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阿司匹灵预防糖尿病肾病透析患者内瘘血栓形成的临床观察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郭琼芳 汪汉东 徐晓祥
【摘要】目的:探讨口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拜阿司匹灵对于减少糖尿病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52例糖尿病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9例与对照组23例,治疗组给予拜阿司匹灵100mg口服每日一次,通过临床治疗1年观察其超敏C反应蛋白、APTT变化及内瘘血栓形成情况。 结果:1年后治疗组较对照组超敏C反应蛋白值降低、APTT延长,治疗组内瘘血栓的发生显著低于对照组。 结论:口服拜阿司匹灵每日100mg能降低糖尿病肾病维持性透析患者1年内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的发生率。
【关键词】抗凝;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8-0048-01
糖尿病肾病已逐渐成为我国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常见病因之一,在我国,维持性血液透析是其最主要的替代治疗方式[1]。动静脉内瘘作为维持性血液透析最常用的血管通路方式,其使用寿命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糖尿病肾病透析患者由于动脉粥样硬化而广泛存在血管病变,且又有血液黏稠度增高、高脂血症、反复穿刺引起血管损伤,增加了内瘘血栓形成的机会,导致内瘘狭窄或闭塞,使得糖尿病肾病维持性透析患者内瘘的存活率明显低于一般透析患者[2]。因此如何有效预防内瘘血栓形成避免内瘘狭窄及闭塞对于延长糖尿病肾病透析内瘘寿命显得尤为重要。
1 资料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及分组:52例均为本院肾内科收治的糖尿病肾病透析患者,在我科行动静脉端侧吻合内瘘成形术后内瘘成熟者,诊断均符合WHO1999年糖尿病诊断及糖尿病肾病诊断标准[3],男32例, 年龄54±13岁;女20例,年龄50±12岁;2型糖尿病病程4-20年。排除标准:冠心病、消化性溃疡、上消化道出血、合并肿瘤、急性脑血管意外者、有急、慢性感染者。
52例患者根据是否服用拜阿司匹灵分为2组。A组23例未规律服用拜阿司匹灵,B组29例口服拜阿司匹灵每日100mg。两组性别、年龄、2型糖尿病病程、内瘘使用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两组均给予常规肝素抗凝透析,每周透析10-12h,胰岛素控制血糖,并积极控制高血压、避免透析中低血压,规范穿刺和压迫止血,常规用促红细胞生成素纠正贫血,高脂血症患者则行调脂治疗。
1.3 观察治疗
1.3.1 血生化指标:治疗前后分别检测血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
1.3.2 内瘘使用情况:1年内患者动静脉内瘘是否出现①透析时血流量持续小于180ml/min且超声检测内瘘吻合口处及动静脉内存在血栓②透析血流量消失。
1.3.3 不良反应: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0.0 软件统计,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生化治疗: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hs-CRP、Aptt的变化(均数±标准差)
两组治疗前hs-CRP、Aptt无统计学差异。A组治疗前后hs-CRP、Aptt无统计学差异,B组治疗后较治疗前hs-CRP降低、Aptt延长。*表示与B组治疗前相比P<0.05 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内瘘使用情况:见表2。
表2 1年内出现内瘘血栓的患者例数
A组与B组比较,P<0.05 有统计学意义。
2.3 不良反应:A组有2例出现恶心呕吐、上腹不适或疼痛,B组5例出现恶心呕吐、上腹不适或疼痛,两组消化道症状发生几率无统计学差异,两组均未见呕血及黑便。
3 讨论
近年来研究表明,hs-CRP参与了血栓形成和动脉硬化的病理过程[5],CRP可与脂蛋白结合, 激活补体系统,产生大量炎症介质,释放氧自由基,造成血管内膜损伤,血管痉挛及不稳定斑块脱落,加重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管腔狭窄在狭窄的基础上由于血液粘稠度高,在斑块上形成血栓堵塞血管。
糖尿病肾病透析患者内瘘的维持, 直接影响到糖尿病患者透析的效果及存活率。而预防糖尿病患者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是延长患者内瘘使用寿命的一个重要环节[6]。
血管内的血栓,其形成过程都是以血小板粘附于内膜裸露的胶原开始,所以血小板粘集堆的形成是血栓形成的第一步,而血栓素A2(TXA2)有强大的促粘集性。拜阿司匹灵能通过不可逆的抑制环氧合酶的合成减少TXA2的生成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由此预防血栓形成。
本研究发现口服拜阿司匹灵每日100mg能降低糖尿病肾病维持性透析患者的hs-CRP,延长APTT,降低1年内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的发生率。
拜阿司匹灵能显著降低糖尿病肾病维持性透析患者1年内动静脉内瘘狭窄及闭塞的发生率。因观察时间较短,口服拜阿司匹灵对于内瘘已经使用超过1年的糖尿病肾病透析患者是否还能起到延长其内瘘使用寿命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参考文献
[1] 梅长林.实用透析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 363-684
[2] 瞿芬理.糖尿病尿毒症透析护理[J].中华临床新医学, 2004, 4(6) : 553
[3] Wolf G. Cell cycle regulation in diabetic nephropathy[J]. Kidney Int Suppl, 2000, 77: S59-66
[4] 张毅、陈欣欣,等.前臂自体动静脉内瘘407例早期失用相关因素分析.中山大学学报,2009(8):96
[5] Gomes M C. C-reactive protein:a new golden marker of cardiovascularrisk[J].Rev Port Cardiol,2002,21:1329-1346
[6] 苟晓,刘京,谢晓玲.糖尿病肾病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建立与维持.现代医药卫生,2006(13):200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548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