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风险管理在输液室的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单明英
【摘要】目的:探讨护理风险管理理论在输液室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方法:通过识别、评估可能存在的或潜在的可引发风险的因素;运用风险管理的理论进行预防和控制,使输液室的护理风险降到最低,确保病人的安全。
【关键词】护理风险管理;输液室;应用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0)08-0300-02
护理风险是指存在于整个诊疗护理过程中的可能会导致损失和伤残事件的不确定性或可能发生的一切不安全事件。[1]它始终贯穿于护理操作、处置、配合抢救等环节中,有时即便是极为简单或微不足道的临床护理活动都带有风险[2],护理风险管理是指对患者、工作人员、探视者可能产生伤害的潜在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并采取正确行动的过程,它是通过护理风险分析,寻求风险防范措施,尽可能减少护理风险的发生。[3]在输液室的护理治疗过程中,有相当多潜在或明显的护理风险,如何采取积极有效的防范措施,对各种护理风险进行有效控制,减少护理风险,是护理管理的重要内容。
1 护理风险的识别、评估
1.1 管理层的风险因素
1.1.1 管理制度不完善 制度不健全、执行力度不够、管理措施不到位;上级对下级的监控缺乏力度,对潜在的护理风险缺乏预见性,没有对护理过程进行分析、总结,使护士在日常护理工作中缺乏有章可循。
1.1.2 护理人力资源的配置不合理 人力资源不足,频繁的日、夜班交替使护士处于紧张的身心疲惫状态,生理、心理压力增大,超负荷工作状态又使护士角色行为冲突;过度的工作和劳累会引起注意力和警惕性的下降,导致错误的增加。
1.1.3 输液室病人密度大,医生注射处方不规范,环境嘈杂,病人和家人同名同姓或者字音相同,护士呼叫时患者容易出现错误应答,有些患者注意力集中在注射单上,希望尽快输液治疗,故确认名字时不够专心,造成张冠李戴而发生错误。
1.2 护理人员自身的风险因素
1.2.1 法律意识较淡薄 在工作中忽视潜在的法律问题。如对患者的隐私权、知情权等没有在思想上产生足够的重视;在护理操作中,缺乏对自身的约束,主观臆断,追求速度,随意性强,慎独精神差,违规操作却茫然不知。
1.2.2 自我保护意识淡薄 执行医嘱后没有及时签名或履行好告知义务。
1.2.3 服务态度差或方式不当 对患者及家属生、冷、硬或不恰当的语言伤害对方,对患者的反复询问不耐烦、不体谅,表现为懒于解释或说话不注意语气、方式,使对方难以接受。
1.2.4 责任心不强,工作粗疏,巡视不严密 由于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精力不集中,不认真执行三查七对而配错药、打错针、加错药;巡视不到位,如接瓶不及时、输液速度过快、输液药物外漏致肢体、头皮肿胀等。
1.2.5 缺乏娴熟的专业技能 护士静脉穿刺技术水平低、穿刺前未对血管进行认真评估或进行穿刺时思想不集中,造成穿刺失败,失败后未及时向患者做好道歉沟通,而引发不满情绪。
1.3 给药的风险因素
1.3.1 药房的因素 药房发错药,护士未认真核对药物引起配药的错误及给药的错误。
1.3.2 药品种类因素 药品多,新药多,一药多名,一种药物多种剂型,护士对新药知识信息了解不够,无法掌握药物的配伍禁忌。
1.3.3 药物的皮试因素需做过敏试验药物多,护士无法掌握,有时医生忘记开皮试或医生开免试病人并没有做皮试,护士注射时未及时询问皮试情况。
1.4 患者家属方面的风险因素
1.4.1 患者及家属期望值过高由于患者对疾病缺乏正确认识,对医院期望值过高,如出现治疗效果不明显,就怀疑医生诊断错误,拒绝护理人员的安排及治疗,导致患者人为的护理不安全因素。
1.4.2 患者的自身素质 由于部分病人所受教育的限制,素质不高,出现过激行为,对护士的出言不逊或不尊重行为。
2 护理风险的预防和控制
2.1 重视护理风险管理
2.1.1 细化并规范护理过程管理,建立各个环节流程,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和制定护理风险管理计划并严格执行,了解护理风险的现状, 风险发生的规律和特点,对潜在的护理风险在护理过程中进行分析、总结,制订了输液室“意外事件护理应急预案”,使护士在日常护理工作中有章可循。明确护理风险管理是全员参与的过程,使护理人员从被动接受风险管理的检查转变为自觉维护护理安全,实施规范化管理。
2.1.2 制定科学、动态、弹性的排班制,工作繁重时根据科室病人情况和工作量合理分配人力资源,弹性排班,增加病人高峰期的上班人数。制定应急状况下输液室护理人员调配方案,全科护理人员做到工作需要时,随叫随到,以达到保质保量为病人提供满意的护理服务。
2.2 树立质量控制观念和增强法制意识
2.2.1 组织对常规制度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侵权责任法》的学习,对科室人员进行法规知识培训,特别是新上岗护士的培训,使护士明确职责, 强化意识,以此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2.2.2 实行护理质量三级管理体系,发挥科室质控小组的质管作用,明确各自的质控点,增强全员参与质量管理的意识,每周对护理质量进行全面检查并对检查结果进行书面总结汇报, 建立检查、反馈制度,设立可追溯机制,及时杜绝护理风险。
2.2.3 制订奖罚制度并严格执行,使每位护士时刻牢记自己的职责,加强慎独修养,为患者提供安全保证。
2.3 提高整体素质
