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堂教学如何激活学生思维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激活学生的思维,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习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提高学习的效果。笔者认为以下几点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激活学生思维非常重要的方面:要增强学生主体意识,要尽可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要想方设法增加幽默与机智,要善于创设情景,要善于激疑促思,要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意识和方法。
【关键词】课堂教学 激活思维
十余年从教生涯,屡见语文课堂教学中启而不发的现象,阅读教学中常听教师言及“这么简单的题学生都不会做”之类的牢骚,教研时也有教师谈到某某学生看似非常勤奋而学习效果并不见佳。是什么原因导致学生出现这些现象呢?经过长时间的观察与思考,笔者认为是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未被调动起来,大脑皮层细胞处于抑制状态,兴奋点未被激活,只是被动听课,被动接受知识。然而被动的思维是不会取得好的学习效果的。子曰:“学而不思则罔”,俗话说:读书不思考,就等于吃饭不消化。可见思考对于学习效果的影响之大。德国19世纪教育家第斯多惠也曾经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因此,我认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什么是思维?思维就是指人对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间接概括的反映。在教学中激活思维就是指教师指导学生从多角度对事物进行的多层面的认识和思考。在语文教学中,具体的说就是有意识的指导学生对语言的揣摩,对文章深层含义的挖掘,对文章立意的领会等,自主去思考与发现。教学实践表明:只有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其主动参与学习,才能真正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这样,好的教学效果才会起来。
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怎样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激活学生的思维,首先就要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主体意识即指学生对自己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作用的认识和主观能动性发挥的内在欲求。具体而言是指学生体验学习过程中的愉悦,从对学习缺乏兴趣到有较强的学习愿望,从按部就班的学习思路到清晰的认识过程,从被动的学习活动转化为主动的探索研究的意识。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人才培养的要求。因为,学生主体意识增强了,他们才会认识到自己在学习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才会认识到学习中思维的重要性。通俗点说,只有把学习真正当成自己的事了,责任心才会加强,才会在乎学习的效果,才会去思考,想办法提高实力,在群体中展示自己。
但是,在课堂学习中,有的学生把老师当演员,而自己却成了冷漠的观众和看客。面对此种情况,我们得告诉学生:你们才是真正的演员,真正的运动员,老师只是导演,是教练。真正需要学好知识的是你们自己。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经常这样告诫学生:你们不懂的我也不懂,不要寄希望于老师告诉你所谓的参考答案,凡是你们答不上来的,老师也不会知道,即使知道也不告诉你。后来学生发现老师的确不告诉自己参考答案,于是只好自主去思考、去发现,主动性由此增强,依赖思想因此就大大削减了。这样以来,学生学习的角色发生了转变,当然就会主动去学习,思维才被激活了,课前预习工作比以往作得更好了,课堂中思考与探究比以前积极多了,学习效果自然也就能大大提高了。
随着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学习目的越来越明确,在老师的精心导演下,激活思维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在课堂教学中主动去参与、配合老师,不断的发现,自然就有了更好的收获。
第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就要尽可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育科学研究概论》告诉我们,个体一旦对某种活动产生了兴趣,就能提高这种活动的效率。陶行知先生从自己的教育实践出发,认为一个人对什么事物有了兴趣,就肯用全部精力去做,而且做事的效果会好得多。因此,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兴趣是非常有效的手段。语文是有着自身学科优势的语言学科,而语言与思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何况,语言本身的发展对创造本身也起着极大的作用。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语言表述的魅力,是完全可以激发起学生的兴趣的。我就喜欢在课前给学生来点语言运用的实例练习,活跃课前气氛,缩短师生间的距离。比如给学生讲“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咸菜一盘足矣”的故事,让学生给“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加标点断句,给学生吟诵“春来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好眠,秋有蚊虫冬寒冷,收拾书包待来年。”的打油诗,与学生一道诵读《匆匆》、《春》等名篇和毕淑敏、简桢的优美散文……这些举措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让他们接受了美的熏陶,很多时候还同时教育了学生,给他们以启发和感悟,学习的兴趣自然就起来了。兴趣起来了,思维自然就活跃了起来,对于课堂中老师设置的问题理所当然就能积极参与了,以此激活学生的思维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并且,学生一旦对该学科产生了兴趣,课外挤时间都会去看与之相关的书籍,思考人生,发现生活。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千方百计的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充分调动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第三、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就要增加幽默与机智。
