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是电影的灵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学习油画的时侯,我们同学之间经常讨论一个问题:什么最难画?一开始大部分人认为是风景,风景难画是因为大自然千变万化,极为复杂,放眼望去眼花缭乱,但是渐渐的掌握了技巧,就不再感到难了,因为景物没有思想,作者可以在画面上任意根据自己的想法简化、取舍、移动等,表达的空间极其广阔。
随着专业能力的不断加强,慢慢发现,其实最难把握的是我们自以为最熟悉不过的“人”,所有的艺术形式都是同一个道理。但也有人反对这种观点,有的说:人物很容易表现,太熟悉了,我闭着眼就能画出来各种五官长相的人;还有的说:我画谁像谁,一点不难。这些观点虽也有道理,但只停留于表面。我们每天看见最多的,不是蓝天,不是大地,不是每天睁开眼睛看到的天花板,而是“人”!再具体就是人的脸,最终聚焦到人的眼睛,人对于人再熟悉不过了。但是难以表现也正是难在如此的熟悉上,因为观众对人也同样熟悉,对人表情细微变化的观察能力极强,对每一个肌肉细微运动所带来的细微表情变化都极其敏感。作为一个创作者很容易把人画像,也很容易表现各种表情,但是很难做到惟妙惟肖、不差分毫的表达。作为一个欣赏者对作品中人物的表情一丝细微的不准确变化都会十分敏感的发觉,因此在表现人物时,要想准确做到作者、作品中人物和欣赏者三者之间感情的共鸣是非常难的,一丝细微的不准确,都会被欣赏者所误解。
因此,作者在艺术创作中必须要做到“作者、作品中人物和欣赏者三者之间感情的共鸣”,归纳为四个字就是“以人为本”。
那么电影艺术,作为一种来源于生活,表达人与人关系和情感的艺术,就更要时刻贯彻这种“以人为本”的创作原则,这一原则在电影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电影艺术是表现人类社会的艺术。我们看过的电影中,有哪一部电影的主人公不是人?有人会说:电影《功夫熊猫》里没有一个人,都是动物啊。没错,表面上看是没有,但是片中的动物使用的是人类的语言,生活在人类的社会,脑子比人类聪明,这说明,这些动物主人公都是披上动物外衣的人。这种用动物来表现人类社会关系的影片,一来是为了使观众产生新鲜感,打破观众的审美疲劳;二来是为了达到用不同动物可以更直观表现不同角色性格的目的。
还有人说《动物世界》是真正的动物。没错,从画面上看是都真正的动物,没有人,但如果只是简单的只看动物,就不能是影片,也没有观众愿意欣赏,不能看出故事,也就不能激发观众的不能激发起观众人类特有的喜怒哀乐等感情。这时候,解说员应运而生,替动物们说话,并利用蒙太奇替他们编造一个一个动人的故事,把动物人性化、社会化,从而激发观众内心的相同感受,达到共鸣。《导盲犬》等以动物为主人公的影视作品也是这个道理。这样类型的电影,可以通过把人的感情放在动物身上而达到相对突出和夸张的效果,更能打动观众。
所以,电影都是讲述人类故事的,是人类强加给整个世界人类的感情,在电影世界里永远都是以人为本的,这样才能使观众欣赏的同时和剧中人物产生感情共鸣。二、“以人为本”中的“人”也可以理解为“观众”,即“以观众为本”。我在给学生们上课的时候总是说:电影不是随便拍的,再个性、有风格也不能忘本,最后还是要给人看,观众才是我们创作的最终目标,概括的说就是要以观众为本。这一思想要纵贯电影制作的每一个步骤,并且融入到电影中的每一个场景、每一个镜头、每一个道具、每一个最细微的变化和最细小的环节,只要是这个电影里的,就都要为这个电影服务,讲同一个故事。
这里举几个例子,当我们看电影的时候,电影里出现这样的镜头:山区里农村老大妈人人拿一个吸尘器打扫卫生;卖冰棍的老头推着冰箱满大街叫卖;一个要饭的带着一个劳力士手表等等。这时观众就一定会被不自觉的吸引,潜意识里会突然生出疑问而等待答案,如果没有答案,只是和剧情没有关联的错误道具,那么观众的感情延续就会被打破,受到错误引导的观众就会像一根线打了结,不再流畅了,或者观众感受到的也许就并不是制作者想要表达的了。
