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市“三品一标”认证与品牌建设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三品一标”是政府主导的安全优质农产品公用品牌,是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绿色兴农的有效载体。本文通过对宝鸡市“三品一标”认证发展现状,“三品一标”认证与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了推进“三品一标”认证与品牌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 “三品一标”认证;品牌建设;对策;陕西宝鸡
中图分类号 F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9)10-0231-02
“三品一标”是政府主导的安全优质农产品公共品牌,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产品生产消费的主导产品[1]。近年来,宝鸡市以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重要抓手,不断强化农业品牌建设和“三品一标”证后监管,持续提升质量兴农和农业品牌发展水平[2]。
1 品牌建设的意义
农产品品牌建设是指农产品生产经营者整合当地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因素,以产品为载体、以商标为依托、以消费者为中心,用于体现其产品及服务的独特性,借以创造价值、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各种措施的组合。“三品一标”农产品是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目前,发展特色农产品的根本途径是让生产经营者进行“三品一标”认证。
1.1 满足消费者的需要
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安全意识逐渐增强,大家关注和追求安全卫生、品质营养的农产品,以至于“三品一标”农产品成为人们的消费热点。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事关重大,发展品牌农产品成为消费热点,成为当前广大消费者的迫切愿望。
1.2 促进标准化管理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农业标准化是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的重要保证,是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前提。农业标准化是增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和调节农产品进出口的重要手段。
1.3 提高市场竞争力
品牌农产品成为消费热点,品牌是构成企业竞争地位主要元素。只有加强品牌建设,提升农产品整体水平,实现农业产业升级,打造农产品知名品牌,农产品才有市场竞争力。
2 “三品一标”认证现状
2.1 认证总量初具规模
全市“三品一标”生产基地总规模8.25万hm2,约占全市耕地面积的27.5%。种植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155个,产品242个,认证规模 37 696.87 hm2,其中果品类34 461.17 hm2,蔬菜类2 087.07 hm2,粮食类1 085.33 hm2,食用菌类799万袋;绿色食品产品50个,通过有机(转换)产品认证的产品41个,认证面积405.94 hm2。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已获证5个(太白甘蓝2 000 hm2,眉县猕猴桃10 909.9 hm2,陇州核桃40 000 hm2,凤翔苹果46 866.6 hm2、宝鸡蜜蜂15.3万群)。2018年宝鸡苹果申报地理标志登记正在进行中;全市10个县区完成了无公害农产品整县环评工作。
2.2 监管体系持续推进
宝鸡市13个县区和市本级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工作人员107名,配备了检测仪器。13个县区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站,全市105个镇,8个涉农办事处相继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全市1729个村落实了质量安全监管信息员,基本形成了由市、县、镇、村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络。市级成立了宝鸡市农业行政综合执法支队,9个县区也相继成立了县级执法大队,4个区成立了农产品质监股,农业综合执法实现全覆盖。全市12个基地建立速测室并配备农残速测仪器。从上到下,初步形成一个检测网络体系,经常性开展蔬菜、水果农残检测,全程控制农产品质量安全。
3 存在的问题
3.1 品牌建设意识淡薄
“三品一标”农产品虽已发展多年,但是人们缺乏对 “三品一标”的全面认识。部分生产经营者对“三品一标”认证思想认识淡薄,注重高产量,忽视产品质量,不积极主动去进行“三品一标”认证。已认证的生产经营者拿到“三品一标”证书只是为了给产品贴上“三品一标”标签,质量安全意识不强,管理差。已获证的生产经营者的农产品没有享受到优价,有些不再进行复查换证,有些不再种植认证的产品,市场消费量不大,抑制了“三品一标”认证的发展。生产经营者忙于抓生产,缺乏宣传推介经验,品牌建设意识淡薄,产品知名度不够。
3.2 品牌建設滞后
宝鸡市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已获证5个,只有眉县猕猴桃在品牌建设中做的较为成功,品牌价值达98.28亿元,在52个初级农产品类地理标志产品区域品牌中位居第16位,2018年眉县猕猴桃又荣获“2017年中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宝鸡蜂蜜2018年获得登记证书;凤翔苹果、陇州核桃2016年获得登记证书;眉县猕猴桃与太白甘蓝都是2010年获得登记证书,除眉县猕猴桃外,其他4个品牌建设都比较滞后。申请人没有从区域品牌建设、特色产业打造的高度去深刻认识农产品地理标志,地理标志证书没有发挥出作用。如何维护品牌,增强品牌信誉和提升品牌影响力,是当前需要面对的关键性问题。
3.3 证后管理不到位
