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内部审计现状、问题与对策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内部审计在加强公司风险控制、提高公司治理水平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实现公司战略目标的重要保障。我国公司内部审计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取得了若干重要的进展,但仍存在许多弊端。本文针对我国公司内部审计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入手,总结内部审计发展的经验和新趋势,对我国公司内部审计的转型问题进行探讨,提出了在审计目标和审计方法等方面的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内部审计;监督机制;公司治理;转型
一、研究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公司已经成为了我国市场经济的主体,为国民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国内、国际市场环境的不断发展变化,公司面临着许多变幻莫测的市场风险。为了保证公司资金安全、保证资产高效运作,更好的适应经济发展对公司提出的要求,迫切需要有一套有效监控体系。内部审计作为公司自我约束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司治理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保障企业依法经营、规范管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现代企业制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现代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公司内部审计不应该只停留在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阶段,而应在完善公司治理、推动内部控制机制建设,提高公司风险管理能力方面发挥作用。因此,在新形势下,公司内部审计面临着迫切的转型问题,研究公司内部审计目标与方法的转型,开拓思路与创新方法,以求更好的适应经济发展对公司内部审计的要求,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我国公司内部审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公司内部审计受管理体制、职能定位、人员素质、法律法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难以发挥应有的监督作用。目前内部审计存在许多问题,只有对此进行全面、深刻地认识,才能有效地促进企业内部审计事业的健康发展。概括起来主要是:对内部审计职能和职责的定位上不到位;企业对内部审计认识不足,审计机构缺乏应有的独立性;审计程序和方法选用不当,审计资源的分配不合理,审计方法不到位,导致审计效率不高;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亟待提高,下面具体加以分析。
1.对内部审计的定位过于局限
我国对内部审计的定义是指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它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将我国内部审计定义和国际内部审计发展的现状对比,可以看出我国与国际内部审计在理论和实践上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西方国家的内部审计已完成从传统财务审计向经营审计的过渡,并开始向风险导向审计、战略审计转变。它们重视内部审计的咨询与服务功能,内部审计的目标也从服务于管理当局发展成为增加价值,改善组织经营,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而我国目前仍处于从传统财务审计向经营审计过渡的阶段。所以,内部审计的职能仍局限于监督和评价的传统职能,审计的重点是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审计目标是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
2.内部审计的组织机构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
至今为止,我国仍有一部分企业没有设立内部审计机构,即使设立了,也还有很大一部分企业把内部审计机构设在财务部门,没有独立的发挥它的作用。目前我国公司内部审计大多由总会计师或主管财务工作的负责人领导。这种审计机构设置与西方的审计委员会相比,不利于对企业高层决策及其经济行为进行监督,而且由于审计人员和被审计单位的各种利益密切相关,使得内审机构和审计人员工作的独立性不强,所做出的审计处理决定也因管理体制制约而得不到有效的贯彻执行,权威性无法得到保证,独立性是内部审计的灵魂,《内部审计实务标准》就明确要求:内部审计师必须对他审核的活动保持独立性,这种独立性能使自由客观地工作。没有独立性,内部审计就不能取得所期望的成果。
3.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不高,技术手段落后
现阶段我国内部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单一,真正具备会计、审计专业知识和现代科技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较少,对现代审计技术手段掌握不够。缺乏开展当代内部审计工作所要求的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以及自我评估、信息技术、管理沟通等所要求的胜任指力。因此,我国的内部审计主要还是事后审计,与发达国家的风险导向审计还存在一定差距。
4.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我国目前许多企业风险管理体系不完善,内部审计范围过窄,审计效率低下,且难以对企业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我们知道,企业风险管理如果缺乏成熟的理论指导,企业风险管理落后,将直接导致企业不能进行恰当的预测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和应对风险,进而影响企业目标的顺利实现。
三、公司内部审计转型的相关对策分析
1.内部审计观念的转型
转变内部审计观念,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增值服务中的作用。随着现代公司制企业的迅速兴起,内部审计的目标不再仅是强化企业内部控制、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效率和效果,而应该转向规避风险、转移风险和控制风险,通过有效的风险管理,提高企业整体管理效率和效果,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应当尽快更新观念,转变方向,内部审计部门应加强以企业各部门的配合和沟通,为积极参与企业风险管理奠定基础。另外,单纯的事后审计已不能对企业的经营活动作出全面、科学、及时和准确监督与评价,因此新形势要求风险管理审计要作到事后、事中、事前、审计相结合。主要有两方面含义:其一,针对决策过程,进行事前参谋、事中控制和事后评估,对决策和决策的执行过程实施全过程的审计监控。如在开展对兼并、收购过程的审计中,可以在决策前开展对目标企业的资产清查和风险评估。其二,是对投入资金多、经营风险较大的领域,要定期或是实时地实施事中监控,把握经营状况和风险因素,将审计监督的关口提前,提高审计的时效和实效。
2.内部审计目标的转型
