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教学现状看“任务型”教学模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红云
[摘要]如何在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尽快落实任务型的教学模式,是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因此,结合《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调查初中英语教学现状,对于指导初中英语教学改革,提高初中英语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初中英语;任务型教学;模式
《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的运用能力。”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带着明确的任务目标,在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合作的活动中,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笔者从《英语课程标准》颁布实施以来,就如何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运用“任务型”教学进行初步探讨。
1 “任务型”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与任务设计
“任务型”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不仅在运用中学(learning by using),而且为了运用而学(learning for using),它直接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去用英语完成各种真实的生活、学习、工作等任务(即做各种事情),从而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也就是用英语做事的能力)。“任务型”教学的关键在于任务设计,任务的设计必须具备意义性、完成性、差距性、运用性、真实性和运态性。
2 “任务型”教学的步骤
Willis(1996)认为,“任务型”教学可分为三个步骤:
①前任务(pre―task)――教师引入任务。
②任务环(task cycle):由任务(学生执行任务)、计划(准备如何向全班报告任务完成的情况),以及报告(报告任务完成)三个环节组成;
③后任务(post―task):由分析――学生通过录音分析其他各组执行任务的情况,和操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练习语言难点两部分组成。
3 教学建议
3.1 倡导以任务型为模式的交际教学。英语任务型教学需要教师转变角色,摆脱过去长期教师包揽讲评传授的“保姆式”教学现象。做学生学习的导演,最大限度让教材生活化、简单化,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活动形式,增强学习效果。教师通过平常日常生活中具有直观形象等实物,触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以学生为本。通过联系生活创设情境,利用模拟现实环境,在和谐愉快的情境中实现教与学的共振。
例如:在教学Go For It七年级(上)Unit 7 How much are these pants?让学生制作服装图片,自带喜欢的衣服,在创设的情景中模买卖服装的场景,使用购物用语,在自己的商场购物,让学生用语言进行表达、沟通、协商、询问、交流,充分观察、细心体验,自如发挥各自的优势,作出精采的表演,采用视觉、听觉等多种“感性接触”形式对学生进行感官刺激,加深学生对本单元所呈现的语言结构(Can I help you?How mush is the coat?It's 50 dollars.Comeand have a look.It's too expensive.……)的运用和理解,培养学生要讲、能讲、会讲的语言能力。其次,教师要适时提出问题,在语言过程中,教师要仔细观察每一个细节,捕捉每一个可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机会,及时拓宽语言交流的广度和深度,充分调动师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互动,使学生在实际行动中体验语言、接受语言、学习语言,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使他们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再次,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换位,发挥学生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独立提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创新精神,以达到语言教学的佳境。
3.2 树立以学生为中心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是《英语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但是,从现阶段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发觉到没有面向全体学生的很多现象:①单向传递的教学方式。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这种单一的传递方式,形成了课堂教学的沉默气氛,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学习的积极性得不到发挥,没有愉快和成功的感受,渐渐的丧失了学习的自信心。②缺乏情景和交际的教学不利于形成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不利于学生良好的学习情感的养成。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问学生答,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大多数学生面无表情,只是专心的听老师讲课,当教师提问题时,很多学生双眼紧紧的盯着书来掩饰害怕被叫起来回答问题的心理状态。因此,创设交际情景,建立融洽、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交流渠道,营造轻松、和谐、开放的教学气氛是我们改革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
4 小结
任务型教学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兴趣为出发点,以交际为手段,以任务为基础,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等特点。学生需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积极的态度来完成任务,带着任务去主动学习与探究,通过“用”的实践,进一步激发了“学”的热情,从而真正提高了课堂效率。
当然,任务型教学也有它一定的局限性,在实施任务型教学中,我们教师要不断反思,及时地调整。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72607.htm