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培养小学生写作能力的点滴做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芳

   摘 要: 一篇优美的文章读来能让人眼前一亮,但要写出一篇赏心悦目的文章并非易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众多师生共同关注的问题。写作能力是一门综合能力,需要多角度、多侧面训练,它是一个长期而又漫长的过程。
   关键词: 写作; 能力; 做法
  中图分类号: G62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4-0193-01
  
   一、从组词,造句入手,为写作“铺路搭桥”
  
   一篇文章总是由字、词、句、段等这些基本元素构成的,如果这些元素能正确、恰当运用,同时能协调好关系,搞好层次处理,那么就不失为一篇好文章,而这些基本元素就像一座楼房的根基和材料,任何一样准备不足或做不好就会影响整篇文章的效果。因此,对于初次写作的孩子们,我首先从正确书写,恰当运用词语,写出有新意的句子入手,培养学生基本的文学素养。
  
   二、坚持仿写小练笔,为整篇文章的写作降低坡度
  
   段是构成一篇优秀文章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因此,我在讲解范文时,不时提醒大家注意段落品读,及时对段落特点和结构进行总结,并进行仿写,例如:我在讲《北京》这一课时,对天安门的介绍,文中采用了按方位顺序介绍,我及时抓住“中央、前面、旁边”等词语,让学生采用这种方式介绍我们的校园,学习了诗让学生仿写诗,学习了用拟人化手法描写,我让学生用拟人化的手法写我熟悉的事物,包括每篇文章的好开头、题目。结尾等都成了我向学生极力推荐的典范,我经常向学生讲如果把整篇文章比作车上的链条,每个片断就像链条上的一节,如果每节把握不好,整个车就难以顺利运转。
  
   三、通过朗读指导,提高学生语感,为写作“定调”
  
   朗读看似与写作关系不大,但我认为读书是走进作者内心的一张通行证。通过不同形式的读,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旨,感受文章字里行间所流露的感情,才能更好地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同时产生审美愉悦,产生一种写作的欲望和冲动,甚至是一种灵感,因此在平时讲解范文时,我及时抓住文中的感情基调,进行范读,并指导学生朗读,为今后写作“把脉”,渐渐地,学生大脑中就有了:什么思想该用什么方式去表达,什么效果需要一种什么口吻更贴切。
  
   四、创设活动情景,缩小写作范围,“就事论事”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作文内容,题目等要求越来越宽泛,固然对学生写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想象的余地,但对部分学生而言又感到无从下笔。我深知写作来源于生活,所以我主张学生从生活入手,联系自己的亲身经历,做到“就事论事”。并且注重平时少而精的习作练习。在写事文章中,如写《一堂有趣的课》,我先创设情境让学生做猜词游戏,“抢红包”,把词语分为动作、表情、语言、心理等类,每一类设计一个词袋卡,让小组分组抽题,每组两人合作,一人猜、一人比划,不能在描述中出现答案中任何一个字,也可以放弃,限时1分钟,共猜5个词,由专人负责计时,这时教室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了,个个跃跃欲试,描述的人又说又比划,猜的人又急又跺脚,下面的啪啦队、时而喊加油,时而唉声叹气,时而欢呼鼓掌,有的还小声说:“真是个笨蛋”。最后评选出获胜小组真是:有人欢喜,有人愁。活动结束后,我立即在黑板上写下《记一次活动》并以这个题目为中心,题目可自拟、学生交上的作文,90%以上的学生能够按顺序写,并且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心理等,做到条理清楚、语句通顺、重点突出、生动具体。
  
   五、强化说话训练、为写作好铺垫
  
   人们通常靠语言交流进行沟通,学生通过语言交流可以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同时为写作作准备。因此我平时注重学生的课堂发言,创造机会让学生大胆说话,让学生想好了再说,并及时纠正语病。平时抓住文中的插图、口语交际、读书交流等机会让他们分小组,选代表畅所欲言。通过这样练习,学生对写作不再惧怕,怎么想就怎么说,怎么说就怎么写。
  
