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议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赵广发

   摘 要: 长期以来,学校教育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语文教育在教育体系中担负的德育教育价值长期被人们漠视,在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人们对语文教育价值的重新审视,让德育教育重新在语文教育中为塑造“德才兼备”的新世纪人才发挥应有的作用已成形势所需。正当人们越来越重视自身学历提升的同时,无论是国民教育还是应运而生的职业教育,在语文教学中,越来越忽视最基本的核心教育―德育教育。
   关键词: 语文; 教学; 德育
  中图分类号: G4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8631(2010)04-0109-01
  
   德育教育与语文教育有着不可分割的共性,语文教学,乃至史地、音美,其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德育因素。这个观点是无可非议的。但是,语文教育的作用在社会物质文明不断发展的今天,其基础地位在动摇,人们对语文教育的社会期望也越来越局限于能朗读、能识字以及可以写一篇好的文章,从而忽视了语文的德育塑造效能。原因不仅仅是语文教育的社会认同和需要在降低,更是人们对语文教育功能社会期望下降的直接反映。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应该引起我们的警觉和足够的重视。
   一、充分认识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
   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强调“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从中可以看出,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学校德育工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迫切要求,也是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基本任务。在学校开展的德育教育,并不是单一结构,单元化的教育模式。各学科的德育教育是相互渗透的。在语文教学中,要把“教书”和“育人”统一起来,强调语文教师也是德育工作者,在自己的语文教学岗位上担负起育人的职责。在语文备课和施教中,对其中的德育因素要充分发掘和提炼,归纳出“渗透点”自觉实施德育。
   现行的语文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培养社会主义思想品德和爱国主义精神”作为教学目的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实现这一教学目的,就必须落实思想教育的教学任务,即依据学科的特点,通过语文知识教学、能力训练等,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在教学中,密切联系生活,开展语文活动。例如:《献给母亲的歌》要求从多侧面认识母亲。体会母亲的关爱。并学会用适当的方法表达感恩之情。《让世界充满爱》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社会的弱势群体,也投向自己身边的人,再也没有鄙夷和傲慢,而是用爱心和同情心,唤起人善良秉性的回归。《金钱,共同面对的话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培养理财意识,根据自身能力合理消费。……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让学生感悟人文精神,提高个人品德修养。
   因此,要正确处理语文训练和思想教育的关系,尽量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实情,既教书又育人,使二者水乳交融,相辅相成。现行的语文教材,选取的多数是文质兼美、文道统一、适合青少年学习的典范文章,它们不仅在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等方面具有典范性,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经典之作,应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渗透的方法进行品德教育。因为语文德育总是情感熏陶与理性教育互相交融的。无论是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总是的情中有理、理中有情,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有意或无意、自觉或不自觉地渗透到学生心田里,对学生进行着潜移默化的教育。
   语文是具有思想性的基础工具学科,是智育与德育的统一。语文老师不能以“应试”压倒一切,只顾卷面的高分,无视学生的品行情操,而应该积极地利用好现有教材讲清知识,形成正确认识,内化情感意志,外化行为习惯,让学生在提高文化知识的同时,也受到爱国、诚信、团结、自强等基本规范的教育,把社会转型期人格的培养、塑造贯穿在整个语文教学中。《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进行思想教育,思想教育要依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在语文训练中进行,要着重于思想感情的陶冶,道德品质的培养,使学生提高社会主义觉悟,初步具有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熏陶渐染,潜移默化,循环往复,逐步加深。”
   二、语文教育中德育教育的现状及误区
   语文是九年义务制教育中的基础学科之一。但是有多少教育者在语文教学的同时,将教书和育人作为一种长期的教育目标去认真落实。学校和家长都过多关注学生学业,而对其德育教育放任自流。作为学校,没能开设相应的课程,对学生的心理进行正确引导,不十分重视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使他们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要使其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必须进行相关的强化训练。强化包括认知强化、文明行为训练和良好品德的强化,使学生学会待人接物、富有公德心等,尤其要对学生进行行为方式示范,组织示范性或模仿性道德实践,让学生在形象直观的教育中,领悟和掌握正确的道德行为方式。这些,完全可以通过语文教育来同步实现,这是语文教育的份内之事。在中学,大学的时候,德育教育完全可以从语文教育中独立出来。在启蒙、基础教育方面,语文必须发挥其自身的德育教育作用,为素质教育服务。
   当前,升学教育中,智育被抬到无限高的地位,德育则乏人问津。尽管这一做法意味着与教育完整性的背离,但从多方利益出发,这种现象似乎己约定俗成。“德育为首”成为一句喊得很响做得很虚的空话。虽然今天素质教育以不可阻当之势对抗着“应试教育”、“升学教育”,但考试制度不变,德育地位仍难从根本上提高。因此,切实落实学校德育工作,走出学校德育工作误区将是一项十分复杂而又具体细致的系统工作。
   三、语文教育中突出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
   语文教学不单担负训练语文基础知识、能力的任务,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得到起码的是非观念,对于真善美、假丑恶要有最起码的辨别能力。
   从一个国家的长远发展而言,德育教育是不可或缺的,它的地位不应该被漠视,只能加强。课程改革方案更明确加强德育的指导思想、提高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适应社会主义事业需要”的目标,并相应得在小学、初中、高中分阶段、有层次的设置教学目标。例如二年级语文中《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一文,教学中除了让孩子们掌握字、词、句、篇及写作技巧的语文知识外,更重要的是渗透德育教育,那就是以英雄人物的光辉形象来培育我们的下一代,激励他们模仿英雄人物的思想行为。英雄形象一旦潜入孩子的心灵,它就像灯塔一样在他们心灵中闪光,照亮他们前进的道路。又如《三个儿子》:一个妈妈在一个老爷爷面前夸自己三个儿子都聪明有用。当妈妈提着一桶水,摇摇晃晃走不动的时候,一个儿子翻着跟头,“好玩”地走了,另一个儿子对妈妈的疲惫不堪视而不见,唱着歌走了,第三个儿子跑到妈妈跟前,接过妈妈手里沉甸甸的水桶,提着走了。到底哪个是妈妈最聪明最有用的儿子呢?课文十分有趣。教学中语文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而且还必须重视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的训练。
   一个学生道德面貌是从行为中表现出来的,只有使学生的道德认识转化为相应的行为、习惯,才能完成思想品德教育的根本任务。以“文德兼备”的目标去培养中国的下一代,去加强中国的素质教育,势必从小处做起。语文教学,贵在德育,重在传道。我们不单要让学生获得课本知识,更要让学生获得课本以外的人生这本“大书”的知识。愿我们的语文老师做辛勤的园丁,耕耘在学生的心田上,不但要启迪他们的智力,而且要塑造他们的心灵,努力把他们培养成知识丰富、品德高尚的新世纪建设人才。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166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