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虚”到“实”的转变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本刊编辑部
天津海关副关长
赵志坚
谈到天津海关的风险管理工作,我想可以用“务虚”和“务实”来反映我们工作推进的一个过程:最初,大家都没有工作经验、没有可以借鉴的东西,天津话讲叫“没根”,谁也不知道怎么干;还有就是很多人还没有概念,认为这是个太“阳春白雪”的东西,离中国海关的工作实际太遥远,对这个有抵触情绪。然后通过组织推动、提高认识,通过制定硬指标、加大考核奖惩力度来保障,几年下来,如果说天津海关的风险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想应该是说我们有了很好的群众基础,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关员都在思想上、认识上对风险管理工作有了足够的重视,在风险管理与海关工作相结合的道路上也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接下来我想应该考虑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那就是建立健全风险管理长效机制。
天津海关关长黄胜强同志曾经讲过一句话,他说:“什么东西制度化了,才能有效地开展。”我想大家对此也深有体会。机制是什么?机制就是一种保障。长效机制的建设就是由虚变实的一个过程。所以我想,应该把长效机制建设作为风险管理工作由虚向实转变的抓手,从全局的高度来抓紧、抓实。
有了长效机制建设这个抓手,第二个我想是要提高风险管理手段的智能化与科技含量,实现与监管工作的紧密结合有机对接,以保持风险管理工作的生命力。要走风险管理与海关监管工作相结合的道路,加快风险管理的成果转化,让大家看到风险管理的效果。风险管理工作与海关监管工作的结合,与海关人力资源调配,与廉政建设、督察内审工作的有机结合,是促进风险管理工作不断发展,保持风险管理工作旺盛生命力的必然途径。
第三个,我想是要拓展风险管理工作的视野,将风险管理从传统的重视货物监管,向货物与企业并重转变。通过风险管理,支持贸易信用体系的建立。同时,要将海关工作职能的拓展与风险管理工作结合起来,更多地关注比如缉毒、反恐、贸易安全与便利等非传统职能,确保全面覆盖、综合掌控风险。
第四个,我想还是要区分风险管理的层次,确保风险管理手段在各个层面的有效使用。牟新生署长在2006年全国海关关长会议上提到风险管理的另一项重点工作,是“……尽快开发供总署机关和领导干部使用的风险管理平台,……努力为各级领导宏观决策当好参谋,为职能部门开展风险分析提供支持,为现场作业提供风险信息和操作指令”。
最后,我想还是回到长效机制的建设上来,这个天津海关也是在探索之中。我们目前正推动的风险管理基础数据库开发、专家咨询制度建设、异动商品监控制度建设,以及继续完善风险管理考评机制、探讨建立区域海关信息联动机制,都是围绕风险管理长效机制建设所做的一些有益的尝试。我们希望通过努力工作可以在不久的将来把这些东西拿出来与兄弟海关分享。
天津海关风险管理处处长
师国旺
海关风险管理工作搞了很多年,我个人理解在现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要形成一个理念、打造一个平台和建立若干机制。
理念,是总署领导和关领导最近一再强调的将风险管理作为海关管理哲学和改革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项工作中进一步强化风险管理意识,运用风险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技术,整合优化资源,改革和创新海关管理模式、运作机制、作业流程,逐步建立涵盖海关各工作领域、各层级的风险管理工作机制,达到全面提升海关管理水平和监管能力的目的。
平台,是在对海关管理环境、管理要素、管理对象和管理动态正确判断基础上,通过把握整体管理,找出并优化管理海关事务的最佳思路、方式方法和有效途径,达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管理能力和水平的目的。
机制,是利用风险管理的基本理念、手段和技术,结合海关现行组织结构和职责分工,综合运用前、中、后期管理手段以及客户管理、通道管理、重点审单、实货监管、守法验证、风险评估、情报分析等多种风险防控手段建立的一整套科学系统的海关风险防控体系。我认为目前它应该包括以下内容:
一是科学、高效、便捷、统一的风险管理运行机制。建立科学、高效、便捷和统一的风险管理运作机制,应该包括整合优化后的风险管理大平台、遴选甄别后的风险管理基础数据库、统一规范的风险管理应用标准等三个方面,这是建立风险管理长效机制的基础性工作。
二是资源共享、成果共显、工作共赢的区域联动机制。在进行现代海关第二步发展战略的实践过程中,目前这种封闭的、单一的海关业务监管结构肯定会被一种全国海关范围内,关与关、各监管区域之间,以及海关与行业之间的风险资源整合与共享所取代,这也为我们实现低投入、高产出的规模监管效益成为可能。
三是以考核奖惩制度为主要内容的风险管理激励机制。考核机制是实现科学管理的重要环节,也是风险管理提高层次的重要手段,可以通过制定科学的指标、扩大覆盖范围、实施有效奖惩,对风险管理工作产生积极的作用。
四是以建立专家咨询制度为主要内容的风险管理评价机制。要提高风险管理的专业化、集约化水平,就必须集中各个部门的专业人才、权威人士,整合资源,要在风险管理的决策机制上体现科学民主的制度要求,使风险管理的理念和功能渗透到各监管环节并充分体现它的作用。
