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途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已经成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其目标是,到2010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在专任教师中所占比例要达到60%。为此,本文较为系统地阐述了我国高职院校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应采取的对策和有效途径。
关键词:教师队伍职业院校双师型培养途径
1997年,原国家教委印发了《关于加强职业教育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了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和措施,提出了职业教育师资的资格要求和培养培训渠道。该意见指出,“在师资队伍建设中,要努力建设一支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具备‘双师型’的教师数不低于专业教师总数的80%。”2006年,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注重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改革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高等职业教育者们正在不断积极探索“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模式。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发展,高职教师意识到高职教育惟有通过改革与创新,才能把握历史发展机遇,才能在激烈的教育市场竞争中确立自己的品牌和特色。而能否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理论扎实、精通业务、善于创新、结构合理的“双师型” 师资队伍,则是高职院校教学改革与创新成败的关键。为此,本文是课题组在研究过程中,探讨了双师素质的内涵和培养途径。
1.1 “双师型”教师概念
国家教育部1998年在制定的《面向21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中提出了“双师型”教师的概念。
何为“双师型”教师,教育部《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的规定是:“双师型”教师是指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老师:
(1)两年以上基层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能指导本专业实践教学,具有中级(或以上)教师职称;
(2)既有讲师及其以上的教师职称,又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及其以上的专业职称;
(3)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及以上)应用性项目研究,研究成果已被社会企事业单位实际应用,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
此规定从理论上概括了“双师型”教师应具备的条件,具有较高的理论性和完备性。不难看出,“双师型”教师的含义是既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能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较高的专业操作示范技能和较强的科研能力,具有教师和“工程师”的双重知识与能力结构的专业教师。
从高等职业教育属性而言,其培养对象是针对职业岗位群的,是一种直接面向职业岗位群需要的技术教育,其人才目标定位在“培养适应生产经营与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适应国际竞争需要的,适应终身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系统的一类构成院校,在培养目标上“应当是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从事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一线的技术型、应用型人才,培养出来的学生跟社会零距离,到企业上岗零距离。”高等职业院校自身的特点以及定位的这种特殊性,对教师队伍建设、教师培训工作都提出了特殊的要求,即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
所以,“双师型”教师仍然是一名教师,作为教师必须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具有高尚的师德和深厚的理论功底,能够跟踪当前科学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把握教育规律,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善于把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创新、处世、做人。
2.2加强教师培训需求分析,制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规划
高职院校教师培训需求分析,是指在每项培训活动进行之前,由师资培训管理部门按照国家、地方政府和各高职院校关于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精神,结合区域发展特点对高职院校和高职院校教师进行综合考察,在充分认识院校发展战略、发展状态和教师情况的前提下,对高职院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结构及高职院校教师专业素养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以确定针对教师队伍现状采取所需内容的培训。
其次,要进行专业分析和教师分析。所谓专业分析指对专业教师的数量、质量、专业在学校中的地位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简单地说就是分析专业现在以及将来对教师数量和质量的需求情况,从而确定以专业需求为基础的培训目的、内容、形式、时间、数量等。所谓教师分析是指对教师个体的个性、特长、知识及能力结构及发展方向等进行分析,并根据其从事具体工作,发现其优势和不足、据此确定教师个体的培训目的、内容、时间和形式。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必须根据学校专业设置和和课程建设及教师实际,确定培养教师的数量和类型,要全面掌握和研究分析“双师”教师队伍的现状,包括数量,年龄、学历、职称、专业、性别、以及现场经历、教学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产学研结合能力等方面。
3.3 “双师型”教师的素质培养途径
高职院校在走特色发展道路的过程中,必然会从学校服务对象的行业特色以及人才培养的专业特色角度出发,注重自身精品专业建设,寻求与人才市场需求的良性互动,以彰显自身特色,进而会加大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的力度。其中,除了与之相关的硬件条件改善之外,更为重要的就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因此,师资培训是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加强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手段。近年来,全国上下都在抓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而职教师资的培训工作却一直重视不够。据调查显示,62%的高职院校的教师连续工作五年中没有外出学习或进修过,主要是由于高职院校资金困难等原因,使得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受到了极大的影响[2]。如果这种情况一直存在的话,这部分教师的知识就会老化,上课都是靠吃“老本”,不能够向学生介绍本学科的发展动态、前沿知识,教学质量怎么提高?因此,学院领导要重视和加强教师的在职培训,在教师中树立终身学习的教育思想,并且借鉴发达国家“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成功经验,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以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实践能力。
1.实施校内培训
教师优先在校内开展理论学习和技能培训,组织新老教师结对,以老带新,要求新教师在课堂教学、班主任工作、实习管理等方面向老教师全面学习。通过传、帮、带,以提高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素质。同时合理开放图书馆、微机室、实训基地为青年教师提高理论和技能水平提供便利条件。并且在下大力气巩固现有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同时,还要不断扩大和发展新的实习实训基地,要求并鼓励教师深入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参与基地建设,以锻炼提高实践能力。
高等职院校应关注教师个人的职业发展,教师队伍建设要立足于本校教师队伍现状,深入挖掘内部潜力,充分发挥每个教师的专业专长,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有计划、有目标、有系统地加强师资队伍的培训,达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培训激励教师。目前,高等职业院校生源状况不如人意的情况还相当普遍,教师工作量不满,这时恰恰就是大力开展教师培养培训工作的大好时机,可以大大降低因教师外出培训给教学工作带来的冲击。
