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经促孕丸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96例临床观察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赖青
(防城港市中医院妇产科 广西 防城港 538000)
【摘要】目的:观察调经促孕丸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的临床疗效。方法:排卵障碍性不孕症患者96例,采用随机对照实验方法,分为研究组:50例,对照组:46例,研究组服用调经促孕丸配伍氯米酚治疗,对照组服用氯米酚治疗,1个月为一疗程,3个疗程后采用两组进行比较。结果: 研究组妊娠率为74.0%,对照组妊娠率为43.4%,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调经促孕丸治疗无排卵型不孕排卵率高,妊娠率亦高,副作用少,值得推广。
【关键词】排卵障碍性不孕症;调经促孕丸;氯米酚
【中图分类号】R711.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6-0353-01
有正常性生活,未经避孕一年未妊娠者, 称为不孕症[1] 。不孕症发病率因国家、民族和地区不同存在差别。我国不孕症发病率7%-10%。以排卵障碍和输卵管因素居多。其中排卵障碍占女性不孕因素的25%-35%。排卵障碍包括卵泡发育缓慢、卵泡发育至一定程度闭锁、无优势卵泡形成、成熟卵泡不破裂等。近年来由于环境恶化、生活节奏加快、饮食结构改变等原因, 发病率有明显上升。不孕症是一种特殊的生殖健康缺陷, 由于其生理、心理因素并存, 可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严重影响,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治疗的患者日益增加。氯米酚是常用的促排卵药,广泛用于不孕症的治疗。为探讨如何提高提高卵巢对促排卵药的反应性,我们设计了用调经促孕丸配伍氯米酚治疗不孕症的方案,效果满意。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自2008年4月至2010年4月来我院就诊,并符合下列条件的不孕症患者96 例。(1) 临床表现为继发性闭经、月经稀发或月经基本正常的无排卵性不孕或原因不明的不孕。(2) 输卵管通畅。(3) 催乳激素正常。(4) 雄激素正常。(5) 配偶精液常规化验正常。
1.2 临床资料:将不孕症患者96 例用双盲随机方法分为2 组,A 为研究组、B 组为对照组。 A组: 月经第5天起开始口服口服氯米芬,每天1 次,每次50mg,连服5天,同时月经第5天开始口服调经促孕丸,每天2 次,每次5g(50 粒),连服20 天,于月经第10天开始,每3天行阴道B超监测卵巢大小,卵泡数目及大小,测子宫内膜厚度,B超检查发现排卵前卵泡达18~20mm时,肌注HCG5000―10000U,于HCG给药当日或次日指导性生活。发现如有排卵而无怀孕者于下一个月经周期继续原疗程,最多连用3个周期。对照组也于月经第5天起开始口服氯米芬,每天1 次,每次50mg,连服5 天,如有排卵而未怀孕者于下一个月经周期继续原剂量口服,最多连用3 个周期,如无排卵者则从第2 周期起递增原剂量,每个周期增加1 次,每次增加50mg,最大量增至每次150mg。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 记录是否有成熟卵泡、是否怀孕。
两组有排卵而连用3 个周期未怀孕为失败,对照组克罗
米芬增加至150mg 仍无排卵也为失败。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排卵情况,研究组第一个月经周期有8例排卵,第二个月经周期有20 例排卵,第三个月经周期有15例排卵,7 例无排卵,排卵率为86.0%。对照组50mg 排卵有6 例,100mg 排卵有19例,100mg 排卵有12例,有9例增量至150mg 仍无排卵, 排卵率为80.4%,但统计学无显著性差异(P>0.05)。妊娠情况,观察组有37 例怀孕,13例无怀孕,妊娠率为74.0%。对照组有20 例怀孕,26 例无怀孕,妊娠率为43.4%,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 P<0 . 0 5 〉。
3 讨论
氯罗米芬是一种合成非类固醇化合物,利用其与垂体雌激素受体结合产生低雌激素效应,反馈性诱导内源性促性腺激素分泌,促使卵泡生长。排卵率高而妊娠率低,妊娠率低的原因是:氯米芬的雌激素效应作用使宫颈粘液变稠,影响精子穿透,同时引起黄体功能不足,影响受精卵的种植[2]。另一方面,利用氯罗米芬促排卵,卵泡未破裂黄素化发生率高[3],它是一种临床征象不明显,有卵泡发生,但无排卵的病症,而且从月经的情况、宫颈粘液评分、基础体温记录、性激素水平检查无法与正常排卵周期区别。而调经促孕丸含有鹿茸、黄芪、免丝子、淫洋霍、续断、枸杞子、桑寄生、山药等,具有壮阳滋肝补肾,养血调经,调补冲任,摄精成孕[4];其次还有兴奋卵巢,调节内分泌,促排卵及诱导排卵作用,再加上鸡血藤、丹参、覆盆子、茯苓、赤芍、仙茅、仙灵脾等,具有补肾健脾, 活血调经的功效, 可改善下丘脑- 垂体- 卵巢轴的功能, 刺激卵巢活力。故调经促孕丸治疗无排卵型不孕,排卵率高,妊娠率亦高,副作用少,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乐杰,谢幸,林仲秋,苟文丽,狄文, 妇产科学[ M] .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第7版
[2] Cohen J,et al.New development in in~vitrofertilization.Curr Probl Obstet Gynecol Fertil 1986;9(5):231
[3] A,Lan CI,Shauhn P M.Evidence~based fertility treatment.London:RCOG Press,1998:93
[4] 罗元恺.中医妇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第1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5583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