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集聚研究进展与展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金融集聚不仅是经济学领域的问题,还是社会学领域的问题。金融集聚和制造集聚存在一定的共性,都是在一定区域内的资源集中,集聚后的效应大于组成个体的效应总和。金融领域的集聚涉及区位地理、金融管理等众多领域的问题,若要探究金融集聚课题,就必须借助区位地理学,以便了解地理因素对金融集聚形成的模式和时间的影响;也要借助金融管理学,了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金融集聚的趋势和领域的变化。本文以金融集聚为中心,探析了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新时代,中国金融集聚的发展前景。希望能为金融资源合理分配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金融集聚 研究进展 展望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9)02(b)-033-02
伴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科技的发展,传统的发展模式面对环境和资源的束缚难以为继,产业转型升级时代必须借助科技的力量,尤其是要借助计算机技术对社会资源进行合理分配。我国现在已进入服务时代,服务业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其中金融服务又是整个服务领域的核心。打造强大的金融中心,不仅能够提升金融服务水平,而且还可以产生集聚效应,形成良性循环。纵观全球,纽约和伦敦之所以能够形成国际金融集聚格局,根源在于成功打造了国际金融中心。但是伴随经济全球化和大数据技术的不断提升,金融资源的流动频率不断加快,大规模金融集聚形成难度也逐渐提升。这对中国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中国必须要加大对金融集聚的研究,掌握金融集聚形成规律,让金融资源为我国经济和科技的腾飞提供强大动力。
1 金融集聚领域的研究要点
1.1 动因研究
金融集聚的形成动因可分为内在动因和外在动因。在内在动因层面,信息占据主导地位,若要打造极具吸引力的金融中心,就必须能对全球庞杂的金融信息实时收集、深入分析。在大航海时代,交通闭塞、通讯落后,大型码头附近往往容易形成金融中心,但是在信息化的当代,互联网和移动通讯设备的普及打破了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壁垒,因此,“地球村”背景下,互联网设施建设水平高低成为决定金融集聚能否形成的内在动力。在外在动因层面,社会环境对金融集聚的形成有重大影响。外在动力层面,社会环境包含政治因素、人才因素、生存成本因素等多方面内容。这些因素会直接决定金融机构的信息共享水平,拥有良好的社会环境,可以吸引更多、更专业的金融人才,能够打造强大的科技支撑。以此,政府要出台宽松的金融政策,在内、外因双重作用下,形成金融集聚。
1.2 类型研究
金融集聚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分为不同的种类。以金融集聚辐射范围来划分,可分为地区集聚、国家集聚、全球集聚;以产业类型数量标准来划分,可分为单一型金融集聚和混合型金融集聚。从世界领域来看,金融集聚的国别分化趋向显著,且都有明显的指向。以美国为例,美国东海岸形成的金融集聚主要针对欧洲,美国西海岸形成的金融集聚则针对亚洲。此外,混合型金融集聚成为金融集聚的主要存在形式,且科技领域金融投资所占比重较大,每年科技总产值呈指数型增长,广阔的发展前景吸引了金融资金,足够的资金支持又助推了科技的迅猛提升,由此形成良性循环。为了吸引高质量金融资源,政府在组建金融中心时要施行有利于高新科技企业落户的政策。
1.3 效应研究
金融属于高端服务行业,对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金融机构、商务机构和科技机构之间有正向效应,一个地区科技发达,科技机构和金融机构、商务机构便会呈现出规模效应,产生集聚效果。金融集聚产生的规模效应通过网络覆盖、创新、科技提升等促进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既导致国库充沛,又可以加大在道路、光缆、交通、娱乐等基础设施领域的投入规模,增加当地居民的幸福感和满足感。金融集聚也加大了企业的竞争程度,各投资公司通过引进科技技术,能实时收集数据,大数据和云计算还能够帮助公司规划出最优的投资方案,降低投资风险、提高资本溢出效应。科技和服务公司为了吸引金融资本,竞相开展科技竞赛,创新效率最高的科技公司往往会吸引较多的金融投入。
