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制管理模式下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实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周坤 曹晶
【摘要】学分制使大学生在一定程度能够自由决定学什么、如何学习、向谁学习、在哪儿学习,为大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制度保障。但是学分制下大学生自主学习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不仅要注意制度保障给学生自主学习带来的近期成效,更要关注学习兴趣、亲历发现、学习评价等内在因素对大学生自主学习的长远影响,从而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想学;引导大学生亲历发现,使之在做中学;积极、准确的评价大学生自主学习,使之坚持学。
【关键词】学分制;大学生;自主学习
一、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为大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制度保障
学分制以弹性学制为根本特点,以课程选修制为前提和基础,以学分作为计算学生学习份量的单位,以取得最低必要学分作为毕业标准,从制度上承认了学生的个体意向、智能的差异性,尊重了学生的发展权和学习上的合理选择权,强调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能力素质的培养。这种“承认”、“尊重”、“强调”对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既是一种“暗示”,更是一种保证,保证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同时在课程、专业、授课教师、学习方式、学习进度和学习年限上为学生提供了充裕的选择余量。
学分制的弹性学制参考学历教育所要求的年限,但又不受年限的严格限制,具有较大的灵活性,成绩优秀的学生,只要修满规定的学分,就可以提前毕业;而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可以修习其它专业的课程,对因学习成绩较差等原因不能按时毕业的学生,可根据需要放慢学习进度、延长学习年限;学分制的选课制打破了一个专业、一个班级、一张课表、一位教师的传统教学组织模式,在保证适当的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性教学环节等必修课程的前提下,给学生提供有差异的学习的选择机会,保证了学生在学习内容、学习进度和任课教师等方面自主选择的权利;学分制的免听、免修制度使学生在学习方式上有选择余地,保证了不同基础和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来完成各自的成才目标。完全学分制甚至打破了专业和年限的界限,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志向、兴趣、特长跨专业、跨年级选课,允许延长或缩短修业年限,使学生可以自主、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学习和实践活动,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各尽所需、各尽所能地在时间上实施成才计划。
二、学分制下促进大学生自主学习的举措
1.激发兴趣,使之想学――大学生自主学习实现的前提。兴趣爱好作为一种非智力因素,决定着行为的方向和执行的力度,是一切学习的源泉,具有唤起、定向、强化、维持、调节的功能。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建议教师要“让学生把你所教的学科当作是最感兴趣的学科,要让尽量多的学生象向往幸福一样幻想着在你所教的学科里有所创造。”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杨振宁先生说“成功真正的秘诀是兴趣”。学习兴趣是大学生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大学生在从事感兴趣的活动时,总伴随着一种积极的,愉快的情绪体验,使之想学、学得更好,为走向成功奠定基础,而成功反过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与成功的良性循环能够使人做得更远。因此,老师要时刻以期待的心态,积极鼓励,激发兴趣、使之想学是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第一步。
2.亲历发现,在做中学――大学生自主学习实现的动力。“纸上得来终觉浅,深知此事要躬行”,毫无疑问大学生自主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是亲历发现,因为这样的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所以教师应重视这种亲历学习,引导学生发现新问题,探究新知识。而且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是实验上的技能,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当代有外国学者提出科学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越来越多深化的问题,越来越能启发新问题的问题。甚至认为,提出问题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是促进思考和学习的有效手之一。在学分制下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要给大学生亲历学习、发现问题的时间和空间,改变教师自己唱独板戏的状态,改变教师在传播知识过程中知识分配者的地位,让学生在亲历中发现问题、领会知识,与教师共同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即教师不替学生说学生自己能说的话,不替学生做学生自己能做的事,学生能讲明白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去讲,学生不懂知识教师来解惑,引导大学生主动地接触有关信息,引导学生尝试着应用实验探究、资料查询、交流讨论等方法来解决问题,以自己的经验和观点来构建客观世界,获得对客观世界理解并赋予意义,使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因此,亲历发现,在做中学是学分制下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3.积极评价,使之坚持学――大学生自主学习实现的关键。心理学家席莱曾说过:“我们极希望获得别人的赞扬,同时我们也极害怕别人的指责”。积极、准确的评价更易让大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增加大学生学习的成功体验,能够唤起大学生不断进取的热情和自我意识的发展,使大学生能够坦然面对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及时调整自己,明确自己在某一个阶段的目标达成情况,并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下一阶段的发展目标。学分制下,要积极准确的评价大学生的自主学习,必须对传统的以奖励与惩罚为主要手段的评价方式进行改革。在评价方向上,应改变传统评价只强调过去学习表现的做法,注重学生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长远需要,从而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和个性发展,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未来发展。在评价内容上,应改变过去重视短期效应的应试类指标,重视多层次智力和情感层面的评价,注重自主学习过程的全面性和整体性,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还要把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自主学习所拓展和加深的知识和技能以及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作为重要的评价内容。评价的方法应灵活多样,根据课程特征要求、学生学习特点和专业培养目标等综合因素来设计具体方法,使得考核由单一的闭卷测试变为多元的开放测试。对于公共课、基础课尽可能地用试题库出题,实行考教分离,力求公正。对于理论性强、知识点密集的一些课程应实行闭卷考试。对于专业课或注重应用能力的课程,可以实行开卷考试或者口试。对于毕业论文(毕业设计)一定要重视答辩,使学生的表达能力、分析能力、应变能力等综合素质得到提高。评价标准应采取相对标准、绝对标准、个体差异标准相结合。相对标准,是由学生群体共同确定一个自主学习的标准,每个学生对彼此之间的自主学习进行相互比较,分别就每个学生达到标准的程度,学生之间作出评价;绝对标准,是以课程知识学习目标为评价基准,教师对每个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达到目标和基准的程度进行比较,作出评价;个体差异标准,是将学生自身自主学习的理想表现作为参照标准,根据自身学习和发展的现状,自己作出评价。评价的手段应采取定量与定性结合。按实证哲学的观点,“凡是存在的东西都有数量,凡是数量的东西都可测量”。评价是一个定量的过程,然而自主学习过程中现象复杂,变量众多,很多现象是不能够精确量化的。在对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所拓展和加深的知识和技能作出定量评价的同时,把一些自主学习过程中不能直接量化的现象作出定性的描述。因此,在大学生自主学习的评价中,应建立健全全面、多元、发展的评价激励机制,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改进和修正功能,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学习的信心,使之坚持学。
参考文献
[1]张忱.科学发展观视野下我国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
[2]钱文君.终身学习理念下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D].辽宁师范大学.2008
[3]周清明,丁彦.弹性学分制条件下的大学生自主学习论[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4):1~3
[4]唐文.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J].教育评论.2009(5):52~53
基金项目:武汉理工大学自主创新研究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10-zy-wf-02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077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