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儿药物保留灌肠与静脉输液治疗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疗效观察比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闫淑玲

  【摘要】小儿呼吸道的非特异性和持异性免疫功能均较差〖1〗,易患呼吸道感染。尤其是下呼吸道感染如不及时治疗,容易出现并发症,严重者可危及患儿生命,传统的治疗方式为口服、肌注、静脉给药,因口服给药困难、肌注或静脉给药均为有创且患儿治疗依从性差,为此,我科自2006年开始寻找一种无创的替代途径-药物保留灌肠法。
  【关键词】小儿药物保留灌肠;静脉输液;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疗效观察比较
  【中图分类号】R47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1)12-0050-01
  1 临床资料
  选取病历为呼吸道感染患儿〖2〗,根据患儿年龄及性别分组,选择年龄0.5-3岁,男、女各150例,治疗组200例(其中上呼吸道感染120例,下呼吸道感染80例),对照组100例(其中上呼吸道感染60例,下呼吸道感染40例)。 且伴不同程度的发热,将呼吸道感染根据末梢血常规及CRP结果分为病毒感染及细菌感染为主(如为支气管肺炎有严重并发症者除外),治疗组给予药物保留灌肠法,对照组给予静脉输液。
  2 给药方法说明
  2.1 治疗组:病毒感染给予炎琥宁5-10mg/kg,细菌感染给予头孢硫脒或头孢哌酮舒巴坦钠20-80mg/kg(头孢过敏者给予阿奇霉素8-10 mg/kg),分别加入生理盐水20ml,尿管深度5-10cm,保留灌肠时间1小时以上,每日1次。(若应用头孢类药物,应按照静脉给药的治疗方法做药物过敏试验)
  2.2 对照组用传统的静脉输液给药:即给予上述药物加入生理盐水50-100ml中静点,均每日一次。
  2.3 直肠给药应注意的事项,首先解除患者的紧张情绪,向家长讲解此法给药的优点,使患儿和家长接受并给予配合;其次要正确选择灌肠管的插入深度、灌液的浓度剂量,给药速度应该缓慢,以便减少对肠管的刺激,以增加药物在体内保留的时间。
  3 疗效判定方法
  ①治愈:上呼吸道感染者,疗程5天,体温降至正常,鼻塞、流涕症状消失;下呼吸道感染者,疗程7-10天,咳嗽、气促等症状消失,肺部湿罗音消失。②好转:上呼吸道感染者,疗程3天,体温降至正常,鼻塞、流涕症状减轻;下呼吸道感染者,疗程5天,咳嗽、气促等症状减轻,肺部湿罗音减少。③无效:治疗3天,上述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4 依从性判定标准
  ①依从性好:完全配合静脉输液或灌肠。
  ②依从性中等:有抵触情绪,在患儿家长的说服或辅助下较顺利的配合静脉输液或灌肠。
  ③依从性差:静脉输液或灌肠后哭闹不安,灌肠者药物无法在体内保留1小时以上;静脉输液液体不能顺利进行,或需用镇静剂辅助,自行拔出针头,或中途液体外渗,需进行二次穿刺者不配合。
  5 结论
  ①治疗组200例,上呼吸道感染120例,治愈78例,好转39例,无效和3例,下呼吸道感染80例,治愈40例,好转38例,无效,2例;对照组100例,上呼吸道感染60例,治愈40例,好转18例,无效2例,下呼吸道感染40例,治愈20例,好转19例,无效,1例。②通过临床观察得出: 药物保留灌肠疗效可靠,其有效率达97%;疗效与静脉给药经过统计学检验无显著差异,但药物保留灌肠依从性远大于静脉给药,故临床上可以替代静脉给药 (见表1,表2) ;由于直接作用于肠粘膜,且肠粘膜的吸收功能较好,故抗菌素的应用剂量可降到最低有效剂量,同时大大降低了药品的毒副作用对患儿身体的损害;③直肠给药,方法简便、无创伤、痛苦小,患儿依从性好,易于被家长接受,值得基层医疗单位推广。
  表1 静脉给药和保留灌肠给两种给药方法疗效对比观察
  
  X20.10218 P>0.05
  行X列表X2检验,n’2 X20.05(2)5.99 X20.01(2)9.21 现X20.10218 P>0.05 差别无显著意义。
  表2 静脉给药和保留灌肠给两种给药方法依从性对比观察
  
  X286.4 P<0.01
  行X列表X2检验,n’2 X20.05(2)5.99 X20.01(2)9.21 现X286.4 P<0.01 差别具有高度显著意义。
  4 讨论
  婴幼儿出生后0.5-1岁时从母体获得的免疫逐渐消退,而自身的免疫机制尚未健全,SigA缺乏,故0.5-3岁的小儿易患呼吸、消化系统疾病,患儿治疗依从性较差,服药困难,静脉穿刺难度大,故选择一种患者及家长都能接受的治疗方法,是临床的必须选择。我科开展药物保留灌肠法(即直肠滴入给药),是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理论发展起来的一项新的临床给药方法,祖国医学认为;肺与大肠相表里,直肠吸收药物后,通过经脉上输于肺,通过肺的宣泄作用输布全身,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现代医学认为:直肠粘膜血液循环丰富,吸收能力强,药物通过直肠吸收,一是直肠中静脉、下静脉、肛管静脉,绕过肝脏直接进入大循环,既防止和减少药物在肝脏中发生变化,又避免了肾和小肠对药物的影响;二是通过直肠上静脉,经门静脉进入肺脏,代谢后再循环至全身;三是通过直肠淋巴系统吸收时入血液循环,由此可见直肠滴入给药有利于药物治疗作用的发挥,也突出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
  参考文献
  [1] 薜辛东.儿科学.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75
  [2] 薜辛东.儿科学.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78-28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0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