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初中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的探索和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柳勇惠

  [摘要] 本文从生活化教学的内涵、生活化教学的依据、初中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意义、生活化课堂教学的实践等方面,综述教学的体验。
  [关键词] 初中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
  
  1 生活化教学的内涵
  
  生活化教学是指将社会生活贯穿于教学的每一环节之中,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由社会生活导人课题,运用生活实例理解知识,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社会生活的实际问题。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倡导“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教育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在生活中进行教育,给生活以教育”。这就要求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立足于课堂,着眼于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将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使他们在与生活世界的沟通中,感受到生命的崇高,学会生存,促进个性发展。
  
  2 生活化教学的依据:生活主题――新教材新理念
  
  《思想品德》新教材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出发,围绕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社会的关系和我与国家的关系四条主线,有机整合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常识和国情教育等四方面的学习内容,形成了12个生活主题模块,这12个生活主题模块按照三维目标分层递进的原则,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发展规律。分三个层次合理的安排在初中三个不同年级。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发展中的若干重要关系,并在正确处理这些关系中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在情景再现的编写思路上,注意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以学生生活经历或关注的具体问题设置情景,设置情景时遵循了“近、小、亲、实”的原则,即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生活环境,切口小,表达形式亲切,要求实在。情景的设计,注意了“真实的虚拟”和“虚拟的真实”,使情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3 初中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意义
  
  教学生活化,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实施教学生活化的策略,将使学生的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一方面拓展了学生学习的时空,另一方面把学生主体的学习置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下,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与社会、自然相融,使他们在与生活的沟通中真正感受到学习的意义和价值,进而获得个体的自由与发展。
  
  4 生活化课堂教学的实践
  
  在新的教学理念下,思想品德课走向生活已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改革的方向,而是成为一种教学的必然。鲜活的现实生活是思想品德课的生命之源、生存之本、发展之基。对于生活化的教学实践,我想和大家交流以下几点:
  
  4.1 课前准备:积极搜寻教育性的生活素材。“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源头”“活水”就是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它不仅包括以“家事、国事、天下事”为代表的时事生活,也包括学生正在感受的和经历的日常生活,他们都具有思想品德课教学所要求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实践性。当然,生活素材的选择不是无章可循的,我们在备课时。必须根据课程标准,明确教学三维目标、教材重点和难点。明确学习知识与学生经验有什么联系。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生活的需要的结合点就是生活素材的采集点,也只有将这些“活水”引进课堂,才能真正激活知识,激活学生,激活课堂。
  
  4.2 课堂教学――贴近生活、回归生活
  ①创设生活情景――导入。导人新课作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主要是为学生即将进行的新课学习做好心理准备,为新课的学习选准切入点。导人新课中,我们可以从复习上一节课知识中,过渡到新课,为学生学习新课奠定基础。同时创设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的情景或来一段充满激情的生活故事或新闻报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引起学生的共鸣;也可以提出学生感兴趣而又一下子难以解决的生活中、学习中的问题,造成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引发思考,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②启发诱导、各抒己见、回味生活、评判生活,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早就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教师可选取生活场景,营造课堂氛围,抓住学生“心愤愤,口悱悱”的适当时机,提出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热情和求知欲,启发学生的联想、分析、归纳,诱导学生的情感和审美情趣,生活世界多姿多彩,人们对生活的评判也因人而异。教师结合教材内容,选取生活中的两难判断,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大胆评判,情感态度的培养与价值观的引导也便落到了实处。
  ③活动参与,探究生活。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活动。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究中成长、在活动中感悟,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从学科教学的特殊性来看,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探究,社会规范也只有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才能真正内化。《告别依赖,走向自立》这一课中,我设置了两个生活实践活动:缝扣子比赛和吃枇杷表演。由于本节课是公开课,教室后面有很多老师听课,鉴于学生的腼腆、害羞的心理,吃枇杷表演活动前,我故意设置一个问题:“谁想吃枇杷,请到讲台桌前来?”有学生高声回答:“老师,我想吃。”或“老师,我不想吃。”我以“想”与“不想”启发学生掌握:培养自立能力的第一个方法――要有自立的意识。通过缝扣子比赛和吃枇杷表演,让学生明白:培养自立能力最基本的方法是立足于自己当前的生活、学习中的问题,从小事做起。
  ④课外延伸,拓展生活。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意识和习惯,以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已成为新课程教学的共识。因此,我在《告别依赖,走向自立》这一课的结尾送给了学生一句(老师寄语)“在日常生活中,靠天才能做到的事,靠勤奋同样能做到;靠天才做不到的,靠勤奋也能做到。我们一定要告别依赖、走向自立。”并布置了“自立能力大比拼”的作业:(情景假设)“五一”国际劳动节,假如父母外出旅游一周,只有你一人在家,你会怎样安排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提示: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设想:①上学怎样安排?②作业怎样安排?③吃饭怎么办?④洗衣怎么办?思想品德教学必须引导学生将触角伸向广阔的社会大课堂,进一步拓展生活,从中汲取生活养料,从正在发生的活生生的生活实际中,提炼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让学生明白生活与教育的合一性的人生哲理。
  总之,生活赋予了思想品德课丰富而又多彩的教学资源,生活也使我们的教学精彩纷呈。我们要善于发现生活,让“生活化”的教学给思想品德课涂上“七色彩虹”。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722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