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国认证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闫漫漫

  2001年8月29日,中国认监委成立,标志着中国产品质量和认证认可工作步入了一个新阶段。在成立大会上,国务委员吴仪指出:“中国即将加入世贸组织,作为世贸组织的一员,中国一定会按照世贸组织规则办事。希望认监委成立后要强化对全国认证认可工作的监管,认真整顿和规范认证市场,进一步加强认证认可国际合作,积极开拓认证认可工作新领域。”
  弹指一挥间,十年过去,回顾人世后的十年,中国兑现人世时在各个领域的承诺,按WTO规则办事,得到了各成员国的认可。但是提及认证工作,相对于国际认证100多年的历史,我国的认证工作起步较晚,只有20年的历史。人世十年来这个较为新生的事业,又是一种怎样的发展状况呢?“外贸通行证”的前世今生
  最初,为满足出口企业的要求,增强国内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国家有关主管部门于1984年10月批准成立了中国质量认证中心的前身之一――中国电工产品认证委员会(CCEE),标志着中国认证事业迈出了第一步。采用国际标准开展产品质量认证工作(即CCEE质量标志认证)。通过认证标准在质量管理过程中的实施,做到从产品源头人手,实现由“事后检验”转变为“事前预防”,从而有效地控制了产品或工程质量。1989年,原国家进出口商品检验局根据《商检法》及其实施条例,对9种进口机电产品实施了强制性进口产品安全认证(即CCIB标志认证)。随后于1995年又增加了38种进口电工机电产品。1992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质量工作的决定》,1993年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正式颁布实施,原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制订了“质量体系认证实施总体方案”等,国家商检局为扩大出口也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快了我国质量认证工作的发展步伐。原国家进出口商品检验局于1993年成立了也是中国质量认证中心的前身之一――中国出口商品生产企业质量体系评审中心(后更名为中国进出口质量认证中心),开展进口商品CCIB质量安全认证和管理体系认证工作。中国电工产品认证委员会和中国出口商品生产企业质量体系评审中心,在推动中国质量认证方面作出了开拓性贡献。2001年,应中国人世的需要,国务院决定在成立国家质检总局的基础上,正式组建了国家认监委。从此,中国认证事业迎来了春天。2003年,国务院颁布了《认证认可条例》,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认监委推出了以“四个统一”为核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强制性产品认证(即3C认证)制度,到目前已对140余种产品实施了强制性认证,同时大力开展体系认证和自愿性产品认证,建立了较完备的认证组织机构体系和工作体系,认证的权威性和公正性不断提高。2005年9月,中国认证认可协会正式成立,掀开了中国认证事业规范、有序、协调发展的新篇章。随着国际贸易的全球化,各国政府认证业务的开放和市场化,认证业务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市场,认证机构市场化成了发展的必然结果。我国人世之后,已经从2006年开始全面允许国际认证机构进入我国,产品认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我国认证认可的国际地位不断提升截至2010年3Y131日,我国累计认可认证机构124个,获得认可的认证机构颁发的现行有效认证证书共52.58万张,连续八年位居世界首位,累计认可实验室3958个,累计认可检查机构186个。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认可实验室和检查机构的数量、规模和增长率在国际同行中均名列前茅。CCC认证――中国认证领域的里程碑
  人世以来中国认证领域的一件标志性事件就是CCC认证制度的实施。据中国认监委主任孙大伟介绍,中国正在实施的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即CCC认证制度,是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前夕颁布,于2002年5月1日开始实施的。从2003年8月1日起,CNCA开始实施市场监督检查,未经认证的目录内产品将不能在中国市场上销售。目前,中国已对20大类140余种相关产品实施了CCC认证,涉及电子电器、电信、汽车与摩托车、安全玻璃、消防、安防、农机、乳胶制品、轮胎和建筑装修材料10个行业。CNCA指定了认证机构和实验室具体实施对产品的认证和检测。他说,中国CCC认证制度能够顺利实施,并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理解和认同,主要得益于四个方面:第一,以国际规则为基础,全面与国际接轨。中国建立CCC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国家安全、防止欺诈行为,保护人民的健康、安全,保护环境,这是符合WTO/TBT协定的。CCC采用的中国国家标准,80%以上等同或等效于国际标准。指定的承担CCC业务的认证机构和实验室都按照国际导则和标准获得了国家认可,并与国际互认。第二,实行了统一的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统一认证的产品目录,统一的认证标志和统一的检测认证收费标准。我们按照国际惯例,成功地将CCIB和CCEE两种制度合并,形成了统一的适用于国内和进口产品的CCC制度,很好地解决了非国民待遇、重复认证、重复收费等问题。第三,强调了工作透明度。CCC认证标准、规则、程序等文件及有关信息都在CNCA的网站和指定公开媒体上公布,可以及时查询。第四,以尽量减少技术性贸易壁垒和便利中外企业为宗旨,持续改进和完善CCC制度。例如,为了尽量缩短认证周期,我们开设了网上申请,增加了检测实验室,符合CCC免办条件的产品可在地方办理。这些措施的出台都为企业节省了时间和费用。
  