五是以异动预警制度的建设为主要内容的风险管理监测机制。在海关业务监管上,实施风险管理的对象一个是商品,另一个是企业。建立异动监控机制,也就是要通过整合商品、企业信息,采用综合评估、统计分析等方法,监测进出口动态、趋势,及时发现其中的异常变化、开展深入分析,综合调动监管资源采取处置措施,以提高风险预警、防范能力。
新港海关副关长
胡丛华
新港海关作为天津海关最大的隶属海关,辖区内工作几乎涵盖了所有的海关业务,近年来业务量持续大幅度增长。2006年1-9月份,共接核进出口报关单101.2万份,与去年同期相比(以下简称“同比”)增长15.9%;监管进出口货物8694.1万吨,进出口货物总值561.6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2.5%和26.7%;征收税款323.18亿元(实际入库额),同比增长67.37%,占天津关区税收总额78.03%。而我们的人员总数,仅比2002年5月机构重组时增加了4.7%。实践证明,风险管理在监管现场的应用,确实对化解业务量增长与人员不足的矛盾、提高监管效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个是以风险信息为龙头,在普及风险管理理念的同时锻炼了队伍。风险信息作为领导参谋、工作指导、处置源头,为业务交流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平台,促使许多宝贵经验得以总结和共享,使业务人员在教学相长中得到提高,造就了一批一线的业务尖兵。
二是以风险分析为工具,提高监管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我们充分发挥各现场风险分析小组里专家人才的作用,对风险信息进行甄别筛选、数据收集、逻辑判断等工作,充分利用风险管理平台等工具对风险点进行深入分析,使监管重点得以明确,使预警、预定式布控有的放矢,本年度先后发现了进口铁矿砂低报价格、进口金枪鱼伪报成“自捕鱼”等大案。
三是以风险处置为手段,防范化解内外部风险。根据处置工作办法,分关形成了以直属风险科为枢纽,针对风险特点协调相关部门发挥各自作用进行实时响应的机制,通过前期查控和后续稽查有效化解风险。按照风险分析不忘“眼睛向内”的思路,我们同时开展了业务现场的日常运行监控分析,不断查找、堵塞监管漏洞,改进业务工作的方法和手段,提高了现场的廉政风险防范能力。
四是以硬指标为基准,督促、考核各项工作。根据关区的部署,分关结合各现场的特点对风险补税、信息报送、布控有效率、案件移交数量等硬指标进行了划分,并通过认真细致的统计和评估工作实现了任务到人、责任到人、层层落实,对现场基础工作的加强和业务水平的提高切实起到了推动作用,促进了税收等轴心工作的完成。1―9月,我们通过风险管理实现补税1.76亿元,工作日日均补税达到93万元。
天津海关归类分中心主任
孙革志
风险管理作为现代海关制度建设第二步发展战略的关键一环,始终也是归类分中心的一项重点工作。自2005年3月以来,我们就风险管理与归类工作的有机结合进行了不断探索,并依托现有风险管理资源,建立了“四个系统,三套办法,两个平台,一支队伍”的归类风险管理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四个系统”,即依托风险管理平台,将《关税监控分析系统》、《归类差异监控系统》、《归类纠错统计系统》加以整合,将先进的技术手段与专家分析相结合,提高归类风险分析的能力与水平。
“三套办法”,即依托《风险信息》,通过建立我们与现场的联系配合办法、与风险管理职能部门的信息处置办法、归类差异监控报告公布办法等,将归类风险监控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与有关现场联系落实加以解决,从而将归类风险监控的成果落在实处。目前不仅完成了对某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进口的组合开关、某摄像设备生产企业进口的数字硬盘录像机等多种商品的补税工作,同时通过归类差异监控进一步提高了天津海关的整体归类水平和通关质量。
“两个平台”,即依托风险刊物,将风险理念贯穿到《归类风险指南》、《商品归类研究》两本刊物的编纂过程中,介绍归类风险管理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这两本刊物为全国海关归类风险管理工作者提供了交流和共享的平台。
“一支队伍”,即依托风险队伍,我们仿照总署归类技术委员会的模式,成立了天津海关归类技术分委会,通过分委会的活动带动了全体关员学习归类理论、研究商品知识、发掘归类风险的热情,形成了一支风险分析意识极强的归类风险分析专家队伍。这些专家,不仅参与到天津海关风险管理专家咨询中,而且在归类工作岗位上取得骄人的成绩,为天津海关归类补税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
为继续发挥职能优势巩固现有成果,我们有以下设想:
一是不断探索利用计算机系统实现归类风险的自动分析、自动判别、自动处置的实现方式,将归类风险管理程式化、标准化、规范化。结合《中国海关商品归类计算机辅助系统》的开发与运行,在稳定、完整的商品数据库支持下,尝试开发计算机自动归类风险判断系统。
二是进一步完善归类风险信息共享系统。继续扩大《归类风险指南》杂志的影响力和稿件涉及的商品范围,提高刊物的风险指导意义。
三是强化贸易政策分析研究工作。建立政策性预警分析中心,通过预警信息提高归类风险信息的指导作用,真正
实现风险的可预见性。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371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