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城镇发展的动力机制综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目的:通过对近些年来国际国内对城镇化动力机制的总结,结合我国东中西部的差异,来总结出分别适合东中西部发展的动力机制,为加快我国的城镇化进程提出有益措施。方法:查阅论文、书籍等文献资料。结果:城镇化的动力机制是十分复杂的,公共政策应因地制宜、有的放矢。结论:不同地区的动力机制不同,应因地制宜。
  关键词:小城镇 动力机制 因地制宜
  1西部地区
  1.1农业劳动生产力的提高是西部农村城镇化的原动力。
  农业是社会生产的起点,是国民经济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农业剩余产生的条件,是农村城镇化的原动力。农业剩余,既包括农产品的剩余,也包括农业劳动力和农业资本等的剩余,农业剩余的存在是城镇化的必要前提。
  1.2比较利益机制是城镇化的内在动力
  相对于第一产业而言,二、三产业比较利益要高出许多;比较利益机制是城镇化的内在动力(曹宗平2009)。统计资料表明农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城镇居民差距近两倍,对西部贫困地区而言,进城务工是实现脱贫的最便捷的途径。
  1.3市场机制是农村城镇化的驱动力
  覃成林认为,城镇化的动力机制就是市场机制,城镇化的演变受市场规律的支配。可以说,市场机制主导了城镇化的进程。市场机制是农村城镇化的驱动力。城市的发展也受市场机制调节的作用,任何城市投资总是人们趋利行为的外在表现。
  1.4乡镇企业的发展是推进农村城镇化的带动力
  在西部,人力资源比较丰富,劳动力成本较低,应大力发展一些有优势、有市场、有特色的加工工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通过非农化率的上升推动人口向城市、城镇地区的转移。
  2、中部地区
  2.1内外作用力
  2.1.1内部动力区域市场环境的内聚力:内生力量主要体现为区域市场对各种要素流动组合和优化配置的能力,即市场的活力。
  2.1.2外部动力中部地区城镇化的内生力量正处于形成和孕育阶段,自发力量显得不足。加快城镇化建设需要外部力量的推动,这种外部拉动力主要来自于政府政策的支持和外部要素的流入。
  2.2工业推动力
  李树琮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经济结构演变的根本原因,是城镇化产生和发展的动力机制。工业化必然推进城镇化。经济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工业是主导,工业的聚集和工业化水平的提高是推动城镇化的主要动力。
  熊吉峰(2005),通过主成分分析来比较湖北与浙江农村城镇化动力机制,结果表明,农村工业化是农村城镇化的最直接动力。
  2.3区位优势与资源综合开发
  优越的区位条件及丰富的资源禀赋是农村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与动力因素。
  周伟(2004)以5km和10km为缓冲半径,对沿京包、京承铁路干线进行缓冲区分析,通过现实发达的城镇和缓冲区内城镇的结果匹配,来分析北京对外交通给北京市郊区县城镇化造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匹配度高达55%。
  2.4科教
  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化大生产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远远高于对劳动者数量的要求(李富荣2008),必须加大教育投入。
  3东部地区
  3.1第三产业发展水平
  第三产业的大规模发展是重工业发展的产物。重工业化过程中企业的规模化与专业化发展,客观上导致企业发展对外部环境及社会服务的依赖性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富有效率的重工业化使更多的人进入中高档消费阶层,对社会服务的高档化、个性化需求不断提高,生活性服务成为最富活力的产业。因此,当重工业发展到一定水平,第三产业的迅速崛起并成为支持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历史的必然。(孙小燕,2005)。
  3.2产业结构转换能力
  3.2.1新技术产业发展
  大量外资、外企、外技的引入,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了资金和技术(陈香,2007)。以特色产业基地为依托,以各类经济开发区为载体,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主体,苏南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是“苏南模式”的重要特点。
  3.2.2产业集聚
  随着各类开发区和乡镇企业的建设,产业布局趋于集中,产业规模效益凸现。从城镇化的进程来看,当农业产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产业群体就会倾向于在有一定比较优势的地域集中起来,以实现科研、生产、加工、销售等各环节的低成本扩张,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聚集群。国外城镇化走过的就是一条在利益机制作用下市场化推动的自然演变的道路。
  3.3经济外向化
  薛凤旋和杨春(1997,1999)多次著文阐述外资投入对中国城市化的重要意义,提出外资是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新动力的观点,认为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外向型”是明显的和具有主导性的。
  陈香(2007),通过常州市1986-2000年间GDP的外贸及外贸依存度的提升来阐述常州市城镇化的增长动力。
  3.4创新动力机制
  关于创新,熊彼特将其归纳为引进新产品、引用新技术、开辟新市场 、控制原材料或半成品的新供应来源、实现企业的新组织。创新包括体制创新、法制创新、政策创新、技术创新、思维创新等。知识、信息技术将成为未来城镇发展的根本动力(甄峰,2001)。
  3.5制度创新是农村城镇化的核心力
  目前对城镇化动力机制的研究已经进入制度层面,多数学者认为以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为核心的制度问题是导致城镇化滞后的主要根源。叶裕民将制度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指出制度是通过各种经济社会运行规则的制定和执行来影响城镇化并构建了影响城镇化的制度框架。相关制度有很多,如城镇户籍制度、土地制度、城镇经营制度、产业发展制度、行政区划变更制度等。
  4结论与讨论
  由于我国城镇化发展的特殊性和地域性差异,任何单一视角的城镇化的动力机制都不足以对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做出比较满意的解释,即使分为东、中、西三部分来讨论也只能概括出各地的一般情况,必须结合各地实际综合上述城镇化发展机制进行具体分析,从而更好地加快我国城镇化进程。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870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