  不断拓宽国际互认领域,促进贸易便利化
  
  中国蒸蒸日上的认证事业为中国的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但是不同国家之间不同的认证制度可能对国际贸易产生消极影响。而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途径就是开展国际合作,推进国际互认。据国家认监委国际合作部的薄昱民主任介绍认证认可作为国际化的管理手段,其采用的标准、实施规则在世界各国都有广泛的一致性,通过建立国际互认体系,能够减少国际贸易壁垒、促进贸易便利化,通过加入国际互认体系,通过相互承认检测证书达到避免重复检测、降低交易费用,促进贸易的目的。比如IECEE-CB体系,即国际电工委员会电工产品及元件合格评定体系互认体系。中国白1990年加入IECEE CB以来已直接惠及我国出口企业20000多家。
  国家认监委副主任车文毅在年初的新闻发布会上也提到,中国认证认可国际合作成效明显,国际地位不断提升,认证认可/合格评定水平逐步向世界前列迈进。截至2010年底,国家认监委与25个国家和地区的36个政府及有关协会、认证认可机构签署了77份协议类文件,与欧、美、日、俄等国家和地区的政府及认证认可机构建立了长效磋商机制或双边合作关系。我国全面签署了国家认可论坛、国际实验室认可合作组织、太平洋认可合作组织、亚太实验室认可合作组织等4个国际和区域认可组织运作的认可多边互认协议。我国目前已加入19个认证认可国际组织和12个多边互认体系,涵盖了产品、管理和服务等各方面,以及大多数我国对外

贸易伙伴,这相当于搭建了一个我国对外贸易的互通大平台,其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在大力推进多边环境下的国际互认的同时,中国也致力于发展认证领域的双边合作。据薄昱民主任介绍,国家认监委与美国、欧盟、俄罗斯、日本、韩国等主要贸易伙伴建立了政府间的认证认可合作机制,而且在一些领域也签署了证书认可的安排,在一些自贸区的谈判中,相互接受认可的认证、检测与检查结果也是协议的重要内容之一。如:在中国新西兰白贸区协定框架下达成了电子电器产品合格评定互认的附件。这些协议的签署和合作机制的建立,为中国与其它国家、地区间双边贸易健康稳步地发展提供了保障和动力。
  
  国外认证机构纷纷来华,助力中国企业走出去
  
  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大量企业不仅仅满足于国内市场的竞争,更希望产品在国际市场上能占有一席之地。特别是中国人世后,国外的关税壁垒被逐步打破,这使中国产品出口获得更多商机。但与此同时,以技术法规、标准、合格评定、认证等为表现的“技术壁垒”表现得更为突出,成为中国产品出口最隐蔽、最难对付的障碍。2007年11月,在北京举行的“认证与经济发展论坛”上,当时的中国质量认证中心主任李怀林在发表演讲时说,“我国出口产品遇到各种障碍有八成是因为未获得对方国家的相关质量认证。目前全国获得质量认证的企业只占注册企业总数的0.8%左右,而在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一般能达到40%左右。”因此,巨大检测认证市场空间吸引着国际权威认证机构。2006年之后,随着我国认证市场的完全开放以及认证需求的扩大,国外认证机构纷纷进入中国市场。目前,国际上几乎所有知名的认证公司都已进人中国市场,如英国ITS、德国TUV,VDE、美国uL公司、英国BSI公司、法国BV,瑞士SGS、挪威船级社DNK加拿大的CSA等。
  南德意志集团TUV SUD大中华区市场总监吕岳宪先生(Mr.Misha Lu)告诉记者南德意志集团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在大中华区的业务,那时候正好是中国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出口产业飞速发展的时代。TUV南德意志集团于140多年前在德国成立,在德国及欧洲消费者心目中,早已成为了他们所购买产品质量与安全的标志。出口产品一旦通过检测,取得认证,在国际市场上往往会有更加好的销路。因此,自进入中国市场很多出口厂商、贸易商纷纷争相去寻求TUV南德意志集团的帮助。
  当被问及世界各地尤其是发达国家对进口产品标准要求的变化及对中国出口商带去的影响以及中国市场及制造商这些年来的变化时吕岳宪告诉记者,白中国加人wTO之后,国际贸易越来越频繁,出口贸易在许多企业中占了相当大的份额,广阔的外贸市场让中国企业纷纷踏足。但是,其中也不乏出口的产品频频被召回、退货等情况的发生。除却技术条件外,对国外的标准、要求不尽了解,资质认证不够周全也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近几年,国际上颁布了越来越多严格的法规,这些法规带来更为严苛的检测、认证要求。可以看到除了传统的对于产品质量、安全、功能性等要求之外,欧美等发达地区国家也制定了愈发严格的环保标准、企业社会责任审核等法规要求。比如针对电子产品的ErP能效指令,比如化学相关指令REACH等。这种情况也是伴随着欧美消费者的意识变化而来的,据调查,欧美消费者更加愿意购买来自被证明具有社会责任感的生产商提供的产品,同时这些产品是对环境及人类生活的可持续发展有益的,即使这些产品在市场上的售价会更高。
  随着近年来中国经济不断地飞速发展,中国市场正逐渐成为全球买家眼中的新宠儿并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国的专业消费者及供应链上各个厂商们对产品的质量、环保等要求也日益提高,这也从一个方面触动了国内标准的变化发展。如国家此前颁布了《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新版GBl8401~010标准。这将更有效地保护我国消费者健康,引导纺织品生产销售企业逐步以产品质量为主,提升我国企业市场竞争力,以便从容应对国际贸易保护。倡导企业加强质量管理机制,提高全体员工的质量环保意识,清洁生产等。
  当被问及在认证过程中,中国企业遇到最大的挑战时,吕岳宪先生告诉记者目前,TUV南德意志集团在中国开展业务20年,已经在当地服务过20000多家客户。国际上标准频繁更新,新标准也层出不穷,本地客户需要大大量的时间及精力、同时还需要一定的技术投入之后才能了解国际上的法规标准的具体要求,这可能是中国客户碰到的最大挑战之一。从第三方认证检测的角度,他建议希望广大出口厂商及贸易商们:更加关注品质提升,加大产品质量的检测与改进,如出货检验,出厂测试的频率、项目等,并且多加关注产品质量一致性的保证及技术人才的培养;加大研发力量和新产品的开发,加强与认证机构、实验室的合作,以更好地改善品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639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