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乳品制造业集聚效应实证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制造业是集群特征最为明显的产业,以中国乳制品为研究对象,本文利用Ellision和Glaeser建立的产业地理集中指数,对我国乳品制造业的集聚效应进行精确计算,结合企业产值的变动趋势,得出我国乳品制造业属于高度集聚产业,并且主要聚集于华东、华北、东北三个区域,而西北、西南、华中三个区域的乳品制造业发展较为落后,鲜有大型的乳品企业。
【关键词】产业集群;产业地理集中指数
一、引言
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乳品消费意识的增强,乳品消费量急剧增加。据统计我国人均消费原奶量从1990年的4.4公斤到2001年的8.8公斤,平均每年递增6.65%。[1]而2002年世界原奶平均消费水平为102公斤/人,欧美发达国家为200-300公斤/人[2],与世界平均消费水平相比,我国乳品消费水平还很低、增长空间还很大。乳品消费量急剧增长的同时,我国乳品企业获得了快速的发展。1994年乳品行业销售收入总额为57.13亿元,而2003年乳业销售收入高达478.3亿元,平均每年递增26.6%。近年来,乳业市场的巨大潜力吸引了一批资金雄厚的饲料、食品、房地产等企业纷纷介入乳业,如新希望、顶新、汇源、维维、统一等把乳业作为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伴随供求的快速增长与国家扶持政策的陆续出台,乳业已经成为我国畜牧业生产中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
集群是某一领域内地域上接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集团和关联的组织,通过商品和辅助活动相联系,集群的地理范围从单一的城市到省(州)、国家甚至多个国家组成的网络(Porter,1998)。Porter将产业集群纳入竞争战略的研究,改变了产业集群理论在经济学界的边缘化状态,并引发了研究产业集群理论的热潮。产业集群现象在世界范围内大量存在,不仅发达国家有,如美国存在着典型的制造业集群现象(Krugman,1991;Ellision,1997),而且发展中国家也普遍存在着这种产业现象(Guimaraes andFigueiredo,2000;Clancyet al,2001)。集群的出现主要源于追求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企业的大量集聚。企业的群聚可以产生相应的企业群落优势,使群聚区域内的个体获得竞争优势,从而促进个体的发展,而这又进一步促进了整个群聚区域的扩展和壮大。聚集经济是把相互关联产品的生产按照一定规模聚集到某一区域来进行,从而使企业获得生产成本或交易费用的节约。由于企业群聚,加速了彼此的成长,形成所谓的“绿洲效应”。
国内关于乳品制造业的产业组织分析不少,但是都是利用产业集中度即CR4或者CR8、HHI,根据SCP范式研究,利用产业集群关系,根据产业集中系数研究的不多,本文采用Ellision和Glaeser建立的地理集中度指数进行实证分析,从而对以往的研究进行比较论证。
二、产业集聚的测定方法
Ellision和Glaeser(1997)改进地理集中指数建立了产业集中度指数。假设某一个地区的某一个产业内有N个企业,且将该经济体划分为M个地理区域,这N个企业分布于M个区域之中,则产业地理集中指数为:
其中,si表示i区域某产业就业人数占该产业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xi表示i区域全部就业人数占经济体就业总数的比重。赫芬达尔指数(HerfindahlIndex)表示该产业中以就业人数为标准计算的企业规模分布。Ellision和Glaeser建立的地理集中度指数充分考虑了企业规模及区域差异带来的影响很好的弥补了空间基尼系数的缺陷,目前已为一部分学者(罗勇,曹莉丽,2005)所采用。尽管地理集中度指数有很多优越性,但在计算过程中仍有不足。计算过程过于依赖就业人数和总就业人数,在我国特别是中部地区劳动生产率比较低的基础上,其结果是产业集聚就是就业人数的集聚。有鉴如此,本文将以上指标变为:Si表示i区域某个产业产值占该产业全部产值的比重,xi表示i区域全部产值占经济体总产值的比重。这样做有以下好处:(1)我们从另一角度测算了产业集聚程度,便于和Ellision和Glaeser建立的地理集中度指数相互比较;(2)在指标设计上,完全符合Ellision和Glaeser的设计思路;(3)产业的产值数据容易获得(我国并没有发布企业员工人数分布),这就为计算带来了便利。我们将变换的γ称之为产业集中度指数。
三、产业集聚效应分析
本文根据地理位置划分为六个区域:其中华北:北京、天津、山西、河北、内蒙古,东北:辽宁、吉林、黑龙江,华东: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华中:河南、湖南、湖北、广东、广西、海南,西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西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Ellision和Glaeser将地理集中度指标分为三个区间,第一个区间为γ<0.02,表示该产业没有地方化的现象;第二区间为0.02≤γ≤0.05,表示该产业在区域上的分布较平均;第三区间为γ>0.05,表示该产业在地区上的分布聚集程度最高。计算结果表明,我国乳品产业的γ值都大于0.02,其中在1998年和2001年都大于0.05,这与林礼耀、胡浩在《中国乳品制造业的产业组织分析》中测算CR8的结果趋势是相同的,主要原因与2000年时候华东地区其他制造业飞速发展,导致乳品制造业的萎缩。
计算结果还表明,我国华东地区是乳品产业相对发达的地区,虽然不占据自然资源的优势,但是凭借良好的需求市场和便利的交通条件,乳品产业的发展仍然是最集中的,只是其优势越来越弱。东北地区的市场份额维持在不变的状况,稍有下降的趋势,而华北则随着经济的发展,凭借自然资源优势,乳品产业发展迅速,市场份额已经接近华东地区。华中地区乳品产业发展稳定,西北、西南的市场份额则是微乎其微,乳品产业的发展最为落后,与其自身整体经济发展状况相关。
四、结论
本文改进了产业集中度系数,对1998~2001年我国乳品产业的聚集效应进行的精确的计算,应证了相关的研究成果,并且从区域划分的角度阐明了我国乳品产业的集聚效应,在产业比较集中的区域也是我国经济发达和资源禀赋优势的地方。虽然我国乳品产业的集中度较高,除了少数的大型乳品企业,如三元、蒙牛、伊利等有较强的技术能力和资本优势外,其他的中小乳品企业仍然是劳动密集型企业,产业集中系数虽然较高,但是目前乳品制造业市场结构同时面对来自产业内部、产业外部以及国外厂商的整合压力,但就未来几年内,市场内仅有几家大规模企业的高垄断市场结构并不会出现,因为促进当前我国乳业快速增长主要表现在液态奶领域,由于受到收奶半径和保鲜期等因素影响,几家大规模企业不可能在短期内实现这么大的销售半径,这就给地区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空间,其次,由于产业进入壁垒较低,只要乳品制造业高利润空间继续存在,就会不断有新企业进入,很难形成高垄断市场结构。
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我国乳品产业的结构也应当进行相应的调整,随着2008年发生的“三鹿三聚氰胺”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我国乳品企业想要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必须在食品安全方面下更多的功夫,对于中小乳品企业,其资金和技术能力有限,要想获得更大的突破,将要面临更大约束。因此今后区域内乳品企业的兼并现象会时有出现,规模化程度会进一步提高,集聚效应则会得到更大的体现。
参考文献:
[1]林礼耀,胡浩.中国乳品制造业的产业组织分析[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5,5(1):34-38.
[2]吴松岭.中部地区产业集聚效应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9,28(6):104.
[3]罗勇,曹丽莉.中国制造业集聚程度变动趋势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5(8):106-11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313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