1.4 模式研究
纵观世界金融发展史,典型的金融集聚形成模式主要分为偶然因素形成和国家政策支持形成。偶然因素导致金融集聚形成需要发生特别的历史事件,且地区必须有强大的实体经济支撑,这样才能吸引金融机构慕名前来。一旦初具规模,前后产业链条延伸所呈现出的乘数效应又进一步巩固了集群基础,形成强大的吸引力,伦敦是这个模式最典型的例子。国家政策支持形成金融集聚主要是政府以发展规划为依托,通过政策引导对城市发展进行新的布局。这种发展路径下,政府会对全国城市进行综合评判,选择最具有潜力的城市进行政策扶持,通过税收、户籍、就学等配套政策的落实吸引金融机构落户,我国上海就是凭借政策支持才能形成中国的金融中心。
1.5 构建研究
金融集聚可以产生巨大的效益,面对低迷的制造业,发展金融产业成为世界振兴经济的重要手段,金融产业将成为未来世界经济的支柱型产业,我国若要跟上时代步伐就必须加深金融集聚的构建研究。我国金融研究领域对于构建金融中心提出了两条构建策略,分为单城市构建和多城市配合构建。我国现在有北京、上海和香港三个金融中心,但是这三个城市在金融定位和分工领域存在重合,我国必须整合各地优势资源,对现有中心进行功能划分,让三地分工合作,打造中国的金融中心。上海作为国际化都市,在交通、科技领域占据内地之首;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在监管、控制领域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香港作为“四小龙”之一,有丰富的金融运营和管理经验,三地要发挥自己的优势,上海面向国内金融投资,香港面向国际金融投资,在北京的统一监管和控制下提高金融产业的发展。
2 金融集聚的展望
科技的发展对企业的地区选择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特别是金融服务业,科技水平将成为影响金融机构落户的重要因素。金融行业内部分工异常精细和专业,庞大的产业链条在产值领域的价值不同。面对金融集聚向科技领域延伸的趋势,金融集聚也呈现出知识型的倾向。高新技术、全球银行的发展使得货币可以通过计算机实现全球高效率流转,金融全球化借助计算机技术和通讯网络在全球内蔓延。因此,国际中存在科技摧毁金融空间的论调。金融是资本的流转,尤其是大额交易,必须建立在双方互信的基础上,只有固定的地理空间,才可建成牢固的信任关系。面对信息技术的发展,金融集聚从中心转向郊区,全球金融危机过后,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方案成为我国未来金融领域的发展重点。
3 结语
金融行业让资本高度集中,通过金融资源转移实现投资和增值。科技以其强大的内生动力成为金融资本竞相追逐的对象,获得足够资金支持的科技公司又将创新潜力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重效果。金融集聚让金融机构在空间上聚集,面对庞大的机构数量,如果不能有序划分则是资源的浪费。因此,我国政府必须加大金融集聚领域的研究,通过探析金融集聚形成模式和內部运营规律实现我国金融中心的优化升级,让金融领域精细化的分工和有序的竞争减小金融危机的发生概率,在确保我国金融安全基础上助力我国社会和科技的腾飞。
参考文献
[1]尹来盛,冯邦彦.金融集聚研究进展与展望[J].人文地理,2012(1).
[2]何锋.我国区域金融中心研究进展与展望[J].金融发展研究,2014(6).
[3]陈小林.我国区域金融研究的主要视角及进展:一个综述[J].海南金融,2016(7).
[4]陈小林,吕芳.区域金融研究的内涵演变、框架构建与主要进展:国内文献综述[J].吉林金融研究,2016(8).
[5]沈丽,邵淑灿.“一带一路”区域金融集聚溢出效应文献综述[J].山东财经大学学报,2016,28(5).
[6]陈小林,吕芳.区域金融研究的内涵演变、框架构建与主要进展:国内文献综述[J].西部金融,2016(1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637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