,人们更希望通过到郊区体验观光农业得到教育、获得启迪、学到文化,观光农业要从简单的满足消费者的吃、住、玩,到更多地注入文化的品位和教育的内涵,还要下功夫保留住农村的文化符号。”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007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