2.派教师到合作企业专业实践
现在的高职院校基本上都有订单式培养模式,与企业有很好的合作关系,这是培养“双师型”教师得天独厚的条件。合作企业作为学生的校外实训基地,同样也可作为师资培养的基地,将专业课教师派到这些企业进行专业实践,不仅提高了专业技术应用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同时也深入了解了合作企业,而且意义重大。
其一,教师对于企业对员工的知识结构、专业水平等各方面的要求有了具体的认识,可以就该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计划、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提出改进意见,使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有了明确的方向和目标;了解该专业目前的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便在教学中及时补充反映生产现场的新技术、新工艺。
其二,许多科班出来的专业课青年教师,惟有在企业参加实践锻炼的过程中,才能够从更深的层面上理解和掌握以前所学的专业知识,发现自己知识结构上的不足,明确以后努力的方向,其教学和操作技能才能再上一个新台阶。
其三,教师在适当时间去合作企业实践提高自己素质的同时,也达到了回访的目的。一方面,教师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可以向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请教,另一方面,在该单位上班的学生工作中遇到的专业难题可以很方便的和自己老师沟通解决,而且老师把学生的工作情况、工作体会、思想状况反馈到学校对在校生进行职业指导、人格教育,培养人文素质,增强学习动力。
其四,有些原本从企业的技师或高工岗位上进人高职院校任教的教师虽成为比较典型的“双师型”教师,但若干年以后,随着企业生产设备、生产工艺、生产技术的改进,这些“双师型”教师的知识结构已经老化,实践经验已经过时,也很有必要让他们到合作企业去“充电”。
3.鼓励专业教师继续深造
选拔学历合格、理论基础好、有操作基本功的优秀青年教师,到规模较大、实力雄厚的工业大学接受专业技能训练,更新教师知识和技能结构,充分利用大学学科齐全、专业交叉互补性好、学术水平高等优势来培养高素质的教师。
针对专业教师学历不高的现状,学校积极创造条件,鼓励优秀青年教师积极参加研究生进修,并限期达标,对于硕士学历的鼓励并支持继续攻读博士研究生,培养专业带头人。
重点专业可以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是学校存在之基发展之源,学校必须将重点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摆在突出显著的位置上,鼓励教师向更高的学历、更高的学术、技能水平冲刺,促进拔尖人才脱颖而出,将师资队伍做强,以个人的学术、技术成就带动专业的建设,产生名人效应。
4.建立激励机制,采取奖励措施
科学、客观、公正地对教师工作进行考核评价,是教师管理的重要环节,是管理人员进行管理决策、采取管理措施的基础,关系到教师的合理使用、晋升、降职、奖惩等,事关教师个人切身利益和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大局,必须严肃认真对待。教师考评的内容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教育教学能力、专业技能等多个方面。
建立健全“双师型”教师考核和奖励制度,在职称聘任、业务培训、表彰奖励、课时津贴、福利待遇、提高工资等方面给予倾斜,这也是稳定师资队伍的一项重要举措。把双师型教师安排在学校的关键教学岗位,成为所有教师自觉追求的目标,努力为双师型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学习、发展环境,营造能使中青年骨干教师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
三 、对新进教师的素质严格把关
我国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主要途径是对在职教师进行培训。这一途径时间短,见效快,但大多数是补偿教育,从长远来看,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高等职业教育在“双师型”教师队伍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引进优秀人才来带动专业建设,虽然对提升师资水平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也只是点而非面,不能起到主流的作用[3,4]。真正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是从源头上把好新进教师的的入口关,吸收那些已经具备职业教育教师素质并且经过一定的专业实践训练的“双师型”教师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来。
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建设将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不断壮大,教师队伍本身也会不断地更新,将会有大量高校毕业生加入到高职院校师资队伍中,学院可以通过把好入口关而对原有的师资队伍进行改善和提高,反之,将使教师队伍造成恶性循环的状态,更增加了建设合格师资队伍的难度。把好关,首先要规范进口渠道,绝大部分教师要由职业技术师范学院输送,因为职业技术师范学院的学制与普通高校里相关专业的学制相同,教学内容以专业知识的应用以及高等师范教育为主,注重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毕业的学生经过1―2年的实习期,经考核合格后一般都能独立执教。通过这种途径培养出来的教师基木能符合“双师型”教师的要求。其次,对由非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毕业而进入学院的师资应经过严格地考核,只能允许“理论扎实、技能过硬、胜任教学”的复合型师资到校从教。对于由普通高校非师范专业的毕业生要再经过一段时间的技术师范素质的培训和实践锻炼取得教师资格才能到校从教。总之,对不管什么渠道进到高职院校任教的教师都要严格把关,做到进入的都是符合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标准要求的,从而使得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朝着良性循环的态势发展。
总之,高职院校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培养一支教育观念新、改革意识强、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的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以满足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的需要,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促进社会发展。建设一支能够适应高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强化技能性和实践性教学要求、培养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等职业院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参考文献
[1]白兆盈. 谈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J]. 中国成人教育, 2002 (2):21-23
[2]刘剑虹. 师资培训新论― ― 多视角研究[M]. 成都: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3]姚责平. 解读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2(6):34-36
[4]王荣成, 丁训言, 伍学雷. 产学研结合是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有效途径[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2 (1):30-32
[5]宋梦奇.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双师型”教师培养的重要性及途径[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
课题类别:重庆市职业教育科研“十一五”规划课题名称:职业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问题研究
批准号:2009-zjxh-016学科分类: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课题负责人:彭克发 教授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
主要成员:彭丽娟、许诗康、陈学平、冀云、唐继勇、李权、蔺玉珂、于鲁冀、张华敏
作者简介:
姓名:彭克发 性别:男、学历/学位:大学本科/学士、职称:教授、研究方向:电子信息技术类。
姓名:彭丽娟 性别:女、学历/学位:大学本科/学士、职称:助教、研究方向:教育综合类。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744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