语文教学是一种交流的活动,是教师与学生心灵沟通思想碰撞的过程。平时常常看见老师板着面孔教学,学生要么战战兢兢,要么根本不理睬,不参与配合,教师就只好唱独角戏了。经过思考后发现,要让学生动起来,主动参与与配合教学活动,就必须激活学生的思维。而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幽默机智对课堂的气氛、教学的效果恰恰有着明显的影响――因为它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我经常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意增加一些幽默的故事来活跃课堂气氛,缩短师生距离,求得更佳的教学效果。――“歌德是犹太人。一日漫步田间,路遇一排犹分子。排犹分子挑衅万分的说:‘我曾去过一个小岛,那里除了犹太人和驴什么都有。’歌德回敬了一句话,就让这个家伙自讨没趣。”说到这里我故意一顿,“请问,歌德到底说了句什么话?”学生的兴趣和思维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教师再因势利导,强调语言文字的表现力,语文学科对生活的重要性,认真学习语文是非常必要的就顺理成章了。――“一日马克吐温漫步田间,这条小道仅容一人通过,一个对他有敌意的家伙挑衅万分的说:‘我从不给愚蠢的家伙让路!’马克吐温针锋相对的说了这样一句话,让这个家伙十分难堪。那么,聪明的你知道他说了句什么精妙的话么?……”把思维的空间留给学生,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成长。老师不要摆出一副作学问的样子,因为现在的学生更愿意亲近随和有幽默感的老师,老师的亲合力是教学制胜的重要法宝之一。
一个幽默机智的老师,往往能带出一群幽默机智的学生,一个乐观上进的群体。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更多的阳光,以轻松的心态面对学习与生活,以幽默机智的语言与人交流,在交流中感受生活的快乐与美,这,是我们能做到的。
第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师就要善于创设情境。
什么叫作创设情境?就是教师运用语言描述或用其它形象化手段,把某种情形、某种状况或某种情景表现出来,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
情景创设好了,在老师刻意的带领下,让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让学生迅速走进课本,走近作者及创作背景,是能取得显著效果的。教学《春》,我叫学生闭上眼睛,听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然后把自己眼前“看到”的景象告诉大家。学生纷纷参与,积极发言。接着我再因势利导请大家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文字描绘出来,优美文段可真不少!还记得在教学柳宗元的《江雪》时,我利用多媒体设计了一个片段,先展示一幅形象鲜明、色调森冷的风雪垂钓山水画:天空大雪纷飞,大地一片死寂,千山鸟兽无踪,万径了无人迹。但见一叶孤舟之上,一个渔翁披蓑戴笠寒江独钓……接着配乐诵读,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吟咏之中体会诗歌蕴涵的感情,引导学生去发现“千”“万”“孤”“独”“绝”“灭”等词的妙处,简介作者当时的政治处境(革新失败,被贬为柳州司马),由此认识渔翁即作者自身写照,体会作者孤傲不屈、不愿与当权者同流合污却又难以言喻的情感。好一份无处诉说的悲苦!形象的画面,优美的音乐,伴以深情的诉说,巧妙的提问,恰倒好处的点拨……情景创设起来了,学生的感情是一定能很好的调动起来的,思维自然就会被激活――教学中出人意料的亮点就是这样产生的!
第五、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师就要善于激疑促思。
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教学必须以培养学生独立的思考能力为重要目标,而僵化的教学不但不能达到这个目标,相反往往还扼杀学生的独立思考的灵性,滋生盲从的惰性。作为教师的我们,不能教死书,禁锢学生的思维,而应将批判性学习的意识传输给学生,从而培养学生不迷信书本,不盲从权威,敢于独立思考,做一个有思想的新型人才。
心理学也认为:“怀疑的感情是在缺乏可靠的证明时发生的。”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是能充分激活学生的思维并取得明显效果的。我在教学《心声》时就在课前特意设置了这样一些问题:面对你的爸爸妈妈,你最想对他们说什么?面对你的老师,你最想告诉他什么?你有什么小秘密想要告诉你的朋友?你想不想了解一个叫李京京的孩子的心声?……学生看了这些有趣的问题,再在老师的指导下朗读课文,发现文本,自主思考与小组交流,收获颇丰。这种激疑促思的作法既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增强了学习兴趣,又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感受到成功。一篇并不怎么生动的文章就在老师的精心组织下与学生有序的交流探究起来了。后来的教学中,我也不厌其烦的运用过此法,效果真的不错。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质疑本身就是一种求知欲的表现。“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宋代大儒朱熹曾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沿着“无疑-有疑-无疑-有疑”的过程循环往复的辨证思索与探究,针对老师确立的问题或课题,甚至可以是自己的质疑,结合学习生活的实际,不断去发现。“研究性学习”活动为学生质疑解难培养创新能力提供了宝贵的场所。美国教育家布鲁克指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怀疑才会使人们对事物的真实性进行探索,在探索过程中获得正确的知识或新的知识。也只有怀疑和探索才有发现和创新。
第六、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就要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意识和方法。
创造性思维就是对已知事物或未知事物进行前所未有的思考。它包括多向思维,变向思维和新向思维等。创造性思维意识有了,学生往往就能从多方向、多角度、多途径的思考问题,这样的脑筋才是活的,才是新的,才会有超凡脱俗的认识和发现,学生才能大胆尝试创新。
在训练学生议论文写作“如何多角度立意”时,我选择了这样一个材料:一面光滑的墙壁,一只正往上爬的蚂蚁。蚂蚁一次次的跌落,又一次次的往上爬……面对此情此景,亲爱的你有何感想?组织学生交流讨论,自由发言后,他们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坚持就是胜利”,“持之以恒,水滴石穿”,“失败是成功之母”……这些观点都是从正面立意,赞扬蚂蚁的这一行为。我在给了他们充分肯定之余。又因势利导:是否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思考与评价蚂蚁的行为?在大家自由讨论后,新的说法一一产生:大家说蚂蚁实在愚蠢至极,它为何不改变线路?它为什么不借助墙角的牵牛花往上爬?它为什么一定要爬上去?于是新的观点也因此而产生了――“放弃也是一种美”,“成功有时也要借助他人的力量”,“退一步海阔天空”……我对这些说法大加赞扬,并指导学生围绕观点分析说理举证,拟写提纲。经过这样不断的训练,学生的思维就不会再保守,总是不断有所创新,常会给教师一个个意外的惊喜。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中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孔子说:“有教无类”。尽管语文教学涉及方方面面,但作为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相信学生的潜力,促进学生间、师生间的互动,从而激发学生思维碰撞、情感交流,让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主体,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笔者认为,这也许是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重要而有效的举措。
――激活学生的思维,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必须。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009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