2.3.1 鼓励年轻护士参加多种形式的学习及继续再教育如自考和夜大等,为护士营造学习氛围同时还要求护士掌握新药的名称,剂量,性质,配伍禁忌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并不定期地对护士进行口头考核强化护士的专业知识和业务素质。
2.3.2 制定层级培训计划,由高年资的护士对低年资的护士进行培训,采取新老搭配的排班制度同时规范静脉输液操作流程和药物过敏反应及输液反应的抢救流程,护士长不定期进行提问考核,提高护士的静脉穿刺水平。
2.3.3 要有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
2.3.4 转变服务理念,改善服务态度,优化服务流程,提高服务质量,创建和谐的医护关系、医患关系和护患关系;多与患者亲切交流、耐心解释;定期召开工休座谈会,了解患者对医院、科室的意见、建议,定期发放满意度调查表,通过分析、反馈、改进以完善输液室的工作。
2.3.5 加强责任心,严密巡视输液,及时发现患者病情变化、药物外漏、滴速改变、有无不良反应的发生并及时处理。
2.3.6 增强团队协作精神,倡导在繁忙工作中相互提醒、相互监督,弥补工作中的缺陷和漏洞,防范护理差错的发生。
2.4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改进输液流程,在输液过程中层层严格把关
2.4.1 输液室病人多全年每日平均500多人次,排队时间长,流动性大,无固定床位号,为避免出现给错药,挂错瓶等差错事故发生,我们科从2005年开始引进的先进的电脑叫号系统,电脑排号单为两联,一联交病人,一联放置于病人的小药筐内,电脑叫号后病人凭所持的电脑号进行输液,避免了姓名相同而发生的错误及减少了病人的排队现象。
2.4.2 输液接药时护士要根据注射证认真核对病人的姓名、年龄、诊断、药物名称、剂量及用法、有无配伍禁忌,特别要查看儿童药物的剂量与儿童的年龄、体重是否相符;询问病人有否做皮试及有药物过敏史,查看皮试阴性的标记;如有疑问,护士亲自与有关医师或药房取得联系。
2.4.3 输液配药时护士要及时准确为病人配制液体,根据注射证认真核对病人的姓名、年龄、诊断、药物名称、剂量及用法、有无配伍禁忌,特别要查看儿童药物的剂量与儿童的年龄、体重是否相符;查看皮试阴性的标记;将电脑号写与药物瓶签上;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配药后经第二人核对。
2.4.4 输液注射时护士根据注射证认真核对病人的姓名、年龄、性别、诊断、药物名称、剂量及用法、有无配伍禁忌,特别要查看儿童药物的剂量与儿童的年龄、体重是否相符;核对病人的电脑号与输液瓶签上及所配药物筐内的电脑号是否相符;询问病人有否做过皮试及有无药物过敏史,查看皮试阴性的标记;在核对病人姓名时要说:“您好!请问您叫什么名字”,确认无误后给病人注射,调节输液速度;嘱咐病人不要随意调节输液速度、随意离开输液厅,并且不要自行拔针,告知病人所用药物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有不适及时呼叫护士。
2.4.5 在巡回时护士要主动观察病人的病情、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穿刺部位的肢体是否肿胀、液体是否通畅等,发现液体有渗出注射部位有肿胀要立即处理并告知病人注意事项,酌情报告医生处理。
2.4.6 接瓶时根据病人注射证核对姓名、药名、剂量与所配药物瓶签上是否相符,询问病人的姓名及已经输完几瓶;接瓶后调节输液速度,再一次核对病人的姓名、药物、剂量、用法。嘱咐病人不要随意调节输液速度并告知病人所用药物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有不适及时呼叫护士。
2.4.7 给病人拔针前询问病人的姓名,核对病人注射证上的姓名、药名、剂量,查看是否完成本次输液;嘱咐病人按压注射部位5~10分钟后方可松开并离院,儿童要特别注意嘱咐家属,有不适随时到医院就诊。
2.5 对病人履行告知义务
2.5.1 设立缺陷登记本,以制度规范约束护理行为,建立风险管理告知制度,将可能出现的问题告知病人。
2.5.2 对自带药品来本院注射时与患者签订医患协议书。
2.5.3 告知时要注意语言艺术,使患者感到可靠和信任,自愿接受和配合医疗护理工作。
3 体会 护理风险贯穿整个护理操作的过程,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差错都有护理纠纷的发生,因此,我们在进行输液的操作过程中要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无菌操作原则及三查七对制度,加强法制观念,提高自己的风险意识,通过不断识别现存和潜在的风险,采取多方位的风险防范措施,降低了护理差错、纠纷、投诉的发生率,确保了输液病人的安全,提高了病人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李晓惠,邹晓清.临床护理风险事件与对策.中华护理杂志,2005,40(5):375-377
[2] 蔡铜山,钟德富,张海林,等.推行医疗风险管理 提高医疗服务质量.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1,8(5):342-343
[3] 林菊英.医院管理学护理管理分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6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581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