所以正确引导观众感情的发展及潜意识,才能和观众产生共鸣。电影节里的电影评委们是怎样评价电影的呢?一部好电影:所有的电影要素,如镜头、色调、配音、服饰、道具等等,都紧密结合在一起,讲述同一个故事,感情抒发流畅合理,不打结,不撞墙,从而达到和观众的共鸣。
在这里提到一点,有的人认为:“以人为本”中的“人”也是作者,一些只体现作者思想的艺术片,就应该以“作者”为本,抒发作者的感情。这种观点大错特错,原因有二:其一是因为一切艺术形式都要经过欣赏者的艺术再加工才能称之为艺术,没有欣赏者就失去了意义,这种艺术再加工的过程就是作者、作品、欣赏者之间的感情共鸣;其二,艺术片虽然创作手法灵活,别出心裁,不被大众所接受,欣赏者一般只是极少数行内专业群体,但是这些可以称之为“高级观众”的人眼中更是容不得沙子,对艺术片有着一个宽泛却严谨的评价标准,不能感动他们一样是死路一条。所以一切电影创作者都不能自以为是,电影都逃脱不了“以观众为本”的创作原则。
三、电影应该体现对人类的终极关怀。
纵观当今主流电影,虽然表面上看去是五花八门,但实际上有诸多共同之处,都逃不出电影潜规则。不论是什么剧情的电影,其故事主线归根到底都有深层次的出发点,这一出发点就是人类的两大最根本问题:“生存”和“繁衍”,人类的一切问题也都是源自于这两个终极问题之上。
首先,这两大问题相互紧密相连密不可分:要生存就必须繁衍,要繁衍就必须先生存,在电影中总是交织在一起,互相制约又相互依存;其次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多种多样的体现,“生存”的问题体现在战争、历险、励志等,“繁衍”则表现在亲情、爱情等感情上。
电影是反应人类社会的,自然逃脱不了这两个终极问题,这些人类最终极的问题所派生出来的表现形式最能打动观众,在电影中不断的寻找和正确的解释这两大问题及其之间的关系,是电影情感表达是否到位的决定因素之一,这就是电影的主人公总是一波三折,困难重重,又有亲情、爱情交织其中的原因。长期以来,在想方设法激发观众终极情绪的过程中也就逐渐形成了电影的一条潜规则:电影应该体现对人类的终极关怀。
对于一部电影来说,不管是多么有哲理,也不管如何的挖掘人性,归根到底都要以对人类终极问题的研究为主线,能够使观众通过电影语言感受到人类最根本的“生存”和“繁衍”问题,就等于打开了观众心中的门,激发起了观众内心最深处的呼唤。这里举几个例子:
1、战争片的代表作品《拯救大兵瑞恩》中有这样两条主线:一条是拯救行动的军人们怎样战胜敌人并生存下来;另一条是孤苦伶仃的老母亲期盼她那仅存的儿子瑞恩回到他的身边。这两条主线相互交织,相互依存,以最直接的方式诠释着人类两大终极问题“生存”和“繁衍”,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励志类影片的代表作品《天堂电影院》中的主线是:主人公战胜各种困难,抓住机遇成长和最终成功。而围绕这条主线,亲情、友情、爱情伴随着主人公的整个成长过程,这些感情与主人公的成长之间即相互抵触又相互促进,恰如其分的诠释了人类生存和繁衍之间的微妙关系。
这样分析,几乎所有电影都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对人类 “生存”和“繁衍”这两大终极问题的关怀。
综上三个方面所述,是“以人为本”的电影创作原则三个方面的表现。“以人为本”这一原则是电影的灵魂;丰富有趣的故事内容是骨肉;表现手法和形式是外衣,三者有机结合便可以制作出打动观众的电影。目前,中国正处于物质水平飞速发展的时期,在精神领域上更加不能滞后,吸收和借鉴国外优秀的电影思想,再结合自身的文化历史优势,相信中国电影更大的发展一定就在不远的将来。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7603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