“三品一标”农产品生产仍以农民分散种养为主,小规模经营仍然量大面广,组织化程度低,不易管理,给生产指导带来困难;绝大多数农产品生产经营者文化水平低、认识局限、自律意识弱,生产基地内检员未充分发挥作用,重数量轻质量、重生产轻品牌、重认证轻监管、重视生产过程轻视台账记录、化肥、农药等投入品采购及使用记录、农事操作记录不详尽,记录不正规,生产档案填写不及时,未按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操作,未严格执行农药安全间隔期的规定。多数已获证生产基地不注重产地环境卫生,生产垃圾、农药塑料袋、塑料瓶任意抛弃,基地周围环境卫生差,基地生产管理不精细。 3.4 政府重视力度不够
宝鸡市尚未出台“三品一标”认证与品牌建设指导性文件和扶持政策,“三品一标”农产品建设基本处在市场机制作用下的自我发展状态,没有发挥示范引领作用[3]。在“三品一标”农产品生产建设方面,各级政府和部门缺乏必要的引导和政策支持,缺乏整体规划和政策安排,缺少必要的项目资金支持。
4 对策
4.1 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
推进品牌建设,首先要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只有全面改善农产品品质、提高农产品内在和外观质量,才能成为品牌、名牌产品的质量保证,是实现优质优价、增加农民收入的基本保障[4]。农业部门要引导生产经营者自觉增强质量品牌意识,改变分散经营模式,增强商品意识,逐步形成一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产品、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和标准化生产综合示范区,主要农产品实现标准化生产,形成一批名牌农产品,提高宝鸡农产品的质量和效益。
4.2 注重品牌培育
加快品牌培育,打造一批受欢迎的农产品品牌,将“三品一标”作为农业品牌建设重中之重。借助“三品一标”认证,努力塑造品牌文化。政府要牵头制定品牌战略规划,农业部门要联合各大媒体、电视电台、网络媒体、各种传统展会,进行大力宣传推介,积极组织“三品一标”农产品企业参加绿博会、有机博览会、地标农产品专展等专业展会。在全市各大广场、超市等公众场合设立“三品一标”农产品专柜,制作、播放企业安全生产专题片,让消费者了解生产过程。通过加大公益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三品一标”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认知度和公信力。
4.3 抓好证后监管
品牌建设的目的是将品牌变成名牌,必须提高农产品质量。着力做好证前把关和证后监管,生产经营者要从产品质量上下功夫,加强主体责任和质量安全意识,切实保证产品质量。采取加强执法抽查与企业自查相结合,检查管理制度与抽查产品相结合,监督查处与指导服务想结合的方式,对获证产品和企业、合作社实行年度抽查、检查制度,督促“三品一標”获证企业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措施和各项规章制度,建立生产记录档案。全市统一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公共信息平台,制定和完善质量追溯管理制度,以监管平台为抓手,以基地为载体,为产品建立唯一的“识别码”,做到生产的农产品可以追溯。
4.4 加大宣传推介力度
组织开展品牌建设方面的学习考察和业务培训,举办参加各类展销会,积极开展品牌建设宣传营销活动,依托展销会、展览会、推介会、洽谈会等多种形式,向消费者积极宣传“三品一标”认证及特点,提高消费者的安全意识。向生产经营者宣传,促使企业推行标准化生产技术,严格生产过程控制,加强自律性检测,保证产品质量安全。向政府领导宣传,提高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对工作的理解和认识,在政策和资金等方面予以积极支持。在培训工作上,省、市联手有侧重点地做好生产基地监管员、检查员、核查员、内检员培训班,全面提高依法监管,标准化生产的能力和素质。以宣传推介为载体,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的实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抓手。
4.5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要做好一个农产品品牌,培育一个知名品牌,需要充分发挥政府作用,进行优惠政策引导[5]。采用“政府+龙头企业”模式,政府起推动与扶持作用,在宣传、政策、资金上扶持,支持果品企业、专业合作社和产业园区做好农产品的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绿色食品认证、有机食品认证,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工作,推动“三品一标”认证工作顺利进行[6-7]。政府一定要加强对“区域公用品牌”的培育,对已获得“地理标志”的区域公用品牌、名牌农产品等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要给予奖励和扶持,鼓励银行向生产企业贷款。
5 参考文献
[1] 陈晓华.“十三五”期间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成效工作目标任务[J].农产品质量安全,2016(1):3-7.
[2] 马爱国.“十三五”期间我国“三品一标”发展目标任务[J].农产品质量安全,2016(2):3-6.
[3] 陈克毅,任素萍.关于发展绿色农产品的思考[J].农业质量标准,2003(6):28-30.
[4] 冯丽君.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监管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J].现代化农业,2009(5):17-18.
[5] 王运浩.我国绿色食品及有机农产品权威性和影响力提升策略[J].农产品质量安全,2017(2):15-18.
[6] 戚传勇.合肥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3(16):293-294.
[7] 郝大丽.提升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和水平的措施、经验和建议[J].安徽农学通报,2018,24(10):111-112.
作者简介 张亚利(1977-),女,陕西宝鸡人,助理农艺师,从事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
收稿日期 2019-02-1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48939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