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会计专业教学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端木传泰

  【摘要】 会计教育的目的不是训练学生毕业时就成为专业会计人员,而是培养他们成为专业人员应具备的素质。以会计专业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性为出发点,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目的等方面入手探讨会计专业教学中应如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关键词】 会计教学;素质教育;实施对策
  
  
  一、会计专业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21世纪这个信息时代,世界科技潮流变化的节奏越来越快,信息量越来大,提高人的基础素质包括学习能力应变能力显得格外重要:个体之间、群体之间的竞争意识越来越强,教育既要给人们知识和能力,又要给人们理想和精神。具体说,会计专业教学实施素质教育有以下必要性:第一,对会计人员来说,良好职业素质的培养,仅靠死记硬背的应试教育方法是不可能实现的;第二,当今社会信息经济高度发展,对会计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唯有高素质的会计人员才能在就业时得到单位的认同;第三,只有实施素质教育,才能保证学生拥有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的素质,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二、会计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对策
  1.在教学内容上,要依托专业特点,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现代化建设的进行,不仅要求广大职工拥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更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主人翁精神。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的高低,不仅关系到国家的财务制度、财政法规是否能够贯彻执行,更是关系到国家资金财产物资能否安全完整、能否正确使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专业知识的教学,结合专业特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所讲的内容,引用一些现实生活中的违纪案例,让学生去讨论、判断、分析,找出错误的原因及正确做法;可以从坚持原则出发,一些敢于同违法乱纪行为作斗争的案例,从正面引导学生。例如讲现金管理时,可列举某单位各科室自收自支,不通过财务室入账的例子,让学生懂得单位不得设立“小金库”;在讲税金时,列举某单位将自用材料“进项税额”列入应抵扣“进项税额”的例子,使学生懂得不能通过错记账户来偷逃税款;在讲销售时,列举了单位某领导授意会计主管将“现销收入”列入“应收账款”的例子,使学生既懂得了不能通过账户错记来挪用公款,也让他们明白了在上级领导授意、指使其违法时要能坚持原则。
  2.在教学方法上,要形式多样,提高学生专业技能。(1)加强思维训练,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利用形式多变、生动的教学方法,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培养学生创新品质,训练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悬疑设问,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相互讨论最终得出结论;也可以通过启示和点拨,引导学生推陈出新摆脱常规的思维方式,进行发散思维、联想思维,进而提出一些新见解、新设想、新方法。经常进行训练还可以改变学生的思维定式,培养创新意识。(2)加强实践教学,培养专业技能。对于会计专业来说模拟实习无疑是一项实践性的教学活动,也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有非常重要地位。通过模拟实习,可以把学生置于现实工作中,将所学理论转化为专业技能,为毕业后尽快从事本职工作打下基础。模拟实习要在教师的指导和示范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通过实习,让学生获得规范、准确的技能动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可以把学生分为出纳、会计、审核、采购等职务,配合实际工作中典型的经济业务,辅导他们从建账到编制报表进行整个环节的实际操作。实习中每隔一定时间还应变换各个学生的职务,以便让他们熟悉各处环节业务,并能尽快适应新的工作岗位。还可以借助会计模拟学习的机会,教学生学会如何填制支票、汇票、办理银行转账等业务,学生就业后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就可以马上进行实务操作,提高就业素质,增强竞争能力。
  3.在教学目的上,要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启发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会学”知识。只有使学生“会学”,才能让他们在以后的工作中和生活中不断学习,更新知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以达到“学为不学”的目的。至于学法指导的形式可以渗入课堂教学,如将债券溢、折价的摊销,可引导学生在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编成短语或顺口溜“溢减折加”以达到加强记忆的目的。也可采用其他形式,如开设学法指导课、搞讲座、召开学习方法交流会个别指导等。
  素质教育是追求一个人的全面发展,会计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关系到会计职业发展的兴衰,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素质教育,造就大批的具有“正直”、“高尚”、“精深”、“勤勉”“高素质”、“复合型”的高级会计人员,以适应我国各行各业所需财务人员的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李太平.论信息素质及其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01(4)
  [2]游铭钧.论素质教育与课程改革[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112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