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音乐教育中的美育功能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袁燕飞
音乐教育作为艺术教育具有其独特地情感性、技能性、形象性。因而,音乐教育能产生以下美育功能:培养审美意识,以美启真;培养良好品格,以美储善;激发创造思维,以美怡情。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这些美育功能,对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具有特殊作用。
音乐教育;特征;美育功能;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J6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1)09-0087-02
一、艺术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种反映
在阶级社会里,音乐具有社会意识形态的属性。它是“凭借声波振动而存在,在时间中展现,并通过人类的听觉器官而引起各种情绪反映和产生情感的艺术门类。音乐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它又是审美意识的一种特殊表现形态。当通过教育手段使音乐审美能力进入最高境界时,将会促进人的个性的和谐发展和精神境界的升华,从而达到启迪灵魂、陶冶情操的作用。音乐教育的特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情感性
音乐是一种抒情的艺术。作曲家通过有目的而组织的音响表达了自己的意图和情感,学生在欣赏音乐时也自然会得到直接的感受。在艺术教育中,对审美对象的感知就是情感活动的基础。富有情感是美感最重要的特征,审美对象能否唤起审美主体的情感则是判断作品审美价值和艺术教育成败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情感在艺术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音乐是善于抒情的艺术,它是对人类情感的直接模拟和升华,其教育功能是以情绪感染和情感共鸣为途径来实现的。人们可以从音乐的审美过程中,通过情感的抒发和感受,产生认识和道德的力量。这种情感既不是纯生理性的喜怒哀乐,也不是纯个人的自我表现,而是有社会性的和思想倾向的。它所培养的审美情感是一种高级的情感。因此,音乐所表现的内容,更容易在情感上为人所接受。凡是卓有成效的音乐教育无不充满着丰富的情感,而那些忽视情感的音乐教育,有悖于音乐的审美特点,因而很难获得成功。
2.技能性
由于艺术教育不仅要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和理解能力,而且还要培养学生对艺术的表现和创造能力。因此,一切艺术教育必须进行必要的技能技巧训练。这样,技能性就成为一切艺术教育的共性之一。音乐教育作为审美教育,它不能只停留在纯知识传授阶段,感受音乐、鉴赏音乐和表现音乐都必须以掌握一定的技能技巧为基础。任何形式、任何层次的音乐教育,总是为了音乐的聆听(欣赏)、演唱演奏(表演)和创作(表现)而进行一系列的技术方面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离开了必要的技术训练,它所肩负的美育任务就无法完成。例如,在学校音乐教学中包含有声乐演唱技能、器乐演奏技能、识谱技能、视唱练耳技能等方面的具体要求。这些都要在具备“音乐耳朵”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进行,而“音乐耳朵”的培养正是以各种形式的听觉训练为前提,以多方面音乐知识和技能为基础的。因此,从总体上来看,音乐教育是一门技能性很强的学科。
3.形象性
形象性是艺术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特殊手段。任何艺术形式都需要以塑造自己本门类的艺术形象来表现一定的内容。如果没有形象,艺术也就不复存在了。所以艺术教育总是以一定的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为基本内容的。音乐是凭借音响流动,依靠听觉来感知的特殊艺术形象。这种形象虽然是非视觉性的,但由于它不是抽象逻辑思维的产物,所以通过表象、联想、想象等心理活动,仍然可构成有思想情感的、有审美价值的内容。因此,音乐的艺术形象是比较宽泛的概念。由于音乐教育中体现的形象特征有助于促进学生对音乐的感受、理解、鉴赏和表现能力,所以在音乐教育过程中,大多数教材都借助了文学(歌词)和标题而使音乐艺术形象更加具体化、确定化。这无疑是音乐教育具有形象性的客观依据之一。
二、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
美育育人功能的原理在于,美的事物能感动人,在美的事物的巨大感染下,审美者的情绪情感被激发,并潜移默化地按照美的事物所倡导的审美理想去实践未来的生活。
1.培养审美意识,以美启真
审美教育是以情感为中介来实现各项功能的,组织学生开展审美活动,使学生在认识真理、道德感化、情感净化、智能提升等各个方面得到全面提高,从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培养他们感受美、认识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例如,解放战争时期,著名的歌剧《白毛女》,曾使无数的国民党逃兵,成为冲锋陷阵的勇士。究其原因,就是生动的艺术形象唤起强烈的情感共鸣,所以,音乐教育在提高学生审美意识中有其特殊的重要作用。它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是审美意识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当通过音乐教育的手段使人的审美能力达到较高境界时,将会促进人的个性的和谐发展,并能起到启迪灵魂、陶冶情操的作用。
2.培养良好品格,以美储善
音乐教育是一种富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审美教育,它可以把高度发展的社会理性转化为生动、直观的感性形式,特别是能激发人的道德情感。
健康的音乐蕴涵的政治思想内容和伦理道德内涵,使受教育者在提高音乐审美能力和表现能力的同时,心灵得到净化,人格得以完善,促进了个性品质的发展。如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通过对长城的赞美和歌颂,说明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强盛和力量的象征。通过音乐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此外,在音乐排练和演出过程中,既可以通过协作使学生形成群体意识,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也可锤炼学生吃苦耐劳的个性品质。同时,各种音乐教育技能的训练还有助于学生的毅力、自制力和耐心、细心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从而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3.激发形象思维,以美怡情
音乐作为声音的艺术,它看不见摸不着,所以被称为有形象的乐音组织。而音乐教育的过程主要是形象思维的运用和发展的过程,这种形象思维的运用和发展可以使人联想到音乐、绘画、舞蹈、书法、影视等各种艺术门类。蔡元培先生说,“我的提倡美育,便是使人类能在音乐、雕刻、图画、文学里又找到他们遗失了的情感。”
4.激发创造思维,以美促智
科学关于人的右脑为“模拟脑”、左脑为“数字脑”的研究成果来看,这种多向思维的交替运用,可以调节大脑兴奋和抑制功能的平衡,结合联想、想象、记忆等多种心理过程,有促进智力开发的作用。所以,法国大作家雨果曾把音乐比作开启人类智慧宝库的钥匙。另外,音乐教育中的听音训练,可培养学生敏锐的视听觉能力,从而达到“耳聪目慧”的效果;歌唱训练可以锻炼呼吸器官的功能,增强肺活量;乐器和律动的学习,能锻炼手指乃至整个身体的协调与健美。由此可知,音乐教育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1]刘威.音乐审美(欣赏)教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
[2]吴钊,刘东升.中国音乐史略[M].北京:中国音乐出版社.
作者简介:
袁燕飞,南昌陆军学院政工教研室,讲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596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