内部审计目标要从当前的查错纠弊向内部控制评价和风险评估改进。当前,推进企业内部控制建设,探索开展内部控制审计,已经成为企业普遍关注的热点。国资委已明确要求企业要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加强对内部控制执行的监督和检查,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中的监督作用。要作好内部控制评价,首先要以内部控制为主线组织开展内部审计。例如在财务审计方面可以从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审查为切入点,重点关注国有企业资金流动状况,是否存在委托理财、担保、长期应收账款等重大资金风险事项,是否存在应收票据过大、管理不规范现象;对资金账户、资金收付的授权审批、会计业务的职能分离等关键控制环节予以审计;在经济效益方面可以以生产经营过程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为切入点,在经济效益指标完成的审计中,重点分析采购过程的价格、经济批量、质量、运输、验收、仓储、供应商管理等环节的控制;生产过程的投入产出、废品损失、制造成本控制、营销过程的营销政策及执行、计量计价、售后服务、三包索赔、商品库存、物流、营销费用、经销商管理等环节的控制等等。公司要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和审计监督评价体系,实行科学的程序化管理,通过各种技术程序、行政管理程序明确了各部门之间的职责分工与相互接口、确保所有重要的经营活动都能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查”;通过建立科学的授权管理体系,合理地分配和约束权力,真正做到“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人监督”。另外,通过开展以风险为导向的全方位的审计监督与评估,确保内部控制系统的健全和有效,有效控制不正常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开展创造条件。
3.内部审计模式的转型
为了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生产所有者与经营者分离、制衡的运作机制,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内部审计模式,需兼顾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客观性。独立性和客观性是实施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必要条件之一。前者指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后者指内部审计人员的客观性。机构的独立性要求内部审计机构在报告结果时必须独立,在确定审计范围、实施审计程序、报告审计结果时不受干扰。人员的客观性要求内部设计人员必须有公正的态度,不偏不倚,避免利益冲突。在两权分离的企业中,应使内部审计机构直接受单位内部最高管理层的领导,为内部审计机构实施审计程序提供保证,同时还要创造出有利于内部设计服务的良好环境,以保证内部审计人员评估、判断以及决策的质量。
从审计的独立性、有效性来讲,领导层次愈高,愈有保障。由于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制度建立较晚,在借鉴国外经验方面也不尽一致,所以出现了以下几种模式:一是董事会领导的组织模式;二是由监事会领导的组织模式;三是由总经理领导的组织模式;四是由总经济师领导的组织模式。这几种组织模式各有其利弊:监事会领导的模式,由于监事不能兼任公司的经营管理职务,即没有经营管理权,而内部审计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审计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因此这种方式的最大不足是内部审计不能直接服务于经营决策,难以实现其主要任务和目的;总经理领导模式虽有利于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但它难以对本级公司的财务和总经理的经济责任进行独立的监督与评价。比较而言,董事会领导模式,由于它的领导层次较少,地位超脱,相对独立性最强。因此,这种模式应是现代企业中内部审计机构模式的最佳选择。见图1。
4.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
内部审计人员必须注重知识的更新和知识面的扩展,不仅要精通财会、审计知识,还要具有经济管理、金融、统计、工程技术、法律和计算机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要不断通过后续教育,培养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并通过审计实践,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洞察力、判断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等;要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增加内部审计人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求内部审计人员的恪守客观、公正、廉洁的职业道德,同时要求内部审计人员要有对企业负责的态度和为企业管理服务的精神,认真履行职责,逐步建立起一支具有现代知识素养和职业道德水准的内部设计队伍。另外,内部审计人员还应提高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和技巧。
5.内部审计手段与方法的转型
目前,由于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普遍实现了会计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数据处理流程、方式、内部控制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利用计算机审计比手工审计可以更迅速、更有效地审阅、核对、分析、比较企业的各种信息,可以对企业内部财务信息系统及会计工作实施有效的监控和评价,并可对企业资金、各种资产进行密切跟踪,从而有利于评估企业风险及实现事前、事中、事后审计。首先,运用计算机的查询、自动筛选、汇总分析等功能,改变手工逐笔分析、核对的做法,使审计思路更为清晰,容易发现审计线索,突出重点。其次,计算机快速、准确的特点,极大地提高了审计效率,为全面审计提供可能性。同时还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把社会经济各方面信息汇集起来,进行综合分析与利用,为企业的经济管理和监督服务提供更有利条件。
四、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为了加快推进公司内部审计目标与方法的转型的,我们应积极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应建立健全组织保障机制,改善内审人员的配备和结构。要使内审实现其职能、发挥其作用,在公司组织机构的建立过程中,要注意内审机构和人员应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内审机构应由公司第一负责人直接领导,对其负责并报告工作,应独立于各职能部门,并对其进行监督。
其次,公司要用长远的眼光注重配备和培养既有财会工作水平和经验,又懂工程技术、企业管理、法律以及计算机等方面的复合型技术人员,一方面为其提供知识结构多元化发展的条件,另一方面更新其观念,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危机感和竞争意识,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内审队伍。
此外,要将内部审计纳入公司整体的规范化和制度化管理轨道,与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相配套,重新明确规定内部审计的职权、责任、工作范围、行为规范等,使内审工作有章可循。
最后,内部审计也要自觉加强自身的内部审计体系建设,依据内部审计的有关规定准则等,制定实际完备的审计程序、规则和办法,先行完善管理,规避审计风险,保证客观公正,同时要建立起一套完备、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目前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已经颁布了27项内部审计具体准则,这些法规、规章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与内部审计的发展要求还相差甚远。因此,完善我国现有的法律制度环境,是推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必要前提,建议完善我国内部审计有关法律法规体系,改善法律制度环境,以与现代风险导向的审计要求相适应。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315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