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组织培养苗的驯化技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狄文伟
近年来,脱毒草莓苗的生产为草莓产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草莓组培脱毒技术研究较多,已经较为成熟;草莓组培苗的驯化技术虽不十分困难,但并不系统、不明确。这对于一部分生产者来说,会带来一定的损失。关于这一技术,笔者经过反复地实践,较为系统地总结如下。
1对瓶苗的锻炼
从培养室移出的组培苗在移苗前需要进行一段时间的锻炼。这一阶段为室内培养与室外育苗的过渡阶段,主要目的是使幼苗在被移植之前有一个适应外界环境的过程。此阶段主要注意光照与温度的管理。从培养室刚移出的前2~3 d,环境温度应与培养室内温度相接近,即22~24 ℃;光照强时应适当遮阳。幼苗所生长的培养瓶透明且密闭,相当于一个“小温室”,较强的光照容易使其内的温度快速升高,而使幼苗叶片发生灼烧的现象。在经过2周左右的锻炼后,可见幼苗茎秆颜色变深,甚至紫红色,这一现象表明幼苗已经具备适应外界环境的生理条件,此时即可选择晴朗天进行移苗。移苗前2 d,可松开培养瓶口;前1 d,可打开培养瓶口,以使幼苗充分适应外界环境。
2移苗前的准备
2.1基质的准备
使用无土育苗基质,要求基质具有良好的保水保肥能力,透气性能好,pH 5.5~6.5,物理化学性质稳定,最好经过灭菌。一般用2~3种基质混合使用,如草炭、蛭石按体积比2∶1或草炭、珍珠岩按体积比3∶1混合。
在移苗前1 d,将混合好、已润湿的基质装入穴盘,轻压;用1 000倍液的普力克浇透,以杀死基质中残存的病原菌。第2 d移苗时,基质含水量大约为80 %,即适合移苗。
2.2苗床的准备
放置幼苗的环境应容易实现对湿度、温度与光照的控制。可在日光温室内南北向做高畦,高10~15 cm,宽120 cm,横向放置2个穴盘(54 cm×2=108 cm);在高畦上做小拱棚,除用于保温保湿外,还可搭置遮阳网用于遮阳。
2.3工具的准备
起苗、移苗的过程中若自制一些适当的工具,不但可以提高效率,还能提高移植苗的成活率。如自制从培养瓶中将幼苗取出时所用的工具,自制幼苗移植时的用具,等等。
移苗量大时,还应考虑雇用人工以及人员、工作流程的安排等。
3幼苗的移植
3.1起苗、分级、洗苗
将培养瓶内的幼苗轻轻倒出,轻轻去除幼苗根部粘着的培养基,放入清水中轻洗,将根部附着的培养基清洗干净,同时必须做到尽量不伤及根系、嫩生长点及叶片。然后按大小将幼苗分级,并分出无根苗。
3.2移植
用准备好的工具在穴盘的基质上插洞,将幼苗根部轻轻放入洞中,尽量“不窝根”;轻轻掩上,稍压实;大苗与小苗分开移植,便于集中管理。移完后用喷雾器轻喷水,既可冲洗幼苗叶片上粘着的基质,又使得根系与基质接触更紧密,利于根系生长。
对于无根苗,可先沾适宜浓度的生根粉(剂),再移植。
4移植后的管理
移苗后,幼苗所生长的环境需要保持高湿度,湿度应在85 %~95 %,较高的湿度有利于减小叶片蒸腾速率,减轻根系吸水的负担。可在苗床上搭小拱棚,以有效保湿。但高湿度的同时易滋生病害,为减少病害的发生,每4~5 h通风换气5 min,并且逐天逐渐加大通风透气时间。约7 d后可撤去用于保湿的小拱棚,进行正常管理。
移植后的环境温度应稍高于移植前幼苗生长的环境温度。白天可控制在23~26 ℃,夜间不低于13~18 ℃。
为减小叶片蒸腾速率,移植后需进行遮光管理。移植后的前2 d需遮光70 %,之后逐渐见光,直至不遮光,此过程约需10~14 d。
由于环境湿度较大,温度适中,有利于滋生多种病菌。为防止病害的发生,除加强通风换气降湿外,还应结合药物防治与治疗。可在移苗后第4 d喷施750倍液的普力克,此后每隔4 d喷施1次。可结合喷药进行补水,喷药补水后加大通风透气时间。1周后,结合补水进行施肥。可喷施高磷复合肥,浓度为0.2 %,以促进根系与植株的全面生长。10 d后可确定移植成活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342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