   六、注重积累、进行摘抄、为文章点染
  
   写作是一个长期而又漫长的过程,通过学习范文、读书、报进行摘抄优秀的词语、句子、甚至段落,并能常温习或背诵,并能根据不同习作学以致用,这样可以丰富自已的语言,使文章生辉。因此,我平时要求学生“广积粮”不要到时才“找米下锅”。同时我以自己从小就养成了读书看报进行了勾画、圈注、摘抄的习惯为例,包括看电视也不例外,鼓励大家多读、多记、多积累尝试,我由过去说话难以启齿,到现在说话或写作游刃有余。
  
   七、教师口述作文、为学生写作“导航”
  
   在学生写作还处于懵懂状态,无从下手时,我针对一件事或一个事物作局部口述,并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再总结,学生有了一定的写作基础后,再口述整篇文章,让学生逐渐从“岸上看”到“下水游”。学生在佩服老师的同时敢于和老师比一比,有了自信,从惧怕写到敢写。因此,我觉得作为教师只要把握好“度”,还是可以进行尝试的,但一定要提醒学生:千万别写成千篇一律、千人一面了。
  
   八、写作后养成修改的习惯,为文章“出炉”再润色
  
   记得有人说过:“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这话我认为一点不假。因此,我要求学生写完文章后至少读三遍,第一遍自读,改正用错的字、词、不通的句子,第二遍读看看哪些地方运用得不恰当,句序是否错乱,段落层次是否不清,第三遍再读给别人听,让别人帮着找问题,通过反复读、找出病因,及时修改,使文章“焕然一新”例如:学生写《我会了……》习作,通过多次读、修改、学生这样写:“看着妈妈包,我也学着包,开始包不好,最后包好了……”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评改:大家认为包应该是重点,应写得详细些,从人物动作,心情、表情等方面写,通过修改,学生又写到:开始不知所措,手忙脚乱,一会儿夹得馅太多了,包不住,弄得满手都是;一会儿捏得劲太大了,皮都破了,馅也露了,一会儿捏得太厚了,一会儿又散了……,通过师生共同修改后,文章显得具体、生动了。
   片断修改后,我又引导学生从作文题目上修改,做到题目新颖、点题,如可以将《我学会了包饺子》改为《今天,我又学会了一招》。
   综上所述,“一稿多改”不仅使学生有了明确的修改任务,让他们不只关心分数,更关心文中的不足,培养了学生的鉴赏能力,并对每次习作认真点评、让学生学有榜样、赶有目标。调动了学生阅读课外读物观察生活的积极性。
  
   九、重视对学生的作文评价、增强学生的自信
  
   每次学生的习作,不论优劣,我总是极力寻找学生作文中的优点、客观、中肯地作出评价,不断激动学生进步。例如:学生写《我的奶奶》,文中写了我和病危中的奶奶争一条妈妈精心为她缝制的新棉裤,奶奶临终时她却穿着一条旧棉裤离开人世,而她却把新棉裤留给了我……看到这篇作文,我的眼睛湿润了,任思绪飞扬,许久我才从那篇佳作中回过神来,于是我满怀深情地为她的文章写下这样的评语:“亲人的离去,让谁都无法面对,你有这样一位疼爱你的奶奶,老师同样为你高兴,请把这条棉裤就珍藏在你的记忆里,希望能祭奠他老人家的在天之灵……“通过这样一次次富有个性与真诚的作文评价,她的每次作文都能给我一个惊喜,再到她的作文变成了铅字,屡屡在《汉江作文》报上被登载,我感到欣慰,从二年级我一直这样培养,直至被送入初中,她不仅成为“学习标兵”,而且每次作文竞赛总少不了她。
   总之,以上这些不成熟的做法是我在多年的教书中的点滴体会,作文教学应注意从多方面、多角度、培养训练,抓住每一次可捕捉的有益瞬间,大胆尝试,不断探索,让学生为写作不再叫苦、老师不再头疼,学生乐写、善写。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154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