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苏君芳

   摘 要: 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科学贵在求“实”,艺术贵在求“活”。语文教学是否具有艺术美,关系到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因此,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审美因素,构建与时代精神相一致的新型教学模式,探索研究教学的艺术和方法,对于培养现代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推动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语文; 教学; 课堂; 方法
  中图分类号: G42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0)03-0180-01
  
   一、授之以“渔”,强化主体意识
   良好的教学方法是学生能力培养的关键,也是教学艺术的综合体现。长期以来,语文教育对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存在着简单化的偏颇认识,历次颁发的大纲总是将它定性为“工具”,与之相应的机械重复的基本训练、韵味尽失的标准化命题、僵化呆板的应试教育等,使本应具有丰富的人文精神和审美功能的灵动的语文教学日趋枯瘦与苍白,本该最具情意性和艺术性的语文课被“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搞得了无生气,一篇篇完美的文章被标准化试题分割肢解得支离破碎,让学生学会拆装和组合,使学生兴味索然。许多教师把课堂当成了展示自身演讲才华的舞台,以不容质疑的口吻向学生灌输教学内容。这种低效的教学模式不仅窒息了学生对文学的兴趣,更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长此以住,只能把个性化的人铸造成规格统一、了无特色的社会产品,这显然与全面优化人的身心素质的教育思潮存在着价值取向上的严重歧异。
   二十一世纪呼唤语文教学艺术,强化学生主体功能,发起对传统教育观念的挑战。从现代观念来看,学生尽管是施教的对象,但并非是知识的容器。教师须冲破自我中心意识,把学习语文的主动权真正交到学生手里,“开而弗达,导而弗牵”,变传授知识为方法引导,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吸取,变教师讲授为师生互动,变注重知识为提高能力。因此,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甚至否定,有意识地营造一种激励主体意识、突现主体精神的氛围,发展思维的多向性、变通性、独立性、批判性。语文教材本身存在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读者的体验具有主动性的品格,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在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尊重学生思考和体验的多元性,鼓励学生挑战思维定势。教师不能用自己的想法束缚学生,以既定的答案为最终和唯一的结论。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创建一种其乐融融、共享民主的新型教学模式,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以“情”出语,激起情感体验
   情感是人们对外界事物与内在意识之间发生联系的切身体验。著名的教育学家的苏霍姆林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我一千次地相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的智力发展。”教学的艺术,其实也是一门语言的艺术,师生之间的情感纽带往往是借助语言来联系的。如果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情感投入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课堂教学的质量,那么教师的语言同样会制约着教学效果的优劣。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予漪曾经说过:“语言不是蜜,但可以粘东西。”语文教师正是借助语言的艺术魅力感染激励学生:叙述时娓娓动人,描写时绘声绘色,抒情时声情并茂,议论时气势恢弘。
   我们在教学中只有灵活地运用情境、情理、情态,做到以情出语,以声传情,才能达到函养性情,启迪心智,陶冶情操的目的。在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方面,多媒体教学颇具优势。它集文字、图象、声乐等为一体,形成立体教学氛围,深受学生的欢迎。把这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引进课堂,能增加语文教学的直观性、新颖性、趣味性和艺术性。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辅助教学,降低了学生认知的难度,加深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教学时通过对一组组图文并茂、情境逼真的人物、景物、企业的介绍与解说,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在师生双向互动的环境中,学生兴趣盎然,即兴练习介绍与解说,真正做到了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愉悦,在游戏中提高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用艺术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情感,较好地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促进人格自我完善的目的。
   三、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教育应该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来负担。”兴趣是学习的动因。当学习充满乐趣时,才更为有效。我们要充分发掘教材中的智力因素,巧妙地创设情境,通过多层次的设问、诱导,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产生迫不急待地要求获得新知的兴趣。教学时还可以通过先声夺人的导语、创造性复述、风格各异的朗读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做到“课已始,趣正生;课已行,趣正浓;课已毕,趣犹存”。
   语文的外延与社会生活相等。教师应有意识地利用语文学科内容的广泛性、方式的多样性和时空的自由性,大力拓宽课堂领域,扩展思维空间,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多彩多姿的情境中培养学习兴趣,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力和对生活的感悟力。我常向学生推荐课外优秀文学作品、报刊文章,让他们在文学艺术的海洋里畅游身心。与此同时,我还注意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把握时代脉搏。国际时事、重大新闻、生活动态、典型人物等,无一不是语文课活生生的好教材,在教学中信手拈来,为我所用,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能切实加强语文教学的实效性,使之在社会生活的大课堂中学习语文。在感悟生活的基础上,我还十分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写作、演讲、辩论、朗诵、表演等语文实践活动,使教学形式多样化,学生兴趣持久化。如在课前两分钟说话训练时,话题不限,人生感悟、时事点评、市场环境、体育赛事等,思维的触角无所不及,思想的火花交织碰撞。学生在教师创建的各种情境中真正体验到了学习语文的乐趣。
   四、适时调控,掌握教学节奏
   课堂教学的艺术还在于掌握课堂教学的规律,安排课堂教学的结构和流程,控制教学节奏,调控知识密度,从而做到难易适度,疏密有致,突出重点,主攻难点。语文教学讲究的是张弛结合,收放自如。既要有行云流水般的慢板,又要有铁马金戈似的快板。教师应尽量避免学生学习低潮的出现,因为学生兴味索然时,思维会处于被动压抑状态,一般来说,当课堂教学进行到半个小时之后,学生易产生疲惫感,有可能出现开小差、打磕睡等现象。这时教师可以采用转换话题,穿插活动、讲故事、做游戏等方法来调整教学内容,要以新的刺激来加强学生的随意注意,这样才能调动学生情绪,活跃课堂气氛。
   高超的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来源于教师的机智,即能敏捷而准确地捕捉、把握、分析、判断教学过程中学生反馈的各种信息,并采取恰当的对策和措施,引导学生的注意和兴趣,调节教学过程中的节奏和走势,或对症下药,或化解矛盾,使师生在相互依存相互协调中产生心灵的沟通。教学中一个信任的眼神、一种倾听的表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一个新意巧设的问题、一场妙趣横生的讨论,能够提高教学的时效。教学方法运用得当,教学节奏便也尽在掌握中,语文教学的艺术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古希腊教育家普鲁塔克的话,道出了教学的真谛。语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启发、